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W传播理论的高校图书馆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2021-04-06 20:26徐健晖
河北科技图苑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华图书馆传统

摘要:分析了基于5W传播理论的高校图书馆传承传统文化的构建要素。对北京物资学院图书馆近年来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加以介绍;提出了今后高校图书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应从传承主体多元化、传承内容特色化、传承渠道创新化、传承对象细分化、传承效果最大化等方面加以思考。

关键词:5W传播理论;高校图书馆;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瑰宝和民族灵魂。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交流融合的背景下,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树立文化自信,更能提升全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国家的软实力。近年来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在不同领域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求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吸取前人在修身处世、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从国家层面阐明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中心,在整个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也是各种资源和信息存储、交换、传播的中心,从本质上说属于社会传播的范畴。

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5W传播理论,对于高校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从其过程和环节进行划分,主要由主体(Who)、内容(Says What)、媒介(Which Channel)、客体(To Whom)、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五个要素构成。基于该理论,高校图书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则围绕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媒介或渠道、传承对象、传承效果等五个要素进行。笔者应用5W传播理论对高校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对北京物资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物院馆”)近年来组织、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情况加以介绍,并提出对今后高校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思考。

1基于5W传播理论的高校图书馆传承传统文化要素

1.1传承主体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是5W传播理论的起点,是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策划方、组织方和开展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国家及社会承担文化育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有责任也有义务来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而高校图书馆传承文化的定位在2015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也首次提及,“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从政策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加以明确。

1.2传承内容

5W传播理论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中心,要实现有效的传播,就要把握好在传播内容上的选择。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浩如烟海、题材广泛。在形式上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内容包括古典文学、民族服饰、古文诗词、书法国画、舞蹈戏曲、民族音乐、传统节日、民俗习惯、教育科技、哲学思想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传承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是连接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纽带,在传承传统文化活动时可以理解为活动形式和渠道媒介。在活动形式上可以分为“静”态、常规的讲座授课、沙龙联谊、主题展览,以及“动”态、体验式的互动活动等;在渠道媒介上既可以有线下的和线上的交替宣传,也离不开与校内其他部门、校外相关机构的联动配合等。此外,在传承传统文化活动时,高校图书馆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传播渠道媒介。一方面多年的文化滋润赋予了图书馆文化的气息,图书馆自身就是文化的象征,师生读者愿意进入图书馆,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渴望。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图书馆属于相对独立、“封闭”的空间,其空间环境舒适、安静,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带给读者好的体验感。作为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渠道”,比起校内其他院系、职能部门,图书馆更具有优势。

1.4传播对象

传播对象是传播内容的接受者,是传播过程中的最终目的地。高校图书馆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传播对象主要是在校师生,其中又以在校生为主要传播对象。高校图书馆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播对象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播对象基数多。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在校生数量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据统计,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总数为2663所,在校学生数达到了2883万人,每所高校人均在校生数量超过万人。众多的在校生为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奠定了坚实的人员基础。(2)传播对象潜力大。每所高校拥有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的各类社团,这些社团中有不少是传统文化类社团,成员都是喜爱中华传统文化且自身又有一定传统文化基础的读者,也渴望有一个展示的平台,而图书馆恰恰能提供所需,这些社团是图书馆组织、开展、传承传统文化活动的好帮手。(3)传播对象素质高。大学生和教师作为成年人在理解力、行动力及思维上都更透彻、更活跃和更富有创造性。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时往往比起社会人员、中小学学生更具有优势。

1.5传播效果

在5W传播理论中,传播效果是指主体经传播渠道传至对象而引起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的变化,其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活动传承有效的指标。高校图书馆传承传统文化活动是否开展的有效、效果有多大应有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当前阶段的工作成果能合理、正确的进行总結、反思,得到的优点与不足既是对本阶段工作的反馈也是下一阶段工作改进的依据。传统文化传承的效果评估为高校图书馆提高活动质量,提升读者满意度提供了参考,对活动的可持续性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北京物资学院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实践

近年来,北京物资学院图书馆根据实际条件,以自身作为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传播主体,运用“动、静”相结合的传播渠道及场地空间优势,通过针对性的划分传播对象,开展了如插花、茶艺、国学、书法、非遗体验、传统文化展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采用合理有效的评估方式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2.1传承主体与时俱进

