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志平,刘建华,孔雪咏,时冬头
(1.丹阳市气象局,江苏 丹阳 212300;2.丹阳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丹阳 212300;3.南京市高淳区气象局,江苏 南京 21130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大闸蟹,是江苏省淡水渔业中最具特色与影响力的主导支柱产业。河蟹养殖是露天生产,天气条件与其息息相关,气象灾害直接影响河蟹产量和品质[1-6]。2020 年早春,丹阳市气温平稳回升,光照充足,气象条件对河蟹的放养有利,但受疫情影响,放养期延迟,加之3 月28—30 日出现倒春寒天气,致使河蟹第一次蜕壳前适应期变短,蜕壳不遂,且管理不得力,幼苗长势偏弱。其后至梅雨前,气象条件对河蟹生长有利。6 月10 日进入梅雨后,以过程性降水为主,最高气温基本稳定在32 ℃以下,避免了高温闷热天气的危害,对河蟹生长影响小。随着梅期的延长,强降水、连阴雨、闷热寡照持续,多数塘口持续低溶氧,水草腐烂,水体环境恶化,青苔滋生,河蟹摄食量下降,免疫力下降,“水瘪子”等病害在部分地区大面积发生,7 月下旬开始发生河蟹伤亡现象。8 月高温接踵而至,管理不善的塘口水草死亡严重,水质恶化,河蟹应激反应频繁,个体生长差异大,蜕壳时间延长,病害得不到有效控制,病死率高。9 月上旬出现持续偏高气温,造成河蟹最后一次蜕壳困难,其后晴雨相间,气温略偏高,降水量正常,日照略偏少,无重大灾害性天气,气象条件对河蟹生长较为有利,对前期不利的天气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亦有利于河蟹捕捞和销售。总体来说,2020年河蟹养殖前后期气象条件基本适宜,但中期42 d 的超长梅雨及8 月持续高温对河蟹生长极为不利,影响河蟹的产量和品质,属于减产气候年景。
常年2 月初丹阳地区河蟹开始放养,至3 月底基本结束。以2 月中旬至3 月中旬作为主要放养期。
2 月中旬至3 月中旬,气温稳步回升,多晴少雨,降水总量41.5 mm,较常年偏少近6 成;日照时数212.7 h,偏多3 成;平均气温10.4 ℃,比常年同期偏高3.6 ℃,为1955 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高值。
从气温的日变化看,3 月6 日至3 月20 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9 ℃以上(图1)。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及相关研究,放养期气温与幼蟹成活率密切相关,当气温稳定在8 ℃以上时,水温基本维持在10 ℃,幼蟹成活率最高。可见,整个放养期温高光足水少,对幼蟹的放养和生长极为有利。但是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地区放苗较往年推迟,且有不少塘口缺乏人员管理,河蟹蜕壳前营养积累周期缩短,营养积累不够,体质弱。
2020 年3 月下旬至6 月中旬,平均气温在20 ℃,比常年同期偏高1.9 ℃;但3 月28—30 日出现倒春寒。日照时数503.2 h,比常年同期略偏多4%;降水量368.8 mm,比常年同期偏多28%。
3 月下旬,丹阳市河蟹进入第一蜕壳期,前期晴雨相间,光照充足,气温明显偏高,但3 月27—28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明显下降,24 h 最高(低)气温陡降8 ℃,28—29 日日平均气温均在10 ℃以下(28 日最低气温跌至0.6 ℃)。河蟹第一次蜕壳前适应期变短,部分河蟹蜕壳不遂,且受疫情防控影响,管理不得力,幼苗长势偏弱,部分河蟹、水草生长亦受到影响。第二、三蜕壳期气温高,日照较足,对河蟹生长有利。
第四蜕壳期经历了超长梅雨和持续高温,对河蟹生长和管理极为不利,对河蟹产量构成严重威胁。
图1 2020 年3 月6—20 日丹阳市日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3.1.1 梅雨特征 6 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盛行异常反气旋风场,副高西侧引导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明显偏强,为我市持续性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
(1)入梅偏早,梅期偏长,雨量异常偏多。6 月10 日,我市入梅,比常年偏早9 d;7 月21 日出梅,出梅偏晚(常年为7 月12 日)。梅期持续42 d,梅期偏长18 d(常年24 d),为2000 年以来最长梅雨。梅雨量508.9 mm,是常年梅雨量的2 倍,为2000 年以来第三多(表1)。
表1 丹阳市2000—2020 年梅期及梅雨量排序
(2)强降水过程频繁,覆盖范围广,降水强度大。梅雨期间共经历了7 次强降水过程,出现2 次暴雨。6 月12—21 日出现连续降水天气。
3.1.2 梅雨对河蟹生长的影响
(1)梅雨前期利多弊少。梅雨期降水有间隙,河蟹生长有喘息之机,减轻了危害,且降水解除了前期的旱情;最高气温基本稳定在32 ℃以下,避免了高温热害的影响,大部分塘口水质环境良好,河蟹生长正常。
