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高雅楠 李明非
关键字:一带一路 检测认证 互认 安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安防产品已从最初的人防设备扩展为依托科学技术的技防设备,从服务国家向服务社会转变。依托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国安防行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随着我国安防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入推进,更多安防企业瞄准“一带一路”海外市场。但是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落地难、重复认证等问题,本文通过结合实际对推进多边互认进行可行性分析,探索推进检测认证新道路。
我国安防产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不论是产品的多样性还是软件功能的丰富性,都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据统计,截至2019 年底,我国从事安防行业的企业总数约为3 万家,从业人员达160 多万人。2019 年,中国安防企业年收入总额近7562 亿元,相比2018 年增长9.6%。安防产业主要包括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与管理、入侵报警、楼宇对讲等细分行业。从产业构成来看,2019 年安防产品总收入为3706 亿元,占比49%;安防系统集成与工程市场收入3577 亿元,占比47.3%;报警运营市场及其他收入为279亿元,占比3.7%。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内安防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内安防行业也实现加速成长。
从发展上看,我国安防产业的发展与政策支持息息相关。国家及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行业规划及相关标准等持续推进行业快速发展。例如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平安中国建设,为安防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近5 年来,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立法工作,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领域纷纷出台有关政策,先后颁布了涉及安全防范的政策法规上百部,对金融、文博、教育、医疗、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的安防设施建设与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促进我国安防产业的务实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从产业融合上看,安防产业的发展与关键技术的发现息息相关。例如,2016 年智慧城市发展再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改委提出要有针对性地组织100 个城市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同时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效果评价工作。其中在智慧建设中,视频监控系统的作用开始向道路的流量监测和电子警察等功能拓展,一些前端摄像机已经开始具备智能识别的功能,并与报警系统联动;出入口控制企业开始向提供社区信息化、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的方向转变;有关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无人驾驶、智慧家居等技术产品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
2020 年由于疫情影响,企业的海外订单大量减少,进出口量相应下降。同时,受中美关系影响,部分中国安防领域龙头企业被列入制裁名单,一些西方国家也应声将中国企业从合作商名录中除名,使得我国安防企业海外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性更强、风险挑战更多。但是,随着疫情的不断扩散,海外市场对于在防控中使用测温热成像产品出入口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安检门等产品的需求增长较大。
另外,东南亚国家近些年也学习我国平安城市战略开始布局主要城市的视频监控系统,对我国安防产品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但从整体来看,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仍然比较困难,特别是疫情的蔓延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
着眼“一带一路”国家,尤其是毗邻我国的东南亚、上合组织国家,我们可以发现,除俄罗斯、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于安防行业的管控十分松散,部分国家针对安防产品的标准和认证仍是空白。现有管控大部分是针对电子产品的通用标准,并未对其“安防”属性进行过多要求。在市场准入方面,政府监管也不明确,部分职能由行业协会或大型集成商代管,从官方途径很难获得完整的认证或标准指南,以至我国企业在进入该国市场时“摸着石头过河”,临时寻找机构进行海外认证或者按照当地要求临时更新产品配置,导致产品落地难、落地慢。
由于各国的准入制度千差万别,大部分安规类的内容均遵从国际惯例采用IEC 发布的标准进行规范,企业在满足国内要求的检测认证要求外,还需另外进行CB 或其他要求的认证。如俄罗斯作为传统强国,大约50%的入侵和火灾警报产品,超过95%的视频监控(CCTV)系统都是依靠从国外进口,对产品进口具有很高的门槛,对于安防产品的准入有着比较完善的要求和标准。入关的产品均需获得CU-TR 海关联盟认证、GOST-R 证书(自愿性)及CE 认证,我国企业可根据当地政府采购或集成商需求进行提前准备,持多证以应对其需求方和通关的双重要求。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俄罗斯也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大批更换原有的由美国生产的安防产品,从而转用我国产品。
CB 认证还是目前世界范围可信度最高的认证,一些对于安防产品没有强制性认证的国家均采用CE 或者CB 作为认证基础。目前东南亚大多数新兴国家(例如马来西亚、泰国等)均已是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成员、IECEE-CB 体系成员国。企业可通过含国家差异的CB 报告及证书、ISO/IEC 17025 实验室的测试报告转当地认证。但是这些国家与我国均没有双边互认协议,所以尽管有些产品在国内已通过CB 认证,但所有产品仍需在当地转证再落地,转证困难成为普遍现象。
近年来,我国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尤其是安防行业,目前国内的产品标准已逐步提升,大部分已等同于国际标准,一部分优势产品已满足并高于国际标准。但由于语言障碍和一些标准上的不对等,致使我国安防产品在标准国际互认方面的进展一直十分缓慢。大部分“一带一路”国家针对安防产品并没有专门的标准管理,针对于此类产品也没有明确的政府监管部门,一部分划归到工业部,一部分划归到行业或者协会,导致在沟通过程中,寻求对等交流的具有公信力的机构相对困难。
同时,为应对此类困境,打开通路,我国大多数龙头企业在布局海外市场时会在当地建立办事处,调研相关标准和行政规定,完成进出口的相关手续。但对大部分不具备海外落地能力的企业而言,如何在程序上快速完成国外的相关检测认证,减少时间及人力成本,则是需要思考的重点。
第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宽国际合作范围。截止2019 年,中国共加入21 个认证认可国际组织,对外签署13 份多边互认协议和121 份双边合作互认安排。此外,我国还与30 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合作关系,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便利化安排。成员国间制定了《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与行动》三年计划,开展国际交流、培训、磋商等合作项目并提供认证认可培训,推介中国认证认可优良实践。近年来,我国也不断推进国标外文版翻译工作,2021 年前,针对安防行业,已有GB 12899、GB 15208 等相对成熟的标准完成了外文版制修订工作,相关部门也希望将此作为敲门砖,在推介产品的同时输出我国高质量的标准,更好地促进双边及多边互认的落地。
第二,不断深化双边合作机制。目前,我国已与挪威、新西兰就电子电器产品互认合格评定进行谈判。同时在国家间积极推动互认的大框架下,促进行业合作,将产品行业标准打造为特定品牌,如“浙江制造”,是以“区域品牌、先进标准、市场认证、国际认同”为核心,以“标准+认证”为手段,集质量、技术、服务、信誉为一体,经市场与社会公认,代表浙江制造业先进性的区域品牌形象标识,是浙江制造业的“标杆”和“领导者”,是高品质高水平的“代名词”。将此作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通过与国际著名认证机构的联合,将此品牌下的所有产品以“自带认证”的模式,打通国别差异,更好地促进国内产品“走出去”。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例如,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我国安全防范技术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近些年,一直积极参加IEC/TC79 国际标准化工作并牵头制定了多项国际标准,为争取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国际话语权作出杰出贡献。
2021 年已经来临,从国家经济形势研判来看,经历了2020 年V 型反转,经济持续回暖将是大趋势。伴随着疫情期间政策刺激的边际效应,2021 年将会迎来更加强劲的复苏。随着海外对中国安防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对检测认证互认的迫切性也随之提高,希望相关政府部门、检测认证机构和企业可以通过自上而下、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打破国别的“技术”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成员国及广大海外市场的技术连接,打通贸易便利化“最后一公里”,实现“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推进检测认证的务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