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寻味品鲈鱼
——以松江鲈为例

2021-04-07 09:32唐子鹏程镇燕孙金辉张莹乔秀亭
水产养殖 2021年3期
关键词:鲈鱼渔业古诗词

唐子鹏,程镇燕,孙金辉,张莹,乔秀亭

(1.天津农学院 水产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现代晨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1800)

1 古诗词中的渔文化

我国的渔文化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期,鱼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生产劳动和艺术创造的重要对象,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渔文化。在我国数以万计的古诗词中,鱼意象俯拾皆是,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重要意象,除了赞颂其美味,还与思乡、归隐、淡泊名利等情感紧密相连。

根据中国知网的查询结果,目前已发表的相关论文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名家咏名鱼。如陶桂庆分享了古代名人咏赞名鱼的诗句[1],侯荣荣分享了杜甫、陆游和曹寅对鲈鱼的赞美之文[2],朱振东阐述了苏东坡与鱼的不解之缘[3],邢湘臣也分享了苏东坡的咏鱼诗[4],熊海英分析了梅尧臣的食鱼诗[5],张春波分享了“扬州八怪”的食鱼雅趣和诗文[6],高建国分析了苏轼对捕鱼、食鱼的感受及诗词创作背景[7]。

第二类是针对特定朝代或地区咏鱼诗的渔文化解读。如王世官探讨了唐诗中不同层面的渔文化表现[8],佳民总结了鱼在诗经中的体现[9],田文青论述了唐诗中鱼意象的内涵、艺术表现及审美特点[10],岳倩整理分析了浙东文人创作的渔文化诗词[11]。

第三类是解读鱼意象在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如杨帆探讨了陆游诗词中鲈鱼与乡愁的关系[12],侯艳阐述了唐宋文人对“秋风鲈鱼”意象的审美与诗词情感表达[13],滕新贤阐述了古文中渔文化的哲学与美学内涵[14]。

第四类是对相关典故的辨析和考证。如程杰考证了西晋张翰思乡典故中鲈鱼的具体品种[15]。

第五类是针对特定鱼类或意象的古诗词赏析。如吴宾凤等论述了古诗词中的鲤鱼文化[16],常庆分析了唐诗中“莼羹鲈脍”典故的运用及情感表达[17],张世义等分享了10 种常见鱼类的相关古诗[18]。

从以上文献情况可以看出,专门赏析古诗词中鲈鱼及其内涵的文献并不多,进一步研究有待深入。因此,该文接下来对古诗词中的鲈鱼及其相关意象做较为全面的分析归纳。

2 诗词话鲈鱼

松江鲈不仅味道鲜美,且颇具传奇色彩,古代文人在咏鱼诗词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感和价值追求,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鲈鱼文化”[16]。接下来本文选取相关古诗词,分成四类与读者共赏。

2.1 品美食之味

中国人吃鱼不仅是喜爱其鲜美的口感,还伴随着一种意识活动,其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感,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食鱼风俗[19]。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吃鱼、会吃鱼、擅烹鱼的文人雅士,而鲈鱼这种美味必然被他们尽情地品味和赞颂。

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中提到松江鲈的特别之处:“松江出好鲈,味异他处”。鲈鱼是做鱼脍的优良食材,脍在古代是很普遍的食品,类似现今的生鱼片或鱼生,古时称脍或鲙。唐宋是食鱼脍的高峰期,元明以后衰微,到清末时脍已不再是主流的菜品。

到了唐代,渔业发展繁荣,吃鱼、钓鱼活动普及,鱼作为美味佳肴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食“脍”文化盛行[8]。

好的鱼脍,在于食材新鲜和刀工精巧,在诸多唐诗中可见其饮食魅力。如“豉化莼丝熟,刀鸣鲙缕飞”(杜甫《陪王汉州留杜绵州泛房公西湖》);“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脍缕鲜仍细,莼丝滑且柔”(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佐饮时炮鳖,蠲酲数鲙鲈”(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萍醅箬溪醑,水鲙松江鳞”(白居易《郡斋旬假命宴呈座客示郡寮》);“绿蚁杯香嫩,红丝脍缕肥”(白居易《春末夏初闲游江郭二首·其二》),“行到鲈鱼乡里时,鲙盘如雪怕风吹”(项斯《对鲙》);“酒醒鲈脍美”(许浑《送韩校书》);“垂帘白角簟,下箸鲈鱼鲙”(韩翻《送王侍御赴江西兼寄李袁州》);“盘擎紫线莼初熟,箸拨红丝鲙正肥”(罗隐《览晋史》);“脍缕轻似丝,香醅腻如职”(元稹《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翠斝吹黄菊,雕盘鲙紫鳞”(张说《岳州宴姚绍之》)等。

