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静
1.邵一,《无相》,2011,钢板,尺寸可变
2.陳丽珠,《冥想空间大组画》,2018-2019,布面油画,每幅80×60×3.5cm,6幅。图片由泉水边画廊提供
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年首个展览的开幕现场,群展“沉静的响雷”策展人张南昭穿着深咖色的西装,戴着同色系的圆框眼镜出现在演讲台前,开始为在场的人介绍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那是一段佛教跟当代艺术与欧美的交锋,以及这段碰撞与中国的联系。他的讲述娓娓道来,结合中外许多有趣现象的对比以及自己近年来在众多展览现场的观察,用心为大众呈现出这次的“沉静的响雷”。
此次四位参展艺术家通过对“佛教艺术” 概念多方面的审视,集中探讨了佛教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联。在西方当代艺术的语境中,佛教思想和当代艺术的连结已经形成了某种“禅”的固化表达,而这却限制了这两者之间更多潜在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基于各自的理解,各自选择了一段唐宋禅宗的文献,并以此展开思考,采用雕塑、装置和绘画等多元媒介对泛文化佛教概念做出回应的同时,亦深入本质,对佛教和佛教视觉文化如何被重塑的问题展开探讨。他们或从中汲取灵感创作了于此次展览首次亮相的作品,或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融入自己的艺术实践之中。
廖斐以UCCA中展厅和新展厅原有的承重柱作为构思的出发点,将两个展厅转变成一个可游可思的类园林空间。其灵感源于其对中古寺院与园林的关注,尤其是对建筑作为肉身居所和神圣空间的思考。
在为本次展览设计展厅的同时,整体空间也作为一件作品出现。此外,廖斐还
展出了两件具有思辨气质的作品:通过对材料特质的分析和数学计算,仅凭重力将石头、木头和金属制成的组件以未加辅助固定的方式放置在一起,以此指涉有形和无形。
作为以绘画为创作媒介的参展艺术家,陈丽珠笔下的抽象色域令人联想到抽象表现主义,及其本身所表现的精神性,但这其实是艺术家对传统典籍和艺术思考形成的特有表达方式。在“冥想空间”系列作品中,陈丽珠通过多层色调相近油彩的叠加让画布表面获得立体感,从而创作出一组如其系列名称所示,展现冥想心境的作品。
褚秉超仿照考古学研究的方式,记录了自己通过数字技术,根据胶片、草图和建筑模型推算出释迦摩尼佛“真实”尺寸的全过程。作品也引申出关于佛教造像在当代社会存在处境的探讨:在宗教逐渐被怯魅的21世纪,造像者与造像之间的关系是否能被流水线般的生产模式替代?佛的形象的标准究竟由谁来界定?佛教造像的神性又是如何被赋予的?
艺术家邵一则通过对工业材料的重构,创作了造型抽象的雕塑,向我们展示圣物与俗物之间模糊的界线,并对是什么构成了我们当代精神信仰符号提出疑问。
各位参展艺术家通过各自的实践,对佛教进行了当代性的解读,同时亦指出佛教与当代艺术依然存在尚未被探讨的关联。
3.作品从左至右:从左至右:邵一,《陀囉陀囉》,2010,木模,38×22×22 cm;邵一,《薩婆薩婆》,2010,木模,46×38×38 cm;邵一,《摩囉摩囉》,2010,木模,53×29×29cm;邵一,《度盧度盧》,2010,木模,63×18×8.5cm;邵一,《室那室那》,2010,木模,40×40×20cm;邵一,《伊醯伊醯》,2010,木模,49×27×27 cm。 4.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5.邵一,《崇拜物:旋转内部的矛盾》,螺纹钢,620×170×150 cm。
6.廖斐,《延长的直线》,2021,岩石、钢板、水泥基座,290X165X90cm。展品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