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晓玲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现实却是不尽如人意,教师作文教学机械化,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内容雷同居多,情感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索然无味。在学生的作文中难觅踪影迹,假、大、空,语言苍白,是学生作文的普遍现象。这样的文章毫无生命力可言,更遑论感染力。正所谓言为心声,作文是心灵的声音,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有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怎样才能让学生敢于说真言,真情在笔尖下流露,文章有真情实感? 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从引导学生感受多元生活、关注情感体验、技巧与个性并存三个方面做了以下的探索:
学生的真情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才有什么样的作文,生活充实,才会抒发出真实的情感来。“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在生活中只要用自己的“慧眼”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感受,大自然的花开花落、社会的人情冷暖,个人的兴趣爱好,一盘棋,一场运动……俯拾之间都是丰富的写作素材。比如,社会生活时刻反映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和变迁,它是小学生能力形成的社会基础。平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时事新闻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热点时政问题。疫情中,医护人员、公安战士、爱心人士、实习记者等 知名无名的“逆行者”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大爱诠释共情,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感动、更多地安全感和强烈的心灵震撼……这些感人泪奔的故事便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我抓住了这些鲜活的教育契机,让学生写新闻报道,写身边的防疫故事,也可以写疫情期间对人生、社会、人类的所想、所感、所悟。学生心中有素材,有感触,自然文思泉涌,真情流露。
“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但记得你们的样子;我不知道你们是谁,但知道你们是为了春回大雁归。国难当头,因为被需要,所以勇往直前,你们就是我们大国的偶像,是最美的逆行者。”
学生因为关注新闻,留意疫情中相关的人和事,因此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充实,感受深刻,有血有肉,丰满有味。
作文是一种受情绪、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方式。写文章与人的情感有很大关系,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倾诉欲望,是小学习作求真求实的努力之路。如六年级上册场面描写的作文训练,若单靠作文指导时启发学生选材,掌握点面结合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情感因素。我在作文前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篮球比赛,提醒学生按照活动开展前、活动中、活动后的顺序观察,并要留意大家整体有什么表现,其中某些人的表现又怎样以及自己内心的感触如何。如此一来,活动留给他们的印象清晰、深刻,更不乏生动,自然有了倾诉的欲望。有的同学从自己是比赛中的一个球员角度写,有的同学从自己是一个啦啦队员角度写,写出的文章内容具体,生动活泼,还有自己独特的真实的感受,各有千秋。母亲节前夕,我让学生完成两份亲情作业:一、为母亲做一件事,如捶背、洗脚、泡茶等;二、给亲母写一封主题为“妈妈,你辛苦了”的家信。学生通过亲身所做,有了情感的触动,原本凝固的语言被充分激活了,化作了一段段充盈着真情的文字。
“时光如流,一眨眼,我已从从前那个蹒跚学步的娃娃变成知书达理的六年级学生了。妈妈,您为我操劳了12 年,含辛茹苦把我养大。妈妈,你辛苦了,感谢您!”
“妈妈,在您眼里,可能觉得我不懂得感恩,但您知道吗? 您平时睡觉时,爱开着空调,戴着眼镜躺在床上看书,总是不知不觉睡着了。怕您着凉,我便悄悄跑去把空调度数调高一点,把您的眼镜摘下来,再帮您盖好被子……”
可见,学生情动而辞发,平实中见真情,从而达到了习作的目的。
学生头脑中储备了生活素材,也有了情感体验,怎样才能化为文从字顺,真情流露的文章呢? 这还靠老师巧妙的点拨与指导。
真情实感离不开典型的生动的细节。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它能较好地反映生活本质,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比如肖复兴的《阳光的两种用法》,就是捕捉了精微的生活细节,在小细节中渗透了自己的感情。但很多学生写记叙文时,缺乏细节描写意识,事情写得过于笼统,缺乏生动性,读起来素然寡味,谈不上感染力。其实细节的理解并不复杂,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句话语,一抬头,一挥手等都是构成细节的因素。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注重情感细节,让他们把内心的感受自然地倾吐出来。
一次,我在班上布置了一篇以“亲情”为话题的文章。一个学生写了在炎热的夏夜里,她在书房里做题头昏脑涨时,母亲为她端来一杯奶茶。这是这个学生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本来是一个挺好的题材,但由于写得过于笼统,缺乏细节描写,毫无动情之处。于是我就针对这个题材对这个学生进行了启发:母亲端奶茶进来时动作、神态怎样,这杯奶茶是什么样的? 你当时内心有什么感触?只有把这些细节真实的刻画出来,文章才能生动感人。在我的指导下,这位学生对原作进行了补充修改,便有了下面情真意切的描写:
我不停地冥思苦想,把头弄得胀痛无比也没有答案。轻轻地,我听见门声,一回头,母亲端着一杯奶茶走了进来。香气四溢的奶茶,这是我最爱喝的。我一仰脖,奶茶顷刻入肚,一股暖流立即自下而上升起,我浑身一颤,立将所有烦恼,抛之于九霄云外,母亲知道我需要的一切。看见我手中握着的空杯,母亲脸上立时漾起了笑容,然后转身,悄悄出去……
在作文评讲课上,这位同学读了作文,整个教室悄然无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流露在细腻而深情的笔触中,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同学们都被文中的真情实感深深地打动了。
在写人叙事的文章里,融情于景,内心独白,直抒胸臆,运用这些技巧,会使文章流露出强烈的情感。以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一文为例:“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作者将景物的特色和内心的独白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同身受,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的不仅仅是光线,更是自己的第一次盼望。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为之动容。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经历的生活都不一样,有着个体差异。因而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必用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他们,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才能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写《难忘的第一次》这篇作文时,我鼓励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大胆展现自我。大家在作文中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学生写出了“第一次养小动物”的趣事,写出了“第一次和好朋友吵架”憾事,也写出了“第一次帮妈妈洗脚”的真情,写出了“第一次学弹钢琴”的实感……没有了限制,学生写出了各自的生活,不再千人一面。有个学生写第一次离开家人到县城求学更是别具一格,真情流露。文中有些片段是这样写的:
记得五年级的时候,在家人的盼望中,在好友的劝告下,在自己的决心下,我终究要离家人远去,到县城求学,这可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人啊! 一路上,我惶恐不安、坐卧不定,因为,我即将要离我最爱的家人远去,去面对未知的、充满挑战的生活。……半夜,似乎一切都平静了,风轻吟着,蝉也都睡了。也许是因为热,也许是因为梦,我惊醒,通体是汗,连湿了一大片,额头上汗珠密密麻麻。擦完汗,手托着腮帮,又面无表情……听着钟的秒针扫过钟面,好难熬,一秒也难熬……唉,不多想了,已经是深夜,再下去,准两黑眼圈……躺下……嘀嗒声里……昏昏欲睡……
真实的生活带来了真情的文章。这么感人的文字来自这个同学真实的经历和独特的感受。他的内心独白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们真切感受到他小小年纪第一次离开家的不习惯,对家的思念。可见,给学生心灵以充分地自由,学生便会尽情展露心中的所思所想,流泻出来的文字包含着心灵深处奔涌而来的生命情思,真实体现个体独体的气息与韵味。
真情实感乃作文的灵魂。心动情涌,情真意切,方是作文的本源。因此,在作文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产生倾诉的冲动,再加上写法的点拨,学生就有物可写,有情可吐,不再把写作视为畏途,从而想写、乐写、敢写,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喜怒哀乐诉诸于笔端,跃然于纸上,求真求实的作文便水到渠成,充满着生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