当然,鲈鱼除了做鱼脍之外,烤、蒸、煮等吃法也各有滋味。元稹在《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中写到:“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李颀有诗《送马录事赴永阳》云:“炊粳蟹螯熟,下箸鲈鱼鲜”。喷香的米饭搭配鲜鱼香蟹,着实令人垂涎三尺。陆龟蒙曾隐居于松江,有诗《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云:“盈筐盛芡芰,满釜煮鲈鳜”。李曾伯有《沁园春·乙卯初度和程都大韵》:“正柴桑栗里,稻肥蟹健,松江笠泽,莼美鲈鲜”,蟹肥鲈美米飘香,令人食指大动。

2.2 享淡泊之境

鲈鱼不但美在味道,更美在品鱼钓鱼时的心境,因为能感受到“味”的不仅是感官,还有内心。郑谷在《淮上渔者》中写道:“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展现出渔者生活的乐趣,肥美的鲈鱼和可爱的儿孙为贫苦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暖色。皮日休有诗《西塞山泊渔家》云:“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表达出对淡泊生活的向往。还有自谓“诗魔”的李中在送别好友致仕还乡时作有《寄赠致仕沈彬郎中》云:“莼羹与鲈脍,秋兴最宜长”,表达出对好友回归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被誉为“诗鬼”的李贺,作品风格空灵潇洒,写鲈鱼也别具一格,有《江南弄》云:“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到了宋代,古人对鲈鱼的咏叹和烹食多样化达到一个高峰,宋代文人普遍具有及时行乐的享乐心理,包括物质层面的喜爱宴饮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安宁闲适[20]。

苏轼作为美食大家,对鱼的咏赞作品也不在少数,据学者统计多达133 首[14],与松江鲈有关的如《乌夜啼·寄远》:“更有鲈鱼堪切脍,儿辈莫教知”。他与好友饮酒品鲈鱼,作诗《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云:“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精致的小吃令人也想一饱口福。还有《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金橙径》:“金橙纵复里人知,不见鲈鱼价自低。须是松江烟雨里,小船烧薤捣香齑”,点明了吃鲈鱼的最佳环境。他也喜食鱼脍,有诗云“茵陈点脍缕,照坐如花开”(《和陶下潠田舍获》),“运肘风生看斫脍,随刀雪落惊飞缕”(《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若炎字四首·其三》),“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将之湖州戏赠莘老》),都表现出他对鲈鱼的钟爱。

南宋名臣范成大在致仕后著有《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其中《秋日田园杂兴》写到鲈鱼:“细捣枨虀卖脍鱼,西风吹上四鳃鲈”,洋溢着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杨万里的诗作清新活泼,如《鲈鱼》:“两年三度过垂虹,每过垂虹每雪中。要与鲈鱼偿旧债,不应张翰独秋风”,诗人每次路过松江都恰好是冬季,因无缘品尝鲜鱼而遗憾不已。还有诗《垂虹亭观打鱼斫鲙四首·其一》云:“鲈鱼小底最为佳,一白双腮是当家”,读来趣味盎然。张抡有词《朝中措·沙明波净小汀洲》:“鲈鱼钓得,银丝旋鲙,白酒新。一笑月寒烟暝,人间万事都休。”词风清逸潇洒,令人神往。

2.3 抒思乡之情

赞美鲈鱼的诗词中,常见使用“莼鲈之思”的典故,源自晋代官员张翰因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而辞官归乡的故事,被传为佳话美谈,常被后世诗人用来抒发思乡或归隐之情。中国人的饮食,常常和情感相连,而对某种食物的钟爱,又往往源自思乡。

