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沉沙池区王小楼村景观规划探析

2021-04-08 08:13崔闺萌翟付顺
绿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清淤小楼黄河

崔闺萌,翟付顺

(聊城大学 农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1 研究背景

在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两个重大国家战略的引导下,应重视将研究视角转向黄河下游的乡村领域[1]。为了解决城市供水紧缺的严峻形势,国家进行了南水北调、引黄济津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引入黄河水来解决区域用水问题,但是由于黄河水的高含沙性,灌区引水必引沙,黄河沿线数百个沉沙池便应运而生了。

沉沙池的修建也给当地带来了很多问题,沉沙池区域内土地沙化、盐碱化问题严重,作物总产量严重低于灌区平均水平仅占区域外的50%左右,不仅形成了新的贫困区,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所以研究上述地区的乡村景观发展策略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

王小楼村庄具有典型的黄河沉沙池区乡村的特点(图1、图2),该村庄位于位山灌区东沉沙池区内,地理位置交通不便利,由于沉沙池区泥沙大量占压村庄耕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处于沙荒状态,百姓增收困难,每当春秋大风季节,风起漫天,给当地群众带来很大的生活困扰和精神痛苦。现当地正在进行生态治理和旅游开发,在聊城市决定实施扶贫开发的十大项目中,重点提到了加快推进沉沙池区等四大片区的脱贫攻坚以及建设好沉沙池区位山湿地公园等重大项目,通过池区旅游综合开发等举措,将逐步改善池区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王小楼村的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剖析王小楼的村庄景观规划也具有典型性和借鉴价值。

2 王小楼村景观资源分析

2.1 湿地资源

沉沙池区的湿地由于不断地清淤弃土,使土壤浸泡在水中这种特定的情况下生长了许多湿地水生植物,同时也引来了许多珍贵鸟类以及野生动物的栖息(图3)。由自然沉沙形成的天然生态湿地,为后续的景观建设形成了基底,既可以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性,也可以丰富园林景观的功能,所以保护好湿地资源不仅是黄河沉沙池区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控制土壤侵蚀以及蓄洪防旱等作用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黄河沉沙村落提供了发展旅游、改善经济状况、摆脱落后的面貌提供了新的机遇。

图1 王小楼村遥感图(图片来源:网络)

图2 王小楼村现状图(图片来源:自摄)

图3 黄河沉沙池区湿地(图片来源:自摄)

2.2 林地资源

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以王小楼村为代表的黄河沉沙村落学习总结了外地治沙经验进行了环境治理先行的发展策略,在灌区内3条干渠两岸种植了速生毛白杨等150多万棵本地树种,不仅有效解决了风沙问题、改善了池区内生态环境,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池边由成片的杨树形成的护林带与水面形成了强烈的线条对比,可以欣赏到有别于城市壮阔的纯林景观(图4)。如今很多村庄选择在田间地头大量植树,与季节性的农作物构成了一幅幅田园风景画。

图4 黄河沉沙池区防护林(图片来源:自摄)

2.3 沙土资源

山东省沿黄河万亩以上引黄灌区有70多处,设计总灌溉面积180万hm2,年引沙量约700万m3,黄河下游的引黄灌区是无坝引水,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大,引水的同时也引入大量的沙[3]。经过沉沙池数年来不断清淤弃土形成的丰富的沙土资源,对于土地平坦开阔、土壤多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华北平原来说,这里可以形成罕见的“北方沙漠景观”(图5)。合理地利用资源,不仅可以营造沙石主题景观,还可举办沙雕展、滑沙等游戏增加游客体验感。

图5 黄河沉沙池区沙地(图片来源:自摄)

3 王小楼村景观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问题

黄河沉沙池区内生态破坏严重,由于沉沙池区泥沙大量占压村庄耕地,这类沙地的保水保肥性较差,地势凹凸不平,长期以来闲置,次生沙化严重,导致该区土地大面积处于沙荒状态,生态几近完全破坏。

3.2 生产问题

由于风沙和清淤堆积的泥沙的影响,农作物长势不好,收成较区外相比较低,当地村民无外来收入。当地现在靠植树造林来增加收入,造成了池区内村庄的绿化主要以速生杨树为主,缺乏统一规划设计,植物种类单一等问题。

3.3 生活问题

由于沉沙池主要以输水沉沙功能为主,生态功能较差,景观功能基本未涉及,池区内人流量较少,所以知名度较低;村庄建筑无特色,布局规整,外墙受风蚀、破败老旧的现象普遍。

4 王小楼村景观规划策略

4.1 策略一:变废为宝,弃土的景观化利用

沉沙池每年清淤出来的弃土是困扰村庄的主要问题,这些弃土不断地增加,压占了农民的耕地,导致庄稼长势不好、农民增收困难。在规划中将弃土与地形地貌的营造相结合,合理地堆积地形,进行植物配置。不仅可以解决困扰王小楼村的难题,将令人困扰的弃土变为优质资源,还能形成丰富的景观式地形地貌(图6)。这一举措既增加了弃土的容纳量,节约了弃土外运的费用,又可为塑造景观提供原始基质[5]。