2.1.1整体规划先行

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切实可行的整体规划。物院馆在2014年搬入新馆后,在做好常规服务的同时,努力探索开拓服务内容与形式,提出当前在重视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考虑图书馆的人文格局,要把图书馆打造成文化教育基地,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与此同时,根据“北京物资学院图书馆2015年综合素质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图书馆开展何种人文活动会吸引你参与的问题中,分别有13.2%、14.7%、19.2%的同学选择了国学传统文化、书法、插花茶艺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这也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和潜在的受众群体。基于此,物院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纳入到图书馆顶层设计当中,根据整体规划每学期灵活制订工作安排,这样既有利于集中各种资源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也保障了工作的具体展开。

2.1.2场地空间保障

2014年搬入新馆之际,在学校的支持下,在图书馆内规划、打造了多个可用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课、讲座、展示、展览等活动的空间:(1)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坊。该空间专门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课堂讲座、体验。室内专门配置了具有中华传统家具风格的桌、椅、凳、柜、衣架、灯饰和屏风等。(2)一层南北天井。图书馆一层南北各有一处约70平方米天井,在未装饰之前是较为平常的空间。2016年得以重新改建、装饰,搭建中国古典长廊,作为举办传统文化露天活动的场所之一。(3)其他空间。除了上面两处主要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场地之外,还利用馆内现有场地环境如多功能厅、一层北侧大厅开展书法作品展、历史文化展、民俗文化展等。

2.1.3团队人员组合

团队组成和人员搭配的是否恰当是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物院馆传统文化建设团队的搭建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2015年开始尝试摸索、搭配人员,在岗位聘任上注重专职团队的建设工作,成立了以“传统文化建设和阅读推广”为工作重点的服务部门,部门自成立以来,依靠图书馆整体规划和部门成员之间的合作,牵头、协调、组织开展了多场次的、多类型、多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二是在2020年初,结合2014年聘岗与近几年业务工作开展的经验与人员变化情况,以优化、调整馆内部门为契机,以人尽其才为目的,在图书馆二级机构部(室)设置上特别新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部”,新部门在人员组成上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在专业背景上既有熟悉图书馆业务流程的资格较“老”的馆员,也有中文、艺术专业背景出身,熟悉学生工作的“新”馆员。专职部门的成立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传承提供了人员保障。

2.2传承内容精彩多样

2.2.1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讲堂

物院馆依托“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坊”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讲堂”。讲堂活动在春、秋学期的第三周开始,连续十周,每周1-2个活动主题,邀请校内外老师为参与者讲解中华传统文化,项目分为常规类、体验类和沙龙类。(1)常规类以讲课形式为主,涉及传统文化知识、地域文化讲座、国学文化等内容,邀请专家为读者讲授如《孙子兵法》《西游记》等古典名著;(2)体验类:以“授课+体验”的形式展开,传统文化课堂更注重参与者与授课老师的互动以及体验环节,在组织体验诸如茶艺系列讲座、书法课程、中式插花、国画体验、老北京非遗项目等内容时,除了授课老师的讲解外还特别要让读者能够亲手参与、制作与体验,这样可以让读者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有实践的机会,加深印象。(3)沙龙类:物院馆为了让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更远,也会定期联合校内部门如国际学院为留学生和交换生开展沙龙形式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课、茶艺表演与体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希望他们能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引发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