陆游对美食也颇有研究,他在外地为官时常思念家乡的风味,最爱的就是鲈鱼[2],有诗《买鱼》云:“两京春荠论斤卖,江上鲈鱼不直钱。斫脍捣齑香满屋,雨窗唤起醉中眠”,虽然春季并不是鲈鱼最肥美的时候,但此时价格便宜,趁新鲜做成鱼脍,也能香飘满屋。他曾在途经吴江八坼时遇雨,进酒楼一边躲雨一边饮酒品鲈鱼,顿觉趣味盎然,作诗《过八坼遇雨》:“胜地营居触事奇,酒甘泉滑鲈鱼肥”。还在《稽山行》中赞颂故乡丰富的物产:“湘湖莼菜出,卖者环三乡。何以共烹煮,鲈鱼三尺长”。在《秋晚杂兴十二首·其四》中云:“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菰菜配鲈鱼,是秋天最美的一道风味。还有“团脐霜蟹四鳃鲈,樽俎芳鲜十载无”(《记梦》),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初冬绝句》有“鲈肥菰脆调羹美,麦熟油新作饼香”,用肥美的鲈鱼和脆嫩的菰菜做成羹,再配上用新榨的油煎好的麦饼,纯正的江南风味可一解乡愁[12]。在食物中找寻故乡的味道,是离乡之人对乡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从舌尖到心间,既是美味,也是情怀。

还有很多诗人也善于借鲈鱼意象表达思乡之情,如“莫作思家恶。绿鸭与鲈鱼。如何可寄书”(张表臣《菩萨蛮·过吴江》)。“鲈鱼鲙美招来客,鸿雁书迟梦故乡”(贺铸《乌江石跂觜晚望有怀故园》)。“江涵秋老鲈鱼美,岸入春风荻笋斑。此味纵佳吾不乐,惟思一马返乡关”(曾宰《舒州寄王介甫》)。“木落风高生远兴,思归意不在鲈鱼”(陶安《秋馆书事》)。

2.4 寻渔隐之乐

咏鱼诗中经常会出现渔父、渔船或钓者的意象,多表达隐逸之意。李曾伯《舟过霅川二首·其一》云:“呼船催向渔村宿,要买鲜鲈荐晚餐”,夜宿渔村,晚餐可就地取材,简单的烹饪即可一尝鲈鱼之美味。洪适作有《渔家傲引》十二首词,描写自己从一月到十二月的归隐生活之乐,其中一首写道:“八月紫莼浮绿水。细鳞巨口鲈鱼美”。张邵《送邓城令王该致仕》云:“此行正值鲈鱼美,好向鄞江买剑船”,在送别友人时也不忘提醒其品尝鲈鱼。杨时《过吴江》中“维舟况值鲈鱼美,脍叠银丝饫腹腴”写出了鲈鱼鱼腹肉质肥腴,最适合做脍。张仲深在《江城杂咏七首·其四》中描写渔人生活:“江鲈从网得,水鸟逐船飞。渔子津西去,黄昏得酒归”,食鲈鱼的乐趣,不仅在鱼之鲜美,更在于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也是文人士大夫们追求隐逸生活,渴望“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原因之一吧。

以上,分享了品鲈鱼赞鲈鱼的优秀古诗词,那么,鲈鱼文化流传至今,对当今渔业发展的作用同样值得探讨研究。

3 鲈鱼文化对当今渔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国渔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现今的传统渔业发展中,存在产业规模受挤压、增值空间小、环保问题严峻等问题。近年来渔业发展寻求转型升级,文化与渔业融合将成为渔业升级中的一大亮点,鲈鱼文化也将为渔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下面列举两个具体措施建议。

3.1 建设科普基地,倡导保护资源

现今,天然的松江鲈已经濒危,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十几年来相关部门积极进行收集、驯养、培育和放流工作,成立了松江鲈种质资源保护区,使松江鲈资源量明显增加,但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为了增强大众对松江鲈的资源保护意识,让人们认识、了解和保护这一鱼类,建议建设专门的松江鲈科普教育基地,通过观光、体验、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识鲈、赏鲈、钓鲈、食鲈等体验活动,使消费者的文化体验需求成为鲈鱼产业发展的动力。这一举措也能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如影视开发、烹饪食疗、休闲观光、民俗体验等,成为渔业发展的推动力量。

3.2 弘扬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与“十三五”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列为国家经济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文化是创新活动的载体,是传播的有力手段,将传统渔业与文化产业交叉融合,将会是未来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渔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应被挖掘、整理、研究与弘扬,这有利于塑造人民的文化自信。

建议收录出版关于松江鲈的优秀诗词,不局限于古诗,也可收录当代及现代优秀诗词。建设松江鲈文化馆,展示相关的名人典故、优秀诗词、画作、工艺品,使鲈鱼文化成为强有力的思想和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鲈鱼渔业古诗词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舌尖上的四鳃鲈鱼
我爱古诗词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一叶舟
2019是瑞士“鲈鱼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