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涵
【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民族性等特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给当代世界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准则,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更是给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的竞争,更是文化的较量,身为媒体人更有责任和义务宣传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中国文化,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党和政府的传媒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特征结合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来具体谈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有声语言;实践;历史;人民广播电视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1.065
201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历程,改革开放的40年给我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传媒行业也日新月异。其中,广播电视事业作为历史的记录者为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声音和影像。广播电视专业为传媒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更为广播电视前沿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当今广播电视的发展依然具有非常宝贵的指导意义。新时代下,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我们眼下及未来需要深刻思考的命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特征结合行业发展现状,重点谈谈其对广播电视工作者职业定位的指导意义。
1. 时代性:做当代中国的“发声者”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时代性是指文艺的创作应反映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作品应能准确反映时代的变动,深刻捕捉时代的精神发展方向。当今中国迫切地需要我们有反映时代、记录时代的作品和节目。改革开放,我们向世界敞开了胸怀。“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唱的就是我们渴望世界走近中国,了解中国。这背后同样也有着我们对于“走出去”,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看见中国风采的期待。
在世界上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中,需要有我们中国媒体人的声音。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媒体人一直在努力。无数广播电视工作者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参与了历史,帮助人民了解世界,通过直播与世界实时联通。除了报道世界的重大事件,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的一位同事从业多年,由于工作性質需要频繁的出差,他去过了世界上很多国家。他很想知道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每当他在采访中提及中国,他们大多数只能回答“中国很好,有长城、故宫”,有些甚至一无所知,而真正到过中国的更是寥寥无几。他说,那一刻他感到很羞愧。时至今日,我们快速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我们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对比之下的美国,他们的大众传媒业几乎占据了整个世界传媒业的一半儿。无论是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等,美国的大众文化产品的输出量都占据榜首。美国绝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军事大国,更是一个文化大国。在这一点上,我们迫切地需要做更多的努力。“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这句话不应该是一句口号,作为一名媒体人,应该做当代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中国人民与世界的联结者。用真正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2. 人民性:做人民美好生活的“服务者”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于我们媒体人来说,观众的需求和期待就是我们的工作准则和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性是从实践以及阶级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文艺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而能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也应当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对于广播电视事业来说,更应当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制作出深刻反映人民需求和时代精神的节目。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观众的需求也日趋多元,这就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无论观众的需求如何改变,对于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准的精品化节目的要求一直没有改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服务大众,做人民的“服务者”。
首先,我们要了解观众真正的需求。如今我们的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已经不再是曾经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时代了,大众对于节目的喜好也日趋多样。观众需求催生出多种多样的节目类型,节目类型的精分就要求我们在不同的垂直内容中“深耕”,挖掘出具有思想内涵和精神高度的深层次意义,从而满足观众更高的审美品味和精神需求。
其次,在工作中要做到心中有观众。其实无论是广播电视新媒体,观众都是我们传播的最终终点和传播效果的最终体现。只有心中有观众,我们才能想观众所想,问观众所问,言观众欲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民性的最直接体现。
3. 民族性:做文化自信的“建设者”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媒体人,我们有着弘扬和建设文化自信的天然使命和历史责任。同时,依托媒体的平台和资源优势,我们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都不应该被浪费,更应当发挥先天优势,引导观众树立文化自信。
从节目内容和方向上,应当积极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用节目涵养观众,培育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惜。我们有着漫长悠久的历史和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和中国气派。我们需要更多优质的节目去讲述我们中华文化的故事。而媒体人要做的就是挖掘这些好故事并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展现出来,在观众心里牢牢地打下文化自信的根基。
同时,媒体人应当做外来文化的“过滤网”,自觉引导受众吸收健康优秀文化,摒弃腐朽堕落的思想。媒体人的职责要求我们在传播中引导受众辨别和选择外来思想文化,不是全盘接收也不能充耳不闻,对于外来文化应当引导受众客观理性地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点燃受众心里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珍视,唤起受众血脉中对民族文化的共鸣共情,这样才不至于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入侵听之任之,不加分辨的崇拜效仿。
文化自信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但媒体人作为国家的发声者和信息的传递者担负着更大的使命和担当。每一个媒体人更应当从自身做起,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认真品味研究传统文化的韵味,积极宣传我们本民族文化,为文化自信这座大厦添砖加瓦。
4. 实践性:做先进思想的“践行者”
在很多人的眼中媒体人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尤其是播音主持工作者。主持人是荧屏上出镜、话筒前出声的人,自然容易积攒大量的知名度,成为公众人物。现如今主持人艺人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许多人把主持人当做“明星”。很多即将从学校走出来的从业者目标不在上情下达,更不在为民发声,而在于追名逐利。媒体人有其职业的特殊性,但正因为其特殊性才给我们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赋予我们给受众传递信息的“权利”,更要求我们加强自我约束,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规范自我的行为,只有我们自己先做一个磊落正直的人,我们在话筒前荧屏上说出的话才更有权威性和可信度。因此,生活上、工作中,媒体人更应当做先进思想的践行者,用自己的行为树立社会规范,用实际行动感染更多的人。
5. 结论
“时代性、人民性、民族性、实践性”正好对应了传媒人记录时代、服务人民、弘扬民族精神、践行职业道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改革开放的40年,正是中国传媒事业繁荣发展的40年。无数优秀的前辈在荧屏上、话筒前给我们留下了经典的节目、难忘的片段、珍贵的声音。他们见证了整个国家的变化发展,记录了历史长河中那些应该被铭记的时刻。他们亲历正在发生的历史,也参与即将发生的未来。站在历史的节点,回首来路,展望未来,每一个媒体人都应当思索我们在社会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只有经常自省,严于自律,才能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不忘初心,恪守作为媒体人的准则,并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历史的车轮终将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眷顾犹豫者、倦怠者、畏难者。”传媒行业万象更新,呼唤我们勇作时代弄潮儿,用我们的青春书写媒体人的灿烂情怀与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