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之“美”

2021-04-06 04:30张琳鹏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乌衣巷平仄古典

课题项目: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2020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项目“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是根植于我们中华优秀文化土壤上的一枝奇葩,是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学发展长河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分流。其在提高人们文学素养方面,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艺术感知能力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结合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或语句,重点阐述中国古典诗歌之“美”的四种具体表现:哲理美、含蓄美、语言美、音乐美。通过谈“美”再次提升大众对古典诗歌的认知水平和赏析能力。

关键词:古典诗歌;“美”;具体表现

作者简介:张琳鹏(1989.8-),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人,研究生,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5-0-02

引言: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面对无限美好的事物时,总是心向往之,因为美好的事物可以激发人类内心细腻而又丰富的情感。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既要学会感受生活,还要大量地阅读和赏析文艺作品,从而培养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早在几千年前,孔老夫子所提出的“兴”、“观”、“群”、“怨”的观点,虽特指《诗经》,但宽泛一些讲,已将赏析中国古典诗歌的好处概括得具体完备。因为我国古典诗歌在长期的发展中,无论内容形式还是艺术技巧都日臻成熟和精致,蕴含着独特的美的力量,涌现出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本文重点阐述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的“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理美

相比较散文、小说和戏剧而言,诗歌篇幅短小精悍,语言高度凝练。往往寥寥数十字的一首小诗就能把诗人丰富的内心感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传神地表达出来,富有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的哲理,使得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诗情画意时,很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大多时候,数十字的一首小诗,远远胜过长篇大论。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仅仅只有二十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全诗寓理于景,却把景物和哲理结合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表达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人生观。因此,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而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借景说理,借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揭示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哲理。

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透过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表达出要不断读书学习、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的本质。

二、含蓄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简洁凝练,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诗人往往通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营造出含蓄而又婉约的美学氛围。大多时候,古代诗人不采取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是委婉含蓄地表情 达意。我们往往要通过诗歌中的很多具体意象去感悟诗人细腻的情感,这就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一种特有的含蓄之美,而这种美是我们民族文化所特有的。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位于今天南京市的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是三国时期吴国的禁军驻地,由于三国时的禁军服装是黑色,所以称为“乌衣巷”。东晋的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于此,但进入唐朝以后,乌衣巷彻底沦为废墟。曾经的繁华景象一去不返,如今的断壁残垣随处可见,诗人通过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重在描绘乌衣巷无人问津的荒凉景象,而对过去的繁华景象只是一笔带过。诗人并没有直抒胸臆,其细腻的情感都是通过“野草花”、“夕阳”、“王谢”、“燕子”、“百姓家”这些独特的意象婉转地表达出来。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却能激发读者无限的遐想和无尽的回味。

又如唐代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宮,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元年,一批花季少女却被安置在冷宫之中,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少女在冷宫一待就是一辈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独守行宫,寂寞憔悴,最终熬成了青春不再的“白头宫女”。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仅仅只有二十个字,却将整首诗的环境、地点、人物、事件等内容全都展现了出来,使得全诗非常具有画面感和代入感。读者可以通过寥寥数语就能感受到当时寂寥冷清的氛围以及宫女们哀怨凄凉的内心。这首五言绝句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富有含蓄内敛的美学意境。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含蓄之美。

三、语言美

语言文字是文学的“细胞”,如果一首诗歌的语言文字隽永、清新、凝练而富有意境,读者在吟诵时就如同细品一杯甘茗,回味无穷。反之,如果一首诗歌的语言文字粗俗不堪,就仿佛被暴风雨击打过的小树,枝叶飘零,一片狼藉,人们就很难感受到美的存在。

古典诗歌的语言之美可以通过炼字、遣词、造句、修辞等角度进行感悟,也可以通过诗中所特有的意境美、建筑美、韵律美等方面进行品评。而诗歌的语言是否形象生动地传递出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是否创设出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美感意境,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古代诗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佳句,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林黛玉和史湘云于中秋月圆之夜在凹晶馆联句吟诗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等等,这些诗句值得读者仔细品评、反复玩味,从而带给人们无限美感。