图6 弃土规划图(图片来源:自制)

4.2 策略二:退耕还林,发展林下经济

充分利用速生杨树等本地树种在池区形成防护林体系,优先选用适生、观赏性强、经济效益好、适于大面积种植的地被植物和农作物,快速形成复合式防风固沙体系[7],可以明显地改善池区内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为了实现林下经济的最大效益,以本地的林田资源为依托,将种植、养禽业相结合,实行林草禽复合模式(图7),不仅可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而且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型经济生态模式,可以使农林牧业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循环相生和优势互补[4]。

图7 林草禽复合模式意向图(图片来源:网络)

4.3 策略三:突出特点,营造村庄神秘感

王小楼村有着随黄河清淤工程不断进行搬迁的传统,神秘而悠远,不仅见证了黄河的变迁,而且为了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牺牲。为了突出黄河沉沙村落的特点,利用游览者的好奇心理,吸引游客探寻沉沙池内神秘的村落。可以营造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向游客展示勤劳勇敢的风土民情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

5 王小楼村景观规划的具体思路

5.1 合理利用资源

由于沉沙池区过多次清淤弃土,导致土质疏松,王小楼村当地居民多采用黄土作为建筑材料,清淤出来的泥沙也被用来制砖。池区内也有着大大小小的制砖厂,若能利用丰富的沙土资源研究生产出新型的建筑材料,也将成为景区良性循环发展的催化剂。将清淤出来的泥沙堆积成为景山或微地形,覆盖以植被,不仅增添了景观效果,也可以有效地抵挡风沙。现场有几座弃土堆起的大小不一的土山,可适当加高,为景区滑沙等游戏项目提供基础;其次,温热的沙子对人体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可考虑设置一处沙疗场所。

5.2 杨树林下种植区

林下种植区是黄河沉沙池区村民增收的重点区域,种植规划以生产效益高的作物为主,将观赏、采摘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成为既可游、可憩,又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区域。目前林下多为裸露土地,为提高其经济效益与景观效果,可结合如下几种模式,在林下进行改造。

如油用牡丹、二月兰等耐阴耐寒的经济作物,可选择在观光游览、休憩的林下区域大面积种植,在早春季节花开成片,既可观花闻香,又可欣赏其枝繁叶茂的景观。其次,在林下种植聚合草、白三叶草等牧草,结合林下养殖鸡、鸭、鹅、羊等家禽牲畜,可以获得经济、生态效益的双赢[8];还可以种植核桃、枣树、葡萄等果树,农作物可选择种植在沙土地中生长良好的西瓜、花生、大豆、油菜作物等(见表1)。

表1 黄河沉沙池区植物配置

5.3 探寻“桃花源记”

王小楼村位于东沉沙池区,具有良好的湿地景观资源,为满足游客的观赏体验感,围绕村落挖设一条蜿蜒的小溪。游客可从村口水系进入,观赏沿岸种植的大片桃花林。不仅可以泛舟欣赏两岸美景,也可将船停靠在码头,徒步入村游玩。村庄内的河流池塘既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工开挖的,这些仅有的水体面积,这不仅有利于对乡村水景观的再现,也有利于在旱季为农田提供必要的灌溉库存。被水系包围的神秘村落,需要游客去慢慢探寻,在寻找的过程中感受王小楼村的独特气息。

其次,鲁西北地区的土地辽阔,地形比较平整,院落布局表现的比较规整、简单、一致,但是由于沉沙池季节性的输水,沉沙量及弃土量也在不断变化,这给王小楼村的规划带来了难得的机会。利用这一契机,可以舍弃平原地区传统建筑布局,采用“锯齿形”村落布局,依势而建,随着弃土堆积地形的变化而变化,以达到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以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

最后,将王小楼村的一部分建筑主要进行功能改变,以及配合功能的外观、内饰进行改造,以用来作为展示民俗文化馆、农家乐、民俗文化体验馆、黄河文化展示馆等。景观独特的黄河沉沙、输水文化,人与水和谐共存的画面将为王小楼村打造一张不一样的文化名片。

6 结语

黄河流域有大量沉沙池或废弃沉沙池,其生态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池区村庄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黄河沉沙池区乡村在景观规划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历史、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多个学科的交叉参与下根据乡村景观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尊重保护自然,解决乡村景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将每个遭受不利环境困扰的乡村变成“桃源村”。

猜你喜欢
清淤小楼黄河
捷龙轮清淤工艺研究
机制砂泥饼/长江航道清淤淤泥制备陶粒条件及性能探究
市政道路软基清淤回填施工技术实践与探讨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袁小楼艺术作品
小楼一夜听春雨等
我喜欢你,不只是习惯
国内外清淤机现状分析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