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有效预习方法研究

2021-04-07 19:15:52闫素芬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23期

◎ 闫素芬

引言:初中物理学习有着一定的难度,需要尽可能延长有效物理学习时间,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普遍将目光聚焦于课前预习活动的展开,通过布置预习作业、导学案学习等任务,指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促使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提高。

一、初中物理预习的重要价值分析

通过展开课前预习活动,学生能够在教学前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初步了解,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加主动的参与课堂思考、活动,能够看出,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引入预习活动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具体如下:

第一,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前预习中,需要学生自行阅读、思考教材及相关学习材料中的内容,并独立探究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体现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更好地基础。第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当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后,能够对基础物理知识点有所了解、明确基本概念,此时,在后续的课堂教学阶段,教师不需要在讲解基础知识点上花费较多时间,重难点强调、巩固练习、拓展思考、实验与实践等活动的展开有了更充足的时间支持,明显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

二、初中物理预习活动的优化方法探究

1.分层布设预习任务

在初中教学阶段,物理学科的学习难度较大,不同学生之间所具备的物理学习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基于这样的情况,如果对所有学生布置相同的预习任务,则难以保证预习的效果。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多数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普遍围绕概念、规律等内容,且所有学生需要在课前完成的预习任务保持一致。此时,部分物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个人学习需求尚未得到满足,而部分物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顺利完成预习任务。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落实对预习任务的分层布设,具体操作如下所示:

针对物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当将预习任务的重点放在了解相关概念、规律等方面,保证其可以先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掌握基础物理知识点,避免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消耗大量的时间用于理解基础内容。针对物理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应当将预习任务的重点放在了解基础内容、明确概念建立与探究规律时所用方法等方面,加大预习难度,保证其可以跟上后续课堂教学的进度。针对物理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应当将预习任务的重点放在明确概念建立与探究规律时所用方法、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新概念与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同时,还要为其布设有关于设计物理实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学习任务,进一步丰富其物理知识储备[2]。

需要注意的是,在布设预习任务时,相关教师必须要设置明确的预习作业。例如,在向学生布设“光的直线传播”相关预习任务时,教师可以设置“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生活中简单的光现象:将皮球放在手电与墙之间,开启手电,可以在墙上看到皮球的影子。”、“尝试解释影子是如何形成的?”等习题,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前预习。

2.设置合理的预习提纲

初中物理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找不到重点,不知道怎么预习,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设计合理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物理课的预习。教师应当明确预习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物理科目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地预习提纲。例如,对于物理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点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性的内容进行预习;对具有一定物理基础的学生来说,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注重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现方法,让学生思考物理知识的推导过程;对于物理基础扎实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重点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组织学生展开课前预习的目标不仅仅为提升后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还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往后的物理学习创设更好条件。因此,在引导学生展开物理预习活动时,相关教师必须要落实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实现对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最大程度发挥出预习活动的优势,具体如下:

第一,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批注物理规律的关键词句、探究过程。例如,在向学生布设“液体压强”相关预习任务时,要求学生在教材、导学案中对液体压强公式中所有物理量的含义进行标注;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查阅资料,梳理液体压强特点的探究过程、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等,促使其脉络化。同时,针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质疑点进行批注,并在课堂教学阶段探寻答案,避免预习“囫囵吞枣”问题的发生。

第二,要求学生在预习中针对标注的关键词句进行反复推敲,深化理解。例如,在向学生布设“杠杆”相关预习任务时,要求学生在完成关键词句标注的基础上,重点推敲杠杆平衡、阻力臂、动力臂等概念,着重理解其中包含的“静止或匀速转动”、“距离”等关键词,在预习中切实理解、深入掌握杠杆平衡条件,提升课前预习的效率效果。

4.落实对预习的及时性反馈评价

初中物理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应当及时进行检查并给出客观的反馈评价。学生对物理科目的预习除了需要有效的指导,更需要及时地反馈评价,大部分学生在预习后都会希望获得教师的评价,教师的反馈评价和预习中的指导一样,都会影响学生的预习效果和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长时间不进行评价,学生就会逐渐不重视预习,所以教师应当在物理课堂中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对认真预习和有所收获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乐趣。对学生预习的反馈评价可以检查学生在物理教材中的勾画和笔记,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对本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是否能够根据新的物理知识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在沟通和互动中,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对课堂教学提供有针对性地参考,按照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评价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结: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引入预习活动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通过分层布设预习任务、设置合理的预习提纲、重点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落实对预习的及时性反馈评价,提升了课前预习活动的效率效果,强化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后续物理课堂教学的展开提供了更好条件,推动了初中物理教学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