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贵溪方言为对象,选取了贵溪方言中的6个动物词汇进行考察,结合文献材料,从音、义两方面对其本字进行考证,并对词语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解释说明,旨在给这些口耳相习的日常词汇一个较合理的文字记录和义理解释。
关键词:贵溪 方言 动物词汇 本字
贵溪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属于赣语区,划分上属于鹰弋片。贵溪市虽然建县较早,但设市却是在1996年,发展较晚,方言中保留的古音也较多,许多方言词汇的用字都比较古老,具有较为鲜明的方言特色,有6个调类、21个声母和51个韵母。本文考察的是贵溪方言中的一些动物词汇,这些词汇均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词汇,但很多都只知其音义而不知其字形,希望通过本文的考证,使我们对这些词汇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蟆仂
贵溪方言中有一种非常小的飞虫,称之为“蟆仂”,其中,“仂”在贵溪方言中是一个常用词尾,主要用作名词的标志。
《中华字海》释“蟆”:“蚊子的一类昆虫,比较小,黑色,咬人成疮。”元稹《蟆子》诗并序云:“蟆,蚊类也,其实黑而小,不碍纱毅,冶伏而昼飞……蚊蟆与浮尘,皆巴蛇鳞中之细虫耳,故啮人成疮,秋夏不愈……蟆子微于蚋,朝繁夜则无,毫端生羽翼,针喙噆肌肤。”《汉语方言大詞典》中释“蟆”为:“小蚊子。西南官话。张慎仪《蜀方言》:‘蚊之小者日蟆。”并在“蟆子”义项下注明“五倍子虫。明李实《蜀语》:‘文蛤虫日蟆子。文蛤即五倍子,生于拂烟树中,有细虫无数,飞而啮人,甚痒,名蟆子。”可知,“蟆”字在古代一直都具有“小飞虫”义。
此外,据《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记载,民国《福建通志·物产志·虫类》引《闽小记》:“闽地有小虫若微尘,视之不见,能刺人,较蚊蚋尤甚。密帏亦不能间(隔)之,名没子。”并按“没子即蠓也”。“蠓”在《尔雅》中已有记载,《尔雅·释虫》:“蠓,蠛蠓。”郭璞注曰:“小虫,似蚋,喜乱飞。”《中华字海》释“蠓”:“蠓虫,昆虫的一类,比蚊子小,褐色或黑色,翅短宽。”“蟆子”“没子”“蠓”应当均指蠓科的某种小飞虫。
蠓虫种类繁多,但在贵溪方言中并未将其细分,所有这些比蚊子小的飞虫都可统称为。
在音读方面,《广韵》《集韵》只收录了“莫霞切”这一个音(《集韵》“莫加切”),但《慧琳音义》中记载,“蟆子,音莫,粪中微细飞虫子,蚊子类也。”此外,各字典中均记载了“蟆”字“mo”的读音,贵溪方言中,普通话的[o]韵字,经常读作[ae?],如“伯”“魄”“默”“没”等,因此,贵溪方言中的与普通话中的“蟆仂”音义俱合,可知“蟆仂”即是其本字。
由于“蟆仂”表示极小的飞虫,在贵溪方言中,“蟆仂”也经常被用作贬义词,如形容一个人不值一提:来你比,他就是个蟆仂。(和你一比,他简直不值一提。)
二、寒蚓
贵溪方言中将蚯蚓称之为“寒蚓”。
考“寒蚓”即蚯蚓,《尔雅·释虫》:“蜮蚓,蜸蚕。”郭璞注:“即嬗也,江东呼寒蚓。”《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列有“寒螛”条目,均解释为“蚯蚓”,又列有“寒蚓”条目,解释为“蚯蚓类的爬虫”,其中在“寒螛”条目下标明“赣语。江西波阳”。可知“寒”字本就有“蚯蚓”义。
考《尔雅·释虫》“螗蜩”,郭璞注引《夏小正》云“螗蜩者堰”,邢呙疏引舍人云“皆蝉也”,并解释:“方语不同,三辅以西为蜩,梁宋以东谓蜩为堰。”可证堰即蝉。《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堰”字亦有两个义项,可指“蝉的一种”。
四脚蛇,原名“石龙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别名有山龙子、泉龙、石蜴、蜥蜴、猪婆蛇、守宫等。《本草纲目》云:“此物生山石间,能吐雹,可祈雨,故得龙子之名。……大抵是水、旱二种,有山石、草泽、屋壁三者之异。……生山石间者曰石龙,即蜥蜴,俗呼猪婆蛇;似蛇有四足,头扁尾长,形细,长七八寸,大者一二尺,有细鳞金碧色;其五色全者为雄。生草泽间者曰蛇医,又名蛇师、蛇舅母、水蜥蜴、蝾螈,俗亦呼猪婆蛇;蛇有伤,则衔草以敷之,又能入水与鱼合,故得诸名;状同石龙而头大尾短,形粗,其色青黄,亦有白斑者。生屋壁间者日堰蜓,即守宫也;似蛇医而短小,灰褐色,并不螫人。”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未收“茶婆虫”词条,但收“擦毛仂”“擦婆子”两条,均释为“蟑螂”,且均为赣语,但并未标注“擦”字的由来。
“茶”,《广韵》“宅加切”,中古假摄开口二等平声麻韵澄母字。今贵溪方言“茶”字均读作[ts‘a23]。综上所述,贵溪方言中表示“蟑螂”的词应该是“茶婆”。
(作者简介:苏晶,女,硕士研究生,武汉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