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凯,韩 怡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 消化内科,安徽 阜阳 236000
胃息肉患者常缺乏特异性症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与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胃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疾病,根据组织病理类型不同,胃息肉常分为胃腺瘤、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与错构瘤性息肉[1]。胃泌素-17(gastrin-17,G-17)与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血清学检测,被广泛应用于胃癌与癌前病变的筛查。目前,关于血清G-17、PG与胃息肉间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G-17、PG与胃息肉的相关性,以期为胃息肉的处理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自2017年1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90例胃息肉患者纳入B组。纳入标准:胃镜下诊断为胃息肉;两周内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铋剂类药物与抗生素类药物。排除标准:有胃癌手术史者;合并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淋巴瘤者。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将B组患者分为胃增生性息肉亚组(n=51)与胃底腺息肉亚组(n=39)。另选取同期收治的51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为A组。A组:男性23例,女性28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53.37±13.42)岁。胃增生性息肉亚组:男性22例,女性29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55.71±11.20)岁;胃底腺息肉亚组:男性13例,女性26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8.05±12.06)岁。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定量测量血清G-17、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I,PG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PGⅡ)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Ⅰ/PGⅡ,PGR)。为保证胃息肉完整切除,获得完整的病理结果,对于直径<0.5 cm的胃息肉,给予活检钳夹除;直径≥0.5 cm的胃息肉,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所有息肉标本均由病理科医师处理。
胃增生性息肉亚组患者的血清G-17、PGⅠ、PGⅡ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底腺息肉亚组患者的血清G-17、PGⅠ水平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增生性息肉亚组患者的血清G-17水平高于胃底腺息肉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G-17 、PGⅠ、PGⅡ及PGR值比较
胃息肉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绝大多数为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胃息肉是癌前疾病,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定期复查随访,对于降低胃癌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可将胃息肉分为胃腺瘤、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与错构瘤性息肉[1]。国内外研究发现,临床常见的胃息肉组织病理类型是增生性息肉与胃底腺息肉,而胃腺瘤、错构瘤性息肉较少[2-3]。鉴于本研究中胃腺瘤、错构瘤性息肉患者较少,未予以统计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癌变率不同,腺瘤性息肉属于肿瘤性病变,癌变率最高,临床治疗上必须完整切除并定期复查。其他类型的胃息肉虽然癌变率低,但是目前临床治疗上仍主张积极完整的切除,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评估和随访观察,以降低其癌变风险[3-4]。息肉活检标本不能反应病变的全貌,而且可能存在漏取病变的可能,即使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有时也难以保证一次性切除所有息肉。因此,血清学标志物联合胃息肉病理组织学结果,用以指导息肉的治疗及随访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有研究表明,血清胃功能检查可用于胃癌和癌前病变的监测,具有无创、简便和经济等优势[5-7]。胃泌素是由胃窦G细胞合成与分泌,主要生理功能是直接或间接刺激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血管的生成,并抑制细胞的凋亡,进而维持胃黏膜的完整性,在胃癌及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8]。G-17水平升高提示胃癌高风险,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作用。人PG分为PGⅠ与PGⅡ两种亚型,PG反映胃黏膜的腺体数量及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水平,当胃黏膜发生萎缩、化生或癌变时可引起血清中PGⅠ降低,PGR也相应降低。有研究显示,胃息肉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增高,胃增生性息肉的胃泌素水平较胃底腺息肉升高[9-11]。本研究结果显示,胃增生性息肉亚组血清G-17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底腺息肉亚组血清G-17水平也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增生性息肉亚组血清G-17水平高于胃底腺息肉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胃息肉患者存在高胃泌素血症,高胃泌素血症可能促使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导致胃腺体扭曲、囊状扩张,进而形成息肉及癌变的发生。胃增生性息肉患者G-17血清水平明显高于胃底腺息肉患者,也进一步提示胃增生性息肉癌变风险高于胃底腺息肉。
关于胃息肉患者PG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胃增生性息肉亚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升高,胃底腺息肉亚组血清PGⅠ升高。这提示,胃息肉的发生与PG的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可能与胃部炎症刺激有关。王梦兰等[10]研究结果显示,胃增生性息肉组血清PGⅡ水平升高,PGR降低,胃底腺息肉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均升高,与本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因素有关。胃增生性息肉患者胃窦与胃体黏膜可见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多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而胃底腺息肉患者胃窦和胃体黏膜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发生于正常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大多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11]。胃息肉患者的胃黏膜病变情况可能会干扰PG的检测结果。因此,胃息肉患者血清PG水平变化仍需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其变化及意义。
综上所述,胃息肉患者存在血清G-17、PG水平异常,联合检测血清G-17与PG水平可能对息肉的临床治疗及随访具有一定意义。但本研究样本量有限,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行大样本量、多中心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