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
摘要:《浪淘沙》是一首潮州“轻六调”传统筝曲。借苏轼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以示众生界之无穷无尽,赞美壮丽的山河,缅怀古代英雄人物,曲调优美,明朗高雅,气象万千,颇富哲理性。不同演奏家对乐曲的演绎都有着各自的理解,因此形成了许多演奏版本。本文通过对三个代表性演奏版本的比较分析,从而体现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对乐曲及潮州“轻六调”风格的把握能力。
关键词:浪淘沙 潮州筝曲 演奏版本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069-03
潮州筝乐早先以“二四谱”作为原始谱,这是一种只能以潮州方言念唱的古乐诗谱。早期的“二四谱”只记“板”不记“眼”,以中文数字作为标记,呈现五声音阶的谱式。在演奏过程中,音调的变化依靠左手按、滑,从而产生“轻六调”“重六调”“活五调”“轻三重六”的调式变化特征。“轻六调”用徵调式音阶构成旋律,在演奏中,由于没有过多地对清角、变宫两音的揉按,因此这类乐曲一般都显得流畅轻快。《浪淘沙》作为一首“轻六调”筝曲,曲调明朗轻快,现流传的有多种演奏版本,笔者从众多演奏版本中选用邱霁①、杨秀明②、林玲③演奏的三个版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把握“轻六调”的风格特征。
一、记谱异同
传统筝曲的学习与演奏,大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发展,因此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记谱版本,代表性的有邱大成记谱版本、杨秀明记谱版本、邱霁记谱版本,笔者将首先从这三个记谱版本入手,以探讨其记谱异同。
(一)关于乐谱长度与标记差异
邱大成的记谱版本全曲共有185小节,每段连接处没有特别标注,节拍标注详细,节奏简单,右手指法标记多、左手少、连线少,谱面标记较为简洁明了。杨秀明的记谱版本共有234小节,段落连接处有特别标注、节拍详细,右手指法标记少、左手标记多,有大量连线、强弱记号等术语,故此版谱面标记详细丰富,有利于演奏者学习演奏。邱霁的记谱版本共299小节,采用五线谱记谱,段落连接用潮州传统板式二板、拷拍、三板分别标记,无连线,节奏规整,指法标记少,此版谱面清晰简单,更为适合当下研学古筝者参考学习。
(二)关于节奏节拍
邱大成记谱版本的慢板、变速、拷拍及三板的节拍分别为4/4拍、2/4拍、1/4拍和1/4拍,以二八、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四十六的节奏型为主,简洁规整,只有稍慢稍快的速度标记,要求演奏者自己把握。
杨秀明版与邱大成版记谱区别在于,杨秀明版的慢板节拍记为2/4拍,他的慢板节奏较为密集复杂,多采用前三十二后十六,前十六后三十二的节奏型,且有明确的速度标记。
邱霁版的节拍,节奏型与速度标记均与邱大成版相同。
通过对三版记谱异同的分析,笔者发现三版都各具风格特色,谱例只是演奏时的基本辅助工具,要想准确把握此曲的风格必须要从代表人物的演奏中吸取精华,加上自己对潮州筝派及此曲风格的理解,才能精准表达此曲的内涵。
二、演奏版本分析
在演奏版本方面,笔者选取了林玲、杨秀明和邱霁三位古筝演奏家的演奏版本进行比较分析。选择上述三个版本的原因在于:三个版本风格差异较大,从而便于笔者进行版本分析,并能够从演奏版本中甄别出三者之间的差异;其二,三位演奏家均是南派筝曲代表人物,对潮州筝曲的把握更加准确。据上述原因,下面根据全曲结构,对三位演奏家的演奏版本进行分析。
(一)关于引子部分的演奏
林玲的演奏,引子起始处的两次“长摇”,其演奏的时值较短但苍劲有力。对整个引子部分力度较强、音色明亮厚重,给人一种江河宽广、波涛汹涌的感觉。杨秀明先生这一版是乐队伴奏版,引子开头的两个长摇处理得比较柔和,连续的几组大撮是由弱渐强,虚实结合,仿佛是江风吹过,泛起的一层层浪涛,但又不是强风强浪,后以一个渐弱的长摇6结束引子,为慢板做准备。整个引子演奏虽柔和细腻却又不失开阔的感觉。