(2)超长梅雨危害大。梅雨期持续偏低的气压、较高的湿度以及稀少的日照对河蟹危害极大[7]。随着梅雨的持续,出现强降水、连阴雨、闷热寡照天气,部分塘口水质混浊,水草管理困难,无法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水草烂根、下沉,浮草现象多见,蓝藻、青苔起势较强。河蟹长期处于缺氧及受胁迫状态,摄食较差,带来四壳期蜕壳困难,“水瘪子”病多发,生长活力下降。水位居高不下,造成严重缺氧,出现大批死亡现象。
(3)部分养殖户蟹塘水位偏高。由于降水异常偏多,加上长江高水位及天文大潮影响,泄水不畅,部分养殖户塘口水位偏高,造成塘口水环境变化,影响河蟹蜕壳生长。加上光照严重不足,水草生长发育受抑制,河蟹夹草厉害,水草长势弱,有的甚至全塘水草被损,形成水中溶解氧不足。同时,由于养殖技术和蟹苗质量的差异,部分养殖塘口出现数量不等的河蟹伤亡现象,平均日伤亡量达1.5~4.5 只/hm2,高的日均伤亡达30~45 只/hm2。
(4)“水瘪子”等病害普遍发生。持续阴雨导致“水瘪子”等病害普遍发生。据吕城镇符墅村益群水产合作社大母本蟹种养殖池塘地笼检查发现,地笼内约有10%的河蟹行动不灵活,四肢空软无力,打开胸腔后,可见肝胰脏已发白。
3.2.1 8 月持续高温特征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进入8 月我市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1—24 日,高温日数累计15 个(表2),8 月13—20 日为高温最强时段,8 月16 日出现极端最高气温38.1 ℃。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均为近20 年来第3 高值年。
表2 丹阳市2000—2020 年8 月高温日数、最高气温记录
3.2.2 高温对河蟹的影响 在第四、第五次蜕壳生长期,当气温达到33 ℃时,河蟹摄食量下降,当气温达到35 ℃时,河蟹基本进入休眠状态,摄食停止,持续高温3~4 d,河蟹病死率上升[8]。8 月1—24 日的持续高温造成蟹塘中水草严重死亡,水质调节难度大,水体环境长期处于较恶劣状态,河蟹应激反应频繁,使原本因持续阴雨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蟹生存难度加大,导致河蟹个体生长差异大,蜕壳时间延长,四壳期和五壳期界限不清,病死率高。河蟹普遍发生“水瘪子”病,病死率为8%左右,病而未死的也基本无法销售食用。
全市平均气温在26.5 ℃,比常年同期偏高1.8 ℃;日照时数189.0 h,比常年同期偏多2 成;降水108.4 mm,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
其间气象条件对河蟹生长利弊兼有。8 月25—27 日受第8 号台风“巴威”影响有明显降水过程,25日出现大到暴雨,其间气压偏低,24—27 日最低气压均在1 000 hpa 以内,26 日最低气压为994.9 hpa。台风主要造成部分塘口水位上升,水质浑浊,溶氧降低,河蟹出现应激反应,部分河蟹体格不结实。
8 月31 日—9 月1 日受第9 号台风“美莎克”影响,台风“美莎克”过后,气温回升,9 月4—9 日,最高气温仍维持在33 ℃以上(6 日略低,为32.1 ℃),出现轻度高温热害,而此时正是河蟹最后一次蜕壳期,过高的水温造成河蟹蜕壳困难,甚至出现因蜕壳不遂死亡现象,也是形成河蟹不硬脚(软脚蟹)多于往年的原因之一。此次偏高气温后,气象条件好转,对河蟹生长有利。
平均气温16.6 ℃,比常年同期偏高1.1 ℃;日照时数324.2 h,比常年同期偏少10%;降水量133.7 mm,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
其间无重大灾害性天气,温、光、水正常,有利于河蟹生长与捕捞,不足之处是捕捞期冷空气出现晚,引起河蟹退膏、退黄明显。最大的问题是由于中期气象条件差,河蟹成熟期比常年偏晚,许多塘口的蟹(特别是大蟹)附肢肌肉呈现绵软状,没有甜味、腥味,雌蟹性腺占比较少,雄蟹性腺甚至无法识别。
总体来说,今年河蟹养殖期间主要气象灾害是倒春寒、超长梅雨、8 月持续高温,9 月上旬偏高气温对河蟹的最后一次蜕壳也带来了一定影响,其后的天气条件转好,对河蟹生长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但终因中期气象灾害重,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影响。此外,由于新冠疫情防控,蟹苗投放较晚,蟹苗质量有所下降,也影响了河蟹回捕率,属于减产气候年景。
据江苏省河蟹产业技术体系调查,2020 年全省减产20%~30%,约3×105t。但从丹阳市水产技术指导站调查结果看,该市河蟹产量比2019 年增加7%左右,单产为1 500~2 625 kg/hm2,平均规格近200 g/只,比2019 年增加30 g,成活率78%,与2019 年持平,总产量2 700 t 左右,比2019 年增产近200 t。更可喜的是,2020 年河蟹价格比2019 年上涨25%左右,且蟹种质量好、养殖技术高、管理到位,大灾之年产出优质大蟹,高价位出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润高的可达15 万~30 万元/hm2。究其增产原因,一是苗种质量好,母本规格大(四母五母),种苗基因强;二是生态养殖、水质调控、健康投喂等养殖技术水平提高,有效减轻了气象灾害的影响,保证在不利天气条件和疫情影响下获得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