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 王龙梅 程慧玲
【摘 要】 企业技术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企业研发活动的增多,研发活动的效率和质量问题逐步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内部控制作为企业治理活动的制度安排,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业务提供保障。以2015—2018年沪深两市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为样本,采用负二项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以及不同有效程度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与创新绩效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不同有效程度的内部控制质量下,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度存在差异;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提升创新绩效。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研发支出; 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08-0136-06
一、引言
在全球创新的热潮下,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全球经济总量与生活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推进技术创新是发展经济的首要选择。作为技术创新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进步上升阶段中,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况,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创新风险可能更高,内部控制通过控制程序、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要素能够对公司股东及管理人员等可能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行监督和约束。因此,良好有效的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创新起到重要作用。尽管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关系的重要性,但是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程度如何,不同有效程度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是否呈线性递增关系?这些问题关系着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成本。因此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研究不同有效程度的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丰富现有文献对高新技术企业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企业改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以实现企业的绩效目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研究理论的不断深化,研究手段的不断改善,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也在发生着变化。
关于内部控制与公司管理层方面,Rice et al.[1]在Verrecchia的研究发现基础上,检验表明了管理层会根据自身需求和考虑等机会主义行为来选择是否对外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Bikkil et al.[2]从内部控制质量的角度研究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认为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盈余管理。方红星等[3]根据公司被规定对外披露的报告研究发现,报告中内部控制信息质量较差的公司,与公司利益有关联的管理者做出决策的效率和质量都较低,信息不对称情况未得到有效改善。减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披露公司信息,但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说多数只会公布好的消息,因此管理层的权力也成为内部控制达到有效性目标的障碍。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学者开始考虑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内控体系的有效实施和评估的作用与效率,以及内部控制缺陷的自选择权力的应用。同时崔志娟[4]研究发现管理层之所以对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公布具有选择权,是因为他们知道内部控制报告除了反映出公司经营水平之外,还能体现管理层自身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权力往往高于内部控制制度。因此,无论是在社会公众知晓公司信息方面,还是约束管理层权力方面,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内部控制与创新绩效方面,许瑜等[5]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和高阶梯队理论,实证检验高管激励与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该种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内部控制有效性正向影响了高管激励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一步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作为中介因素,促进了创新绩效对企业绩效的提高。并且,他们研究发现,在媒体关注与创新绩效关系中,内部控制作为中介因素更能起到推动作用,使得企业创新绩效更为突出,对于中国的情况更加适合“内部控制促进论”。张玉兰等[6]研究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制造企业技术活动有效开展。谢海娟等[7]采用数据包络法研究,用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结果显示内部控制正向调节政府科技创新补助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上述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最直接和最明显地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高质量的内部控制通过多方面措施对创新活动产生作用,从而提高创新研发效率。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内部控制问题应受到重视。在本文研究中,还将深入探讨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对创新绩效的不同影响程度。
关于研发支出与创新绩效方面,Hana et al.[8]认为,采用支出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可以提升公司股价;Falk et al.[9]认为,公司对于研发支出的投入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成果产出;王玉冬等[10]认为,对制药行业上市公司来说,创新投入和内部控制水平与企业绩效是正相关关系,在不同内部控制水平下,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换句话说,主流文献都得出研发支出的提升能够积极促进公司创新产出的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文献的综述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的主流文献对于公司内部控制与经济后果关系的结论基本上一致,即高质量高水平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公司经营发展。尽管样本的选择来自不同企業或不同内部控制的方式,但无法否认有效的内部控制所带来的好处。
在内部控制与公司管理层的研究中,众多学者从公司管理人员角度出发,进一步考虑管理层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而在仅有的从内部控制视角直接切入公司管理层的研究中,未细致地从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和执行效果出发进行详细探讨。在内部控制与创新绩效的研究中,当前文献大多关注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并且很少研究高新技术企业。鉴于此,本研究以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内部控制对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从而详细考究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对创新绩效的不同影响。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基本概念
1.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管理学的分支,从广义上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完整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而在公司内部进行自我管理的一系列方法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的实质是控制公司上下所有人,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到所有员工共同实行,它更多的是从外部强加给公司的,要求公司里所有人都应该使用正确的方法,做该做的事情,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所以,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强制性的,它的措施是防御性的,是让公司上下所有人认为内部控制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责任。
