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多层螺旋CT 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诊断价值

2021-04-07 09:47姜祖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面积征象脑梗塞

姜祖超

(东光县医院CT 室 河北 东光 061600)

在临床上,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率约占脑梗塞总发病率的10%,现代医学研究指出,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生主要同人体脑血管的主干闭塞与严重狭窄所导致的缺血、缺氧有关。通常的情况下,罹患此病的患者多会表现出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安全,而中老年人则为此病发生的主要人群[1]。通常的情况下,在患者发病后及时地对患者进行诊断,有助于强化患者的临床救治,并能降低疾病对患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其中,病理学检查的方法可以取得理想的诊断效果,故而,其一直被认作此病检查的金标准。但此种诊断方法本身相对耗时,并且其亦会对患者造成创伤。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引入多层螺旋CT 检查的方法,便成为保证诊断效果的一条可行路径。基于此,本次实验将围绕着多层螺旋CT 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相关探究,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80 例进行实验。期中男44 例,女36 例,年龄51 ~81 岁,平均年龄(68.31±3.54)岁。患者中肢体偏瘫者30 例;意识障碍者15 例;头痛呕吐者20 例;大小便失禁者8 例;口角歪斜者7 例。纳入标准:经检查,参与实验的患者样本资料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大面积脑梗塞。排除标准:存在有其他器官疾病、系统功能疾病的患者;存在过往脑梗塞病史者;存在相关检查禁忌者;临床资料不齐全者。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准予开展。

1.2 方法

参与研究的80 例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 检查的方法,采用西门子双源CT 机进行检查,扫描方法选用轴位断层法,电压维持设置在130kV,电流维持在150mA,层距则需要维持在5mm。而在开展增强扫描时,需要将薄层重建维系在1.25mm,间距维持在0.7mm。完成上述扫描操作后,需要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出具图文诊断报告。

1.3 观察指标

对比80 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多层螺旋CT 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其中,病理学检查结果为疾病检查的金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对比

统计结果表明,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同多层螺旋CT 的检查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对比[n(%)]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指出[2],大面积脑梗塞是由脑动脉主干阻塞所导致的一种危重疾病,其主要的病理学特征便在于脑组织损伤范围过大。罹患此病的患者,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其便会出现生命危险。可见,对于发病的患者来讲,及时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治疗稍有延迟便有可能导致患者残疾,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目前的研究表明,此种疾病的发生同人体脑组织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有着紧密地联系。而在大面积脑梗塞发生后,其会导致人体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从而诱发脑细胞肿胀、脑细胞间质水质以及脑细胞坏死的问题发生。此病在临床上具有进展快、发病及以及致死率高的特征。并且,罹患大面积脑梗塞的患者还有大概率会出现血管病变,继而造成脑组织出现严重缺血的情况。所以,在患者发病的初期,对患者进行可靠的临床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发病<6 小时属于此病的超急性发病期,这期间开展临床诊断,对于患者的救治以及预后判断来讲,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应通过科学、有效的检查手段,实现对患者的早期诊断,以此来保证患者临床诊断的效果。

临床实践表明[3],在进行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时,完全可以采用多层螺旋CT 进行检查。通常的情况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脑组织存在有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导致的血管狭窄、闭塞的情况。所以,应在患者超急性发病期,切实的应用多层螺旋CT 进行检查。这是因为,通过多层螺旋CT 在这一时间节点进行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大面积脑梗塞存在的直接征象亦或是间接征象,从而为临床确诊提供保障。这中间,多层螺旋CT 拥有较快的检查速度,同时其还有相应的处理功能。通过轴位图像、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以及去骨技术,便能极为清晰的显示患者的基底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颈内动脉颅内外段以及颅内静脉血管等。同时,通过多层螺旋CT 检查还可以全面地展现患者的5 ~6 级分支血管。所以借助多层螺旋CT 检查,可以对大面积脑梗塞的具体部位、范围以及数目进行确定。其中,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在影像学上,主要会表现出脑组织边界模糊且脑组织低密度大片状的特征。此外,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还会表现出脑沟狭窄以及脑回稍平的特征。对于上述存在的情况,医生在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应及时采用去骨技术、轴位图像技术等,从而规避漏诊、误诊的情况发生。

此前在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经常会应用到病理学检查的方法,此种方法在临床上,一直都被认为是大面积脑梗塞检查的金标准。但就临床检查的实际情况来讲,此种方法本身属于有创检查且耗时,这便很容易浪费患者临床救治的时间。因此,采用层螺旋CT 进行检查,实际上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在临床上对可能存在有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首先要进行相应的CT 平扫,在排除了急性出血性脑出血以及脑瘤卒中后,便应该考量患者是否存在有急性缺血性脑病的可能。所以,在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考量的过程中,应该立即寻找大面积脑梗塞的直接征象、间接征象,若未能发现相应的征象,便应该及时告知临床医生是否开展螺旋CT 血管造影检查。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及时且有效的确定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血管手段的部位以及损害程度,从而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切实有效的保证与支持。在临床上,患者的病变部位多见于患者颈内动脉系供血区,而病灶则大多位于脑组织的皮质区。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使患者脑表面的脑沟同脑地沟会出现浅化,并导致患者的脑室受到压迫,从而出现移位到脑部健侧的情况[4]。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阅片人员的经验通常也会对诊断的结果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应将缺少征象的影像学资料,交由经验丰富的阅片人员进行阅片,以此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这对于大面积脑梗塞的救治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层螺旋CT 进行检查的80例患者,通过后期病理学检查,均确诊为大面积脑梗塞。两种检查方法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临床在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筛查的过程中,应用多层螺旋CT 进行检查,可以保障临床检查的可靠性,有效降低漏诊以及误诊的发生概率。本次研究结果同过往报道一致,说明采用多层螺旋CT 对大面积脑梗塞进行临床筛查,可以取得理想的临床检查效果。这主要同多层螺旋CT 能够有效反映患者的病情有关。通过多层螺旋CT 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医生可以对直接征象、间接征象进行深入的考量,以此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大面积脑梗塞。同时,通过多层螺旋CT 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医生还可以确定患者的病变情况、数目以及出血的范围,以便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且科学的评估。这便为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良好的前提基础[5]。因此,若无特殊情况的存在,可以优先考虑应用多层螺旋CT 进行治疗,以此来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前提基础。

综上所述,在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 检查的方法,可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可靠性,降低漏诊、误诊发生的概率,从而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支持。因此,此种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大面积征象脑梗塞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应用分析
PDCA循环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悬浮床使用中的应用
皮肤扩张预制皮在躯体大面积瘢痕治疗中的应用
扩张器在治疗烧伤后大面积疤痕性秃发的应用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