树文化自信育大国工匠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思政探索

2021-04-08 08:14翟晶晶
绿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土家族英语课程思政

翟晶晶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湖南 张家界 427000)

1 引言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我国土家族最大聚居地武陵山片区横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71个县(市、区)[1],其中湖南省37个县市占据核心纽带区(如图1)。随着旅游扶贫的兴起,旅游业逐步成为武陵山片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中发挥了独特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作为“民心相通”重要纽带的入境游近年来规模总量不断创新高,据欧睿数据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赴中国旅游游客稳定增长,由2013年的903万人次,发展为2017年的1064万人次(如图2)。

科教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开拓活力之“源”[2]。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教育目标,则更应以助力地方脱贫攻坚、践行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片区中“服务地方”为办学理念的Z职院为例,每年为地方旅游管理、涉外旅游、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旅游服务行业一线输送近千名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据问卷显示:近三年毕业生中,真正从事外语服务类工作的不到以上专业总人数的10%;78%以上调查对象表示:涉外工作中最难用英语表述的是当地土家族文化相关内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需依靠语言得以传承发扬。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3]。旅游英语课程为中西方文化思想激烈碰撞的前沿阵地,“课程思政”建设对帮助未来“中外文化沟通桥梁”“中国文化传播者”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意义重大。进而反思以Z职院学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英语相关课程,如何将课程思政之“盐”,融入旅游英语课程蕴含的民族文化“大餐”。

2 教师跨学科优化团队建设

旅游英语教师在授课时不仅是教授一门语言或导游服务技能,还应潜移默化让学生了解与英语及当地少数民族息息相关的文化。因此,旅游英语课程在授课时,教师必须首先自身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从而言传身教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与文化自信,实现外语课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找到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深挖专业教材与思政教育之间的互补点,教师在完成专业课程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实现思政育人效用的最大化。

但,就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而言,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能力都还存在着一定差距[4]。旅游英语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也因个体情况而有所差异。因此,提高旅游英语课程整体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优化教师团队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及教育水平是关键。首先,通过定期邀请思政课教师到旅游外语教研室交流学习,和思政课教师之间建立沟通桥梁,知识互补,则利于克服旅游英语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不足而出现的短板,进而利用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及资源优势,开阔旅游英语课教师的教学思路。其次,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不具备区位优势,也可定期请校内外专家就理论与时政热点与旅游英语课程教师进行研讨,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水平。最后,教师应了解在校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其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选择,以便在教学中融入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的“无形”的思政元素。

图1 武陵山片区区域图

图2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往来人次

3 教材融合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研发

以Z职院为例,单一选取国规教材教授旅游英语课程,虽在语言能力、导游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达到相应标准,但在其就业后并不能很好将土家文化进行英语表述。以Z职院所在武陵山片区张家界市内旅游服务一线从业者为问卷调查对象,进行英语应用情况、具体问题反馈、需求与建议三模块不记名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计102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高于95%。调查结果显示:张家界市旅游服务一线从业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45岁之间,接受过高职以上教育者占比67.21%;明确工作中经常接触到英语的占16.49%,行业分布主要在英语导游、酒店前台、高端民宿、餐饮业等;认为在英语应用时能基本沟通者占68.75%,认为能较为流畅沟通者占25%,仅6.25%受访者认为沟通有较大困难;问卷整体数据显示,约70%以上受访者认同英语应用能力及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并肯定其对工作能力拓展的帮助;约64.8%以上受访者表示在涉外工作中最难用英语表述的是与地方土家族文化相关内容描述。

“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文化自信与自觉,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更应该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5]。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在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中应强化中西文化对比,以地方土家族民俗文化相关的英译表达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土家族文化,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同时认同并传承民族文化,以达到“无形”的课程思政层面。因此,基于当地土家族民俗文化开发校本教材,对专业教材进行本土化民族特色补充,是对于传承土家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仍以湖南省旅游龙头张家界市的土家文化为例,包括有形土家族民俗文化,如民族服饰、民族饮食、建筑古迹、文物文化景观、民族手工艺等;还包括无形土家族民俗文化,如传说、节日、礼仪、艺术等。以上有形和无形的土家族民俗文化融合在旅游英语相应的教材中,因其涉及面广且多学科交错,以至教材的开发难度大。单一依靠教师团队进行开发,对地方土家族特色文化选定也较难达到客观全面。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地方土家族民俗文化研究相关部门合作,如民俗博物馆、旅游管理相关部门,组建相应团队,合理分工。职能部门整理汇总土家族文化涉旅内容,并应邀请地方旅游企业部门参与内容筛选与结构搭建;再由旅游英语专业教师依据课本结构内容进行英译规范研究,而这也是特色教材研发工作难点所在,可邀请旅游、土家族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协同指导,并组建“英语+旅游+土家民俗”的专业人员构成教学团队,联合编写具有地方土家族特色的旅游英语乡土教材,并在教学中推广。此外,在已使用的旅游英语教材中,也可根据教学素材主题分类,进行“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即根据教学素材主题搜集对应土家族文化相关素材,建立土家族文化英译资源库,既是对标准教材进行本土化的补充,也利于学生在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4 教法基于产出导向(POA)拓展教学时空

2007年,文秋芳教授针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提出“输出驱动假设”,2015年“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拓展到大学英语。包含教学理念、教学假设、教学流程三部分。其中教学理念是最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6]。产出导向法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方面大胆创新,摆脱填鸭式教学的束缚,更要学生客服定势思维的影响,战胜实践的惰性与惧怕心理。因此,以实用为主,强调应用性的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更适用POA教学法。

POA教学法主要包含3个流程:首先,是驱动(Motivating),此环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学习的“饥饿感”,促成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可以将地方的土家族相关趣味文化作为问题抛出,或提前设置开放性实践作业,因问题和学生所处的校外地方环境相关,即是身边、眼前可以“触碰”到的问题,能迅速拉近与问题的“距离”,让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其次,是促成(Enabling),此环节教师主要作为中介,可在提供必要的输入材料时准备好有关土家族风俗民情等相关的英译材料不同译本,或对比中西方相似的文化象征符号的不同理解,积极探寻背后包含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其中包含以促成产出任务的完成。最后,为评价(Assessing),此环节学生完成产出任务后,教师进行过程和成果的综合性评价,并进行补充;但随着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便捷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可依托如学习通、iSmart等智能学习平台记录学习数据,最终得出客观全面的有效形成性评价。此外,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数字化、网络化的学习优势结合起来,既可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并有效拓展了教学时空。

英语课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最前沿,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第一扇窗。旅游英语课程培养的是以英语导游为主要对象的旅游服务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教师授课时不仅是教授语言沟通的技能,更潜移默化让学生了解该语言息息相关的文化。作为未来“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民间使者,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服务业技术技能人才更是肩负着传承并传播民族文化、优化旅游经济发展的使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英语课程中通过教师跨学科优化团队建设、教材融合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研发、教法基于产出导向(POA)拓展教学时空等有益尝试,可逐步形成独具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英语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土家族英语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Dancing for theDead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土家族情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土家风情惹人醉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