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该要具备五大要素: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基础,也是反映公司结构的要素之一;风险评估的前提是目标设定,通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来评估公司达到内部控制目标过程的不确定因素;通过识别不确定因素,可以采取应对措施来保障公司能成功达到内部控制目标,这一活动称为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是在公司内部中员工能从管理层清楚获取内部控制的信息,同时也能与上级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公司外部能对顾客、供应商、政府等做出信息传递;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的实质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内部控制有效实施。
2.创新绩效
创新是指在产品上或者生产过程中进行创新改变,成功的创新可以成为企业发展和绩效持续增长的保障。同时,创新的不足或失败可能会对企业造成资金上的损失和市场地位的下降,所以创新风险是创新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而创新绩效与公司一般的财务报表中所指的财务绩效不同,创新绩效表示企业创新过程中所获得的绩效成果。也就是说,创新过程是影响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高效的创新水平可以使公司的创新绩效提升。高建(2004)指出,创新绩效不应该仅仅包括创新成果与方法指标,还应该包含对于公司创新过程带来效率提升的相关指标。
(二)研究假设
内部控制的整体性,使企业内部各组织人员相互制衡、相互监督,内部控制伴随整个公司生命周期,内部控制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内部环境。而企业的创新业务很大程度上属于高风险项目,Simons(1995)研究发现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并不是只靠一时的提议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企业目标的引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完善企业创新文化,而这种文化促使企业鼓励创新,从而提高创新绩效。所以内部控制在创新业务上尤为重要,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更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以提高绩效水平,因此,内部控制质量对创新绩效有重要影响。为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内部控制质量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然而,内部控制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仍受很多因素影响。许多学者认为不能单单依靠内部控制质量来衡量对其创新绩效的高低,而是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判断企业创新绩效是否在不同的内部控制水平下表现突出。即使在同一内部控制水平下,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因素也很多,例如公司规模、资本结构、独立董事比例、财务杠杆等。换句话说,内部控制水平的不同导致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对于其所需的创新资源分配不同,而这种分配不同会导致创新成果产出也不同。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研发投入至关重要。大量的研发投入所带来创新绩效能让企业的竞争力增加,成为企业独有的技术优势,也是创新绩效的基础和首要推动力。因此,本文在H1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试图解释本观点的真实性,将内部控制指数(ICI)按等级分类,探究不同等级的内部控制质量下研发支出对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假设3。
H2: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H3:在不同等级的内部控制质量下,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规定申请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期为三年,过期需重新申请。故本文选取2015—2018年沪、深两市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数据样本,并且这些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及2018年均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为了保证样本研究的准确性,做出以下筛选:(1)剔除ST、?觹ST及PT等非正常公司样本;(2)剔除2015年后上市的公司样本;(3)剔除缺失值的样本。进行了1%的缩尾处理后,获得5 300个观察值。研究数据中,内部控制质量来源于迪博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其余指标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
(二)变量定义及解释
1.被解释变量。创新绩效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衡量指标,许多学者衡量创新绩效的指标多种多样,比如衡量创新产出数量的指标有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成果数量,衡量创新效率指标可以是创新资源投入产出比、创新复杂程度等。本文选用创新产出数量中专利获得授权的成果数量来衡量创新绩效,即专利获得授权成果数量越多,创新绩效越好。
2.解释变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用以反映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本文选取“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来反映内部控制有效性,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是综合反映我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量化指数,被相关机构和学者广泛应用。
相较其他企业而言,研发投入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研发投入能产生创新成果,使企业的技术能力得到提高,而这种技术能力正是企业优势的表现之一。研發投入为高新技术企业带来的价值,正是企业创新绩效的体现。同时,大量研发费用投入企业,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资金负担,进而影响企业资金运作。然而,不同水平下的内部控制,或者是不同规模下的企业,其研发投入对于创新绩效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认为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关联性,选用研发支出作为其衡量指标。
3.控制变量。参考许瑜等[5]的观点,选取了以下三个控制变量:
公司规模可以直接反映一家公司能支配可用资源的多少,因为相比于小规模公司,大规模公司有充足的资源投入到创新活动当中,充足的资源也有利于公司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制度。本文采用公司总资产数量指标反映公司规模。
独立董事比例指的是独立董事与所有董事的比值。合适的独立董事比例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因为独立董事是不受公司及股东的妨碍可以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并做出决策的董事。然而过高的独立董事比例可能会出现难以统一决策的情况,导致效率下降。
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和资产总额的比值,反映公司资产中负债所占的部分。在上述观点中,创新活动是伴随着风险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并且不是所有的创新活动都有成果。所以债务比例越高的公司可能是低风险偏好者,会减少创新活动进而影响创新绩效,并且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大。
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三)模型设定
模型1为内部控制与创新绩效的回归模型:
模型2为研发投入、内部控制与创新绩效的回归模型:
式中:α0为截距,αi(i=1,2,…,6)分别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
由于专利数是典型的计数变量,取非负整数,其不符合传统线性回归所要求的正态分布性,最适合的模型是计数模型。本文样本中,企业专利授权数的均值为43.625,标准差为159.053,标准差约为均值的4倍,数据呈超离散型。使用泊松回归模型标准差可能被低估,因此选择负二项式回归更适合。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分析
本节主要是对模型中所有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包括每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一共选取了符合条件的5 300个公司三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由表2知道,专利成果数(Patent)的均值为43.625,最小值为0,意味着有企业并未获得专利的授权,可能是申请并未获批,最大值为1 205,标准差为159.053,说明部分企业在创新绩效方面差异十分悬殊。内部控制(ICI)的均值为620.752,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802,标准差较大,说明部分企业之间的内部控制差距比较明显。研发支出的均值为17.923,标准差为2.842,说明大部分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支出还是比较大的。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的最小值为0.068,最大值为0.853,说明企业之间的财务杠杆各不相同并且差异较大。上市年限的均值为17.428,最小值为8,最大值为31,说明少部分企业的上市年限比较长久,企业整体的上市年限还是比较长的。通过描述性分析发现,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和创新绩效指标水平都较高,但是各企业间的创新差异十分明显,行业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基本满足经营需求。各企业间的研发支出水平较为平均,并且投入金额较大。
2.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法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可以为之后的回归分析做准备。