2.2.2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展览

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展览服务作为大学知识文化展示及传播的窗口,在拓展图书馆服务、引领传承大学文化、治学育人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物院馆依托馆内场地条件、内联外引举办了多场主题展览:(1)文化历史类。我国历史源远流长,物院馆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精髓内容组织展览,相继举办了如二十四孝主题教育展览;并联合国家图书馆举办《典籍的经历》展览,介绍典籍的产生过程,详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典籍的发展状况;举办从《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展览,使读者能用较短的時间领略到从先秦到明清中国文学历史发展的梗概。(2)地域特色类。北京物资学院位于北京东部,地处通州大运河畔,让更多的京外学生了解本地区文化也是图书馆人的职责。基于此,近年来物院馆相继举办了“老北京商业民俗文化展”,生动再现了老北京商业民俗文化;“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展览则阐明大运河对首都北京发展的重大影响;而“通州记忆老照片展”则让读者跟随着镜头,从历史中了解通州区在定位、功能中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2.3传承渠道顺畅有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才能使传播更为有效。物院馆在这方面从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在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时,采取以我为主,多方合作的思路,注重内外联动。近几年来,在图书馆和专职团队的牵头下,对内积极联系校内各部门,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对外联系兄弟高校图书馆、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校书画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举办活动,既达到了资源共享,满足读者对于知识内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对双方也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宣传手段是否及时有效、途径是否多样也是决定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团队积极打造宣传平台,采取线上和线下的模式进行宣传。在线上,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学生会公众平台等途径发放整体课程预告、各类传统文化活动信息,通过馆内大屏不间断的播放消息,为读者提供实时、多渠道的消息来源途径。线下则依靠团队成员制作宣传海报、通知、展板等宣传素材,在活动开始前布置在馆内显眼位置提醒读者注意。既达到了宣传活动的目的,又为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2.4传承对象群组划分

对于传承对象的群组划分与定位是高校图书馆传承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延伸的一部分。通过课下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使得物院馆对于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读者喜好、动机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例如通过访谈和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读者在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时更喜欢互动体验的方式;在内容上更偏好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活动。此外,不同群体读者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如本科生喜欢活泼的形式,希望能动手参与,而研究生和部分老師则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更为关注。因此,在传统文化活动的课程安排上物院馆为读者提供共性与个性、学历层次与偏好喜好相结合的设计。如关于传统文化的专家讲座在报名时就更向研究生和教师群体的读者倾斜,在类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手制作活动中则稍微偏重于本科生。这样每个参与者根据自身的喜好都可以在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中找到交集。

2.5传承效果有效反馈

检验传统文化活动开展的效果除了依靠自身感觉来判断,还要多听取读者的意见。自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以来,物院馆团队形成了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在内部通过头脑风暴法对于活动设计、内容安排等流程进行梳理,及时发掘经验与不足;在外部评价方面,在每次上课前或下课后都会通过口头了解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找授课老师、参与者搜集读者接受程度、读者受益程度以及对授课老师的评价等。通过对搜集的信息及时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后进行完善。信息的搜集、反馈也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从近五年的实施效果来看,开展传统文化的场次在增多,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人数在增加。经过五年具体实践,现已为读者开展了140余场内容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讲堂与体验活动,参与人数近5000人次,吸引文化类社团进行合作的数量也由一开始零增加到现在6-7个,这也从侧面说明开展的这些传统文化活动是受大家喜爱的。物院馆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受到校内读者的欢迎,也带来了蝴蝶效应,多所京内外高校图书馆来我馆进行参观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和图书馆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3高校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3.1传承主体多元化

高校图书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体因素,主体因素在资源、人力、制度上的完善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强调传播主体的定位,从自身重视,在采购文献资源时应加大力度采购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源,打造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在机构设置上成立有专人组成的传统文化部门负责活动的整体规划,把传承传统文化纳入到图书馆整体工作规划中,保障传统文化传承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单个高校图书馆在面对传播客体需求的提升时往往会力不从心,其服务能力与活动内容都会存在局限性,继而影响传播效果。因此,高校图书馆对外应与兄弟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地区文化馆、档案馆建立传统文化传承共享机制,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主体多元化的模式。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与辖区内或区域外的公共图书馆及文化服务机构建立联系机制,形成合作联盟。这样能从多方面发掘文化资源、扩展服务对象范围、拓宽服务渠道、提升宣传展示效果。