邱霁的演奏,在引子起始处的两次“长摇”与林玲相似,力度较强,音色饱满深沉浑厚,“大撮”部分由强到弱再到强,增加了弱的“大撮”数量,好似浪涛被风吹过变大又暗集力量又变强,将这一过程刻画得十分逼真,增强了画面感。后来也是以一个渐弱的长摇为进板作铺垫。整个引子部分对比明显,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关于慢板部分的演奏
林玲的演奏版本,在慢板前四小节处理得较为平静,用以表现平静自在的心境。慢板部分没有太多使用左手揉弦,但会在每句结尾的长音处利用频率较慢、幅度较大的揉弦来润色音韵。演奏变宫音时,没有过多装饰,以“直音”方式演奏,较为干脆。每处摇指部分都是一次力度变化的处理,且摇指音色饱满圆润,江河宽广开阔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摇指过后是一个一拍半或两拍的长音,紧接着是下一乐句,中间会有一个呼吸处理,长音弱收,下一句强起,对比鲜明,又富有连贯性。总的来说,林玲所演奏的慢板速度总体偏快,音量整体稍強,情绪变化不大,乐句间有呼吸处理,结构分明,落音干脆清晰,音色明亮而又浑厚,表达舒展祥和、不问世事的心境,描绘的是一幅船行在宽广平静的江面上的画面。
杨秀明先生演奏的慢板,有着强烈的潮州特色,抒发了怀古、哀怨、壮志未酬的情感。每句中间部分后接“2”音“4”音是上滑微升4,结尾处的“4”加上揉弦,几个“4”音的不同处理给慢板带来忧伤哀怨的色彩。几处摇指部分杨秀明先生并没有很明显的突出,前一两处的摇指他是弹的单音,没有用摇指,力度较弱,乐句间存在呼吸处理和明显的强弱对比。他演奏的慢板更注意左手作韵,在结尾或长音或情绪高昂处都有加上不同的揉弦颤音,个别“4”“6”音有上滑和下滑,使得整个音调气息延绵悠长,余音绕梁。总之,杨秀明先生演奏的慢板音色清脆,并具有潮州丝弦乐的特征,圆润古朴悠长。他的演奏整体速度较慢,在与管弦乐队的配合衬托中,描绘古人在滔滔江水、壮丽河山前表达壮志未酬的伤感忧怨之情的画面,借景抒怀。
邱霁的演奏版本,慢板开头一句速度较快,句中的变宫音运用按完回滑,清角音则是回滑后紧接颤音,部分时值较长的羽音也弹完又颤,从而丰富乐曲情感,增强韵味。摇指句是采用弱强的音色处理方法,连接着下一句强起,其音色饱满开阔、情绪较为激动,用以描绘江涛起伏的画面。每句结尾处的大撮与同等音高的单音造成一强一弱的感觉,单音弱到极致不虚、音实而沉、气息连贯、韵味延绵。总之,邱霁的演奏注重音色对比,几乎每句都有十分明显的强弱对比,两句相同时也是一强一弱,营造一种虚实结合的意境。演奏的速度在林玲老师与杨秀明老师之间,速度与音色对比结合处理得恰到好处。整体曲调风格深典雅,不像杨秀明先生那样哀怨,描绘的是一幅江涛时起时沉的画面,好像古人的心境沉浮不定、优思难抑,借曲缅怀英雄人物。
(三)关于变速和拷拍段的演奏
林玲教授运用几个苍劲有力的大撮进入变速段,立即烘托出气氛,整体速度稍快,渐快的过程较短,与慢板的结尾区分鲜明。接着是半拍休止、半拍大撮的演奏部分,大撮力量饱满,音色明亮浑厚,休止处采用右手快速捂弦的技法,在结尾处自然地衔接拷拍段。拷拍部分上行音阶作渐强处理,音色由暗到明;下行音阶作渐弱处理,音色由明到暗,弱而不虚,展现浪花叠起下落的过程。其演奏减少左手作韵,注重右手演奏,整体风格清丽舒缓,描绘淳朴的自然风光,寄情山水。
杨秀明先生演奏的慢板结尾部分与变速拷拍起始部分有明显的停顿呼吸,几个由虚到实、由慢渐快的大撮拉长了变速段开头的时值,营造出浪花暗涌的氛围。其演奏的变速段的整体速度比林玲老师演奏的速度稍快,演奏的四十六音型的颗粒性极强,音色清脆均匀,随着音阶的变化进行强弱处理,旋律线条明显,极富韵律。变速段结尾的最后四五个音渐慢下来自然地过渡到了拷拍段。拷拍段开头渐快渐强,大撮变为单音演奏,音色柔和,情绪平静,乐句没有明显的强弱处理,左手作韵丰富,增加上下滑音,丰富此段韵味。杨秀明先生演奏的这两段整体较为舒缓柔和,像是在浪花时起时落的大江大河前回忆往事,内心平静,四周祥和。