由表3可以看出,创新绩效与内部控制的相关系数为0.0543,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说明创新绩效与内部控制之间呈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创新绩效与研发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26,并且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表明研发支出對创新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其相关系数大于创新绩效与内部控制的相关系数,初步说明研发支出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比内部控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更为密切。另外,除了研发支出与公司规模的相关性较大以外,其余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相关性都比较低,采用方差膨胀因子进行检验。各变量在各模型中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都小于10,证实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3.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内部控制、研发支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加入了公司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资产负债率、上市年限等控制变量,验证前述提到的模型,得到最终结果见表4。
表4模型1显示,内部控制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0.0013),说明内部控制对创新绩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内部控制水平越高,企业的专利成果数也会相应增加,本文H1成立。模型2显示,内部控制和研发支出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并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无论是单独回归,还是内部控制和研发支出一起纳入回归方程,内部控制和研发支出对创新绩效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控制变量方面,公司规模(SIZE)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企业的规模越大,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项目中,进而提高了企业的创新绩效。独立董事比例(IDR)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表明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会目标不一致,未必一定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创新绩效。资产负债率(LEV)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过程中会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对融资多的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有利影响。公司上市年限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公司上市年限越长,管理者就会疏于管理,产生懈怠的心理,进而对创新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4.进一步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在不同的内部控制水平下,研发支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本文按照内部控制水平分为较优组(治理指数≥650)、中等组(590≤治理指数<650)和较差组(治理指数<590),并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内部控制水平不同的三组,研发支出的回归系数分别为3.8047、4.7852、4.6778,并且均显著为正。其回归系数大小在三组中有差异,在内部控制水平中等组,研发支出的回归系数最大,其次是内部控制水平较优组,但是都高于较差组,说明了在不同的内部控制水平下,研发支出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差异并不明显的原因是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内控质量都很高。王玉冬等[10]的相关研究也认为,当内部控制水平不同时,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可能呈现相反的效果。根据回归结果和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本文H3成立。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选取高新技术上市企业2015—2018年四年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内部控制质量与创新绩效正相关,在不同等级的内部控制质量下,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度存在差异,检验结果均为接受。
内部控制质量与创新绩效正相关,表示公司内部控制执行水平和有效性越高,公司的创新绩效越高。经过将不同的内部控制指数进行等级分类可以发现,内部控制指数水平高的,在其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下,研发投入得越多,创新绩效越好,即表示内部控制水平越高的企业,其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程度和有效性,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水平,提出了以下三个建议:
第一,完善内部控制体制,增强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的整体性是伴随整个公司生命周期的,使企业内部各组织人员相互制衡、相互监督。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高创新能力能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的创新绩效得到提高。但是创新活动也是具有风险性的,时刻影响着企业的创新绩效,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降低风险。
第二,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绩效。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利于企业管理和发展,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到事后监督,都能系统性地控制企业事项的风险。对于内部控制制度良好健全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加大研发的投入能更好、更快速地提高创新绩效,以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三,监管部门应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政策。对于我国政策要求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必须设立内部监管部门和内部控制制度,大多数企业处于被动的状态,为了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设立不适合企业自身管理和发展的审计部门。这也导致监管部门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管作用。所以,政府监管部门应该考虑企业间的实际情况,为需要不同类型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制定符合其内部情况的政策和方案,这样公司能积极支持监管部门的政策,而政府部门也能有效地管理企业,更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RICE S C,WEBER D P.How effective is internal control reporting under determinants of the disclosure of existing material weakness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2,50(3):811-843.
[2] BIKKIL JAGGI,MITRA SANTANU,HOSSAIN MAHMUD.Earnings quality,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dustry-specialist audits[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 Accounting,2015,45(1):1-32.
[3] 方紅星,金韵韵.公司特征、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给予沪市上市公司2003—2005年年报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09(10):44-52,59.
[4] 崔志娟.规范内部控制的思路与政策研究——基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动机选择”视角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1(11):52-56,93.
[5] 许瑜,冯均科.内部控制、高管激励与创新绩效——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7,31(2):79-82.
[6] 张玉兰,段永瑶,张焱,等.技术创新视角下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J].会计之友,2018(24):37-43.
[7] 谢海娟,金灿.内部控制影响政府科技创新补助使用效果研究[J].会计之友,2018(3):124-129.
[8] HAZARIKA S,KARKOFF J M,NAHATA R.Internal corporate governance,CEO turnover,and earnings management[J].CFA Digest,2012,42(3):44-47.
[9] FALK M.Quintile estimates of the impact of R&D intensity on firm performance[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2,39(1):19-37.
[10] 王玉冬,李俊龙.创新投入、内部控制与高新技术企业绩效[J].财会月刊,2015(24):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