3.2传承内容特色化

传承内容是传播理论环节的中心要素,高校图书馆传承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在特色上下功夫。一是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一般会收藏、积累一些独具特色,甚至是独此一家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料,有些还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但正是由于珍贵、有价值往往就变成了“压箱底”的资料,给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高校图书馆应打破这样的局面,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有条件的对这部分中华传统文化资料进行开发和利用。如组织类似“馆藏传统文化资料展”,并在展览的同时配以与该展览内容相关的书籍,不仅提供线下形式,还可以在网站上把内容进行线上展示,形成“立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展览模式。这样既可通过发掘馆内传统文化资料,让读者对馆藏内容得以了解,又可丰富活动形式。二是高校图书馆应发挥馆藏优势,为读者筛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目,打造传统文化书目推广书单。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阅读推广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各种书单、榜单层出不穷,主题也各具特点。有的高校图书馆每周都会推荐如新书榜单、最受读者欢迎书目给读者,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专门推荐书单栏目的高校图书馆还较少。在当前整个社会都在提倡传统文化的大趋势下,高校图书馆有责任也有义务使大学生读者能够汲取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当读者被激发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后,参与相关活动的人数与效果就会更多、更好。三是在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上,高校图书馆也大有可为。如打造地方传统文化文献馆藏。地方文化文献作为祖国文化的瑰宝,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更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高校图书馆加大地方传统文化馆藏力度一方面可以构建属于本馆的特色馆藏内容,在馆藏内容上形成特色化、品牌化,便于本校师生查阅,另一方面也可为当地编纂地方志提供补充资料信息。

3.3传承渠道创新化

传播渠道是5W传播理论的要素之一,高校图书馆通过传播渠道实现对读者传承传统文化的服务,因此,对于传播渠道的创新高校图书馆应格外重视。一是立足于当今读者的使用习惯,使用读者熟悉、愿意使用的传播渠道。高校图书馆目前所服务的读者群体绝大多数为90后、00后,这些读者更愿意使用移动网络渠道获取信息。因此,高校图书馆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应加大网络社交媒体如图书馆、学校学生会微信公众平台、QQ群的应用。打破宣传展板的常规形式,提升传播渠道的效用。二是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当下,人们可以从家中、单位或者其他地方进行信息、图片的快速浏览和获取。人们的信息交流从实体空间向网络空间转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承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而且在宣传上也较之传统传播方式更为便捷与高效。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其网站上列有“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内容展示,包含二十四节气知识与线上推荐读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及其具体活动内容,不仅校内读者可以看到而且校外读者也可以进行赏析,网络平台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

3.4传承对象细分化

客体因素直接影响到主体活动的效果,客体对象的需求始终是5W传播理论在高校图书馆开展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重点。对不同读者群体及读者需求的深入分析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服务。一方面是要主观上强化对读者的研究。采用多种调查方式如问卷调查、在线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较为全面的获取如读者年级、性别、专业、偏好甚至籍贯等信息,分析这些数据的共性与个性,以便为将来开展差异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活动规划与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内容上做到客观引导读者。一切从读者的需求出发来传播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内容,做到读者想上什么传统文化课程就为其打造专属的传统文化活动模式。如研究生对于传统文化课程更偏好知识性与系统性,那就可以为其开设连续性久、理论性强的讲座课程,在授课内容上可以更加深入;本科生对于互动活动感兴趣,则可以开展偏重趣味性的传统文化活动。客体对象的细分有利于把读者需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紧密的衔接起来。

3.5传承效果最大化

高校图书馆传承传统文化的效果评估反馈对于活动的可持续性和深入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效果反饋机制,高校图书馆可以发现认识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提高以实现传承传统文化在5W传播过程中的良性循环。一是制订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传承过程的效果评估机制。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承开展之时就应启动效果评估机制。如在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前应先调查用户对于活动的期望值、偏好度;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和结束后对用户进行调查,以便了解读者对于活动的满意度,通过第一时间获得的第一手信息来修订、调整活动安排。二是在评估环节中可从读者与图书馆两个维度进行评估。在读者维度主要集中于读者参与活动的满意程度、收获体验感觉;在图书馆维度可以从投入产出、内外需求、过程监控等环节加以关注。三是在评估手段上。传统文化的传承评估既要考虑到有些指标是可以量化的,是有形的,又要考虑到有些指标是无形的。因此,对于常规性的描述可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加以分析,而对于数据型的指标则可利用因子分析、层次分析、优劣解距离法等进行深度挖掘。

4结语

高校图书馆应立足于自身条件,积极创造有利环境,在传承主体上强调多元化、在传承内容上开发特色化、在传播渠道上突破创新化、在传播对象上立足细分化、在传播效果上争取最大化,做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的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徐健晖(1983-),男,硕士,北京物资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用户服务。

(收稿日期:2020-09-18责任编辑:张晓霞)

猜你喜欢
中华图书馆传统
图书馆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去图书馆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