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影放映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2021-04-06 20:34刘景明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期
关键词:现状与问题发展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电影放映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如区域不平衡、受众格局变化以及片源数量少等,然后主要论述了农村电影放映的发展对策和价值,如优化观影环境、创新服务模式以及鼓励影片创作等,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提升农村电影放映质量,落实中央要求,从而实现精准文化扶贫。

【关键词】农村电影放映;现状与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1.058

近几年,在中央越来越重视乡村振兴的形势下,文化扶贫工程已经在农村地区中有序开展,其中“2131”精神为农村电影放映提出了新的机遇,通过合适的电影安排可以有效将农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进行有效提升,把农村文化软实力的短板进行延长,建设农村地区的社会主义文化阵地,需要深入探究。

1. 农村电影放映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区域不平衡

我国的农村行政单位数量多达69万,不同地区的农村电影放映现状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南方强、北方弱;经济较好、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其放映情况良好,既可以完成国家规定指标,也可以和市场相接轨,活跃电影市场,相应的经济欠发达农村则较为滞后,且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群众意识都和观影要求有所差异。而且,部分地理环境较差的农村,如位置偏远、山大沟深、道路崎岖狭窄,安全风险较大,在流动露天放映过程中放映员的安全也存在隐患。

1.2 受众格局变化

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农村群众提供了发展机遇,农村中的大部分中青年群众基本都流入城市赚取资本,导致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且这种变化属于动态的,也就是说农村电影放映每次所面对的受众格局都不相同。从当前农村人口整体来看,以老人和儿童居多,对放映的需求降低,且露天电影缺少遮阳挡风的设施,一旦遇到不好的天气,观影人数更会大幅度的减少。

1.3 片源数量少

农村电影片源较少,市场上适合农村群众集体观看的影片数量十分有限,且由于其具有公共文化性质,片源是企业运作、政府买单的形式,院线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常会选择陈旧影片,即使出现新片,受当前电影制作风气的影响,其质量和数量也不能满足放映需求,部分带有“农村题材”的影片所反映的内容和农村生活严重脱离,降低观影兴趣。同时,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农村群众完全可以利用电子产品在家随时按照个人兴趣观看电影,如果农村电影放映没有吸引力,农村群众基本不愿意去观看。

1.4 发展形式单一

农村电影受其发展历史的影响,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产业结构单一。由于其属于公益性事业,放映单位仅将政府提供的补贴作为维持自身发展的基础,基本不会利用自身资源将现有业务进行延伸,开拓市场的勇气不足,主要体现在:经营链单一和扩容力不足。同时,其市场运行机制也有待改善,没有完善的监管。

2. 农村电影放映的发展对策

2.1 优化观影环境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电影市场的资金投入和资金吸引,加强设施建设,优化地理环境。一方面,制定政策,补贴农村电影放映设备和设施的购买与建设,根据具体农村的实际情况,优化放映设备配置,并适当将放映队伍的规模进行扩大,放映员自身应结合工作需要进行主动学习,提升放映技能,满足放映需求。另一方面,建议农村当地政府将建设观影场所纳入农村发展规划中,为农村电影放映提供固定场所,改进观影环境,并为民间资本的引入提供相應的优惠福利政策,大力振兴农村文化建设,逐步改进农村道路,保证进出安全。例如,可以在农村中选择一个较为宽阔且属于中心区域的场地建设文化站,将文化站作为放映地点,在放映的前一周设置相应的宣传牌,将电影的放映时间、类型等进行简单说明,引起农村群众注意,激发观影热情,切实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生活,满足其精神需求。

2.2 创新服务模式

农村电影放映应当因地制宜,将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基于农村实际需求,合理配置资源服务。一方面,可以将电影的放映形式进行丰富,转变传统播放场所和空间。例如,针对农村儿童群体,可以到中小学实地进行放映,影片题材尽量以爱国主义为主,帮助农村儿童强化爱国精神,有针对性的进行放映。而针对老人群体,则可以采用老片子,满足其观影偏好。另一方面,将服务进行扩展,合理配置公益资源,保护文化权益,城市内部应当成立农民工电影院,以公益的形式为远离家乡的农民群体提供观影服务,结合农民群众格局的变化而变化,科学规划农村电影放映,提升电影价值。此外,农村电影放映员应具有变通精神,考虑到当前部分农村环境情况,露天放映形式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转变,需要放映员在筹划过程中综合考虑天气、农村事务等情况,选择农村群众闲暇多的时间进行放映。

2.3 鼓励影片创作

一方面,需要从电影制作入手,从根本上解决片源问题,相关部门应当鼓励和引导电影创作者到农村体验生活,实地感悟农村群众的生活现状,寻找创作灵感,让农村电影创作切实的来源于农村生活,贴合农村群众兴趣,将电影题材进行丰富。另一方面,将农村资源进行整合扩展农村电影市场,构建农村、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公益运作形式,在农村经费列支中增加电影放映项目,转变传统的“要、等、靠”观念,激发农村积极性,并将放映间隔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免费电影在逢年过节期间播放、在农村群众家中有红白事情时可以提供题材合适的付费电影,控制好其中的“费”,在不需要农村群众付出较多资金的基础上,还以将放映收入进行少量提升,为后续的放映优化提供基础。

2.4 丰富发展形式

首先,基于文化产业变化,农村电影也需要将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协同公益性和效益性,将现有的媒介资源进行充分运用,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让企业可以入驻农村电影市场,将消费群体进行扩展,转型多业务模式,提供多种业务服务,在正常服务于农村电影放映的同时丰富资金来源,降低财政负担,提升农村电影的社会效益和公共效益。其次,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放映监管,构建省、市、县、镇层次化的监管机制,加强村领导教育,制定放映协议,将具体的放映计划提前做好沟通与交流,获取村领导支持和配合,在进度管理上可以采用回执单,保证农村电影的稳定发展。最后,可以构建监控系统,利用GPS等技术进行精准定位,并采用监控器将放映现场进行抓拍,分析放映效果,做好放映的总结和反思,为后续的工作优化提供基础。

3. 农村电影放映的价值

一方面,农村电影放映本身就是惠农惠民工程的一种表现,可以将农村群众的精神世界进行丰富,充实其文化生活,提升农村群众的整体修养。同时,通过对优秀题材的影片播放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村文化的振兴,加强理想教育,让农村群众在影片中回顾我国发展,感受爱国情怀,提升民族自信心,提升农村群众的幸福感,形成全国上下统一的“大文化圈”,让文化触手可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农村电影帮助农村群众了解和学习农业技术,提升其农业技能,提升创收能力,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也可以利用农村电影放映,强化法治观念,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可以让农村群众在法治题材的电影中感受十九大精神、正确的思想观念等,促进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其对电影放映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但是,由于不同农村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并不相同,需要在组织放映工作的过程中做好合理规划,加强宣传,并鼓励优秀影片创作,丰富农村电影放映片源,从而提升观影率,更好的提升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彭涛.关于新媒体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发展的思考[J].文存阅刊,2020,(20):69.

[2]郭文林.论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在农村电影放映中的优势和应用[J].数码设计(下),2020,9(3):251-252.

[3]王乐.殖民"宣传"与"娱乐"——伪满洲国农村电影巡回上映和演讲插话研究[J].当代电影,2020,(4):137-142.

作者簡介:刘景明,(1969.11-)男,山东龙口人,大专,放映技师(中级),电影放映。

猜你喜欢
现状与问题发展对策
动物学野外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问题研究
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
行政处罚制度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