再如宋代诗人林逋对梅花情有独钟,曾留下“梅妻鹤子”的风流佳话,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佳句。实际上,这两句诗并不是林逋本人的独创,而是他巧妙地化用了南唐诗人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江为的这两句诗至今无人问津,而林逋的这一联却成为千古佳句,主要是因为林逋虽然只更改了两个字,却妙趣横生。“疏影”成功地描出了梅花的优美姿态,而“暗香”完美地溢出了梅花的幽美清香。这是原句所不能传达出的,因为江为的“竹影”、“桂香”写的都是实物,远远没有“疏影”、“暗香”传神动人。比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正值高温酷暑之季,如果你身边坐着一位身上散发着浓浓香水味的女性,你肯定会觉得不舒服;但如果你身边坐在一位身上不经意间散发着一抹幽香的女子,那感受就会大有不同,相信读者对此都深有体会。“疏影”与“暗香”没有正面描摹花姿、花香,而是以“疏”与“暗”加以侧面烘托,从而彰显出梅花超凡脱俗、孤芳自赏的美好品格,同时诗人托物言志,借梅花也象征了自己清雅高洁的风骨。

四、音乐美

我国早期的诗、乐、舞一体,而古代诗歌大都是文人墨客配上音乐唱出来的。从古典诗歌自身构成要素来看,其音乐要素也十分明显,特别是在诗与乐分开后,那些懂得诗歌需要音乐性的诗人,那些要让读者在听觉上产生美感的诗人,就必须从诗歌语言本身寻找出路,务必要从汉语的语音结构中探索其音乐性。而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是由对仗、押韵、平仄、节奏等元素共同表现出来的。

诗歌虽然不像音乐那样具有鲜明的旋律,但吟咏时声音的长与短、高与低,若有一定的搭配,便形成鲜明的节奏。此外,我们还会根据诗歌内容的划分,将每句诗分为相同的音步,即一行诗中音节组合的声音节奏。例如我们在吟诵李白《静夜思》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者会很自然地把每一句的第二字、第四字的音调拖长,而把第一字、第三字读得比较短促,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音调对比。再加上这是一首五言诗,每句五个音节,可以按其内容划分为三个音步,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

押韵是诗人有意识地使韵母相同的字在一定的位置上反复出现,通过这种复现,可以使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例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此诗每章都是隔句押韵,三章之间,平韵和仄韵相间而押,显得和谐动听、一唱三叹,更好地表现了初婚女子舒畅愉悦的心情。

诗歌的押韵固然重要,但光有押韵还不能解决诗歌的音乐性问题,这就需要考虑对平仄的运用。平仄是根据传统的四声(平、上、去、入)来区分的,在本句中是交替使用的,而在对句里恰恰是相对使用的。在诗歌中,凡是处于“平”声的位置,就一定要选用读平声的字;凡是处于“仄”声的位置,就要严格选用读仄声的字(上声字、去声字和入声字均属仄声字)。其中律诗中的这种平仄相对的格式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以下这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总之,从汉字有声调开始,诗人们就严格按照韵律的一些特有的格式,将不同声调的漢字间错开来地使用,实现了平仄相对的节奏感,从而使诗歌富有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音乐之美。

小结:

古今中外,古典诗歌“美”的赏析从来都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文明活动。品读一首经典诗歌,如同品味一杯甘醇美酒,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尤其在当今时代,我们一味都在追求物质文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却往往忽略了自身精神文明的探寻和建设,因而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心浮气躁、精神枯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吟诵和赏析文学作品来寻求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而我国的古典诗歌是富有哲理美、含蓄美、语言美、音乐美的“心灵按摩师”,她能很好地引导人们于浮华喧嚣中返璞归真,重新认识自我,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从而诗意地栖息于天地之间。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修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叶舒宪.文学与治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霍磊.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共生性与同一性[J].学术交流.2013(4).

猜你喜欢
乌衣巷平仄古典
乌衣巷与六尺巷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乌衣巷
侧面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