邱霁副教授的演奏版本,慢板结尾处也有明显的呼吸,变速段开头慢起渐快的过程较长,整段演奏速度比杨秀明先生演奏的稍快,力度适中,较为含蓄,音色虚实结合。拷拍段使用的大撮尤为突出,且音色干净有力,饱满厚实,与大撮前的两个单音形成鲜明对比,左手技法的使用较于林玲更为丰富,较于杨秀明更为简便。这两段处理含蓄内敛,温柔典雅,描绘秀丽江山,回忆英雄人物的过往。
(四)关于三板段及结尾句的演奏
快板是全曲的高潮,由连续的大撮技法和四十六节奏型构成,速度较快。
林玲教授的演奏在此段减弱了力度,集中在琴码和岳山正中的位置弹奏,音色古朴深沉,旋律起伏小,结束音干净利落,力度较强,音乐就此戛然而止,给人一种暴雨骤停的感觉。
杨秀明先生演奏完拷拍段的结束音停下,管弦乐队演奏主题音,渲染气氛,给听众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間。三版段的开头是由半拍大撮和半拍单音的组成的二八节奏型,半拍单音则是旋律音,加之以左手颤音点缀,富有律动。接着是连续快速的四十六节奏型(也称快四点技法,即快速的勾托抹托),重音在中指勾的低音上,其余三指高八度弹奏,颗粒分明,力度均匀,音色明亮清脆,速度稍慢。乐段结束后留有较长的气口,后接突慢的结尾句,有强烈的戏剧色彩。结尾句速度相对较快,在连续的勾托3音前进行停顿呼吸,拖长结束音进行强收,与管弦乐队配合的恰到好处,悲壮愤懑的情绪久久不能自已。表现浪涛澎湃的景象,赞扬英雄人物为国奉献的精神,赞美祖国的壮丽河山。
邱霁副教授演奏的三板段,突出大撮和下滑音,音色力度随旋律音阶上行下行的变化而变化,上行强,下行弱,音色明亮厚实。快速指序部分较于林玲老师和杨秀明先生速度更快,力度变化大,有着一明一暗的画面感,后以一个摇指结束乐段,稍作呼吸停顿后接结尾句。结尾句的演奏苍劲有力,音色深沉厚重,将连续的勾托3音作渐弱收尾,完整描绘了浪涛汹涌到散退的景象,表现了内心从激动又回归到平静的情绪,赞美山川壮丽宏伟,缅怀英雄人物。
(五)分析小结
通过分析,笔者进一步将上述分析结论总结如下:
为了更为清晰地了解三位演奏家在演奏过程中的差异,笔者利用音频软件对三位演奏家的演奏版本进行了分析,差异如下:1.引子部分林玲和邱霁的频率起伏大;杨秀明演奏较平稳。2.慢板段林玲的演奏有多处起伏,音量强,鲜少对比;邱霁有三次起伏,多为对比,重点突出;杨秀明只有两处起伏,中间平稳演奏。3.快板段,林玲音量强,频率上下起伏不大;邱霁音量低于林玲,有突出重音,对比强烈;杨秀明的频率起伏最大,突出的部分比前面两版都要强,这与之慢板形成对比,说明情感到达高潮。4.结尾处林玲和邱霁的音响起伏越来越低,最后归于平静,而杨秀明先生则是截然不同的越来越大,进行强收,给人以澎湃震撼的感觉。
三、对三个演奏版本分析的总结
通过以上对乐曲每一部分的比较分析,笔者将三位演奏家的演奏特点总结为以下几点:1.林玲的演奏整体风格优雅清丽,情绪起伏不大,音色明亮而又浑厚,表达舒展祥和,不问世事的心境,描绘浪涛起起伏伏的画面,更多描绘自然风光;2.杨秀明先生整体风格哀怨深情,借景抒怀,表达英雄人物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又赞美英雄的伟大精神与事迹,音调气息延绵悠长,余音绕梁,多是抒情;3.邱霁的演奏整体风格含蓄内敛,音色虚实结合,音色强弱变化多样,曲调优美,明朗高雅,气象万千,颇富哲理性,写景抒情相结合,刻画山川万物变化多端,缅怀时代交替英雄人物精神生生不息。
综上所述,三个演奏版本的相同之处在于音色颗粒性强,连接自然富有张力,都有饱满丰富的音色和情绪,规整鲜明的节奏,连贯舒适的气息,生动形象的画面及川流不息的意境,重点突出了其所传递出的音响与意境,颇富哲理,而对笔者而言,均具有学习价值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苏巧筝.潮州二四谱探源——论潮州的古谱、古调、古筝[J].音乐研究,1994(03).
[2]何宝泉,孙文研.潮州筝艺述要[J].音乐学习与研究,19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