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中的文学性和音乐性

2021-04-06 15:26贾茜
艺术评鉴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学性中国画音乐

贾茜

摘要:文学、音乐、美术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中,本质具有相似性。他们各自有着不可代替的优势,且又互相牵连和影响。不论是诗文中对格律、声调、韵律的讲求,还是书法、绘画对笔墨(笔之轻重缓急,墨之浓淡干湿等等)的高度重视以及乐章的旋律、节奏顿挫等等,他们都属于凝练之后的美的形式。现代国画的发展革新除了继承原有的基于对文学题材的再创造,学习西方对于音乐灵感、节奏及旋律的借鉴,也更应从描绘事物本身提升到对于作品本身具有的獨立的视觉感受的思考上,营造一种属于中国画的“视觉旋律”。

关键词:中国画  文学性  音乐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029-03

一、文学性因素和音乐性因素在古代绘画的体现

人类最初的绘画是原始居民用于记录生活、狩猎、祭祀等内容,比如法国拉斯科洞窟发现的“公牛大厅”,中国贺兰山人面岩画以及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神秘的图像等,这些神秘的图像一般和祭祀、巫祝等行为,或者与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制度的逐渐建立以及制造业的发展,人们可利用的工具变多,对于艺术的混沌概念也在不断细化。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方式的不同及工具的逐步完善,使得绘画、文学以及音乐也逐渐区分开来。

首先,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本身的限制,还会受到一定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除外部因素(即社会因素和生产力因素)的提高外,内部因素(人类思想意识)的提高也尤为重要。孔子对史书《周礼》记载的“君子六艺”推崇至极,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六艺”中的“艺”和孔子所说的“游于艺”的“艺”,虽与后世所定义的艺术并不相同,但包括在内。这个时期对于艺术的定义,主要是从熟练掌握一定物质技巧即技艺这个角度来强调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深远,而国画作为一种多元文化杂交并不断发展,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跟其并行发展的音乐和文学是分不开的,因为它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文化结构,它的“根”就是中国传统之“艺”。

其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文学、音乐与绘画巧妙融合。诗人王维就将绘画与诗词进行巧妙结合,他自创的“破墨法”,其绘制的山水画具有超脱画面之外的随性和洒脱;王维所做山水诗词意境之悠远仿若画卷,被后世诗人苏轼评价其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五代顾闳中所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画面人物神态丰富,造型准确。利用屏风将画面分割开来,描绘了一幅官员韩熙载家设宴载歌行乐的场景。其中,琵琶演奏、观舞、清吹等场景中出现了多种乐器,对于我们研究五代的乐器提供了非常大的参考价值。节奏韵律不只出现在音乐中,中国画也同样拥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流传至今,是中国传世之作。王希孟将宋代的江山画于一纸长卷中,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整幅画面的节奏,灵活多变且富有激情如音乐中的摇滚。不止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无一不精、无一不巧。以文学作为绘画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描绘上层妇女应有的道德情感,也带有一定的说教性质。

最后,中国文化自身具有稳定性和特殊性。在西方,那些曾经绚烂的古代文明不断更迭,玛雅文明、尼罗河文明等古代文明都由于战争、政治、灾害等种种原因未能留存下来,以至于丧失自身珍贵的文化精髓和底蕴,恍若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这点在20世纪西方的画派更迭变换有深刻的表现,而中国文明却流传至今,在一些在古画上可窥分毫,有些画作上除了画家画作外,会留有历代收藏家对画或画家的评价、鉴印等等,这些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卷轴画,它是具有时间性及空间性的。等后世人再去看,再去评鉴,就不仅仅是对一幅画,更是对一段历史的分析与解读。可以说中国绘画的发展折射了历史的影子,也蕴含了民族文化的时代精神。历代中国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受到先贤思想精神的启发,以古为鉴,古法今用,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成果;从地域来看,西方的文化中心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长期的战争、殖民扩张,人民无法安定,文化传承性相对不够稳定。直至近现代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西方文化随之涌入中国。对于艺术的变革仍在继续,但中国传统文明依然无法被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拾起并被重新认识。

二、中国画与文学、音乐的联系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绘画与文学、音乐的联系与发展

中国艺术的起源来自于原始人在了解世界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经验总结,他们用石刻与壁画的形式表现对于自然的敬畏与好奇,作品特征古拙生动;夏商周时期,伴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的不断发展,才有了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发展至秦汉,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及富有故事性的画像石、画像砖成为经典;但是中国艺术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应该是从魏晋开始,政权的频繁更迭使得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战乱带来思想上的碰撞。玄学的兴起、佛教文化也传入中国,道教的蓬勃发展,儒道释所传达的哲学思想对文人的精神产生影响,文人开始以“君子六艺”来评议旁人、标榜自身。这个时期的理论也逐渐丰富,在这个时代之前,文学与绘画的联系一般是神话志怪故事在绘画题材上的运用,从五代之后,文学理论也开始与绘画理论结合并相得益彰,比如“以书入画”的提出,对笔法墨法的进步产生很大影响。无论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中对于文学体裁的应用,还是唐代王维提出“以诗入画”的理论,都是绘画与文学之间理论交融影响的产物。到唐宋时期,对文人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成为评议文人修养的标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画逐渐自成体系并发展至巅峰,当然也与文学、音乐的理论滋养是分不开的。理论作品上,《乐记》、谢赫《古画品录》、荆浩《笔法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为文学思想与音乐、书画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

(二)中国画中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的变革

传统文人画注重诗、书、画、印的位置经营,对画面节奏进行把控。文人除了借画抒情,也借助画中题序和跋语来深化自身精神,从而引发观者对于画面的思考和感悟,达到诗书画融为一体的境界。在现代艺术、现代文人画中,由于现代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对传统艺术的绘画方式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特别是影视行业的飞速发展,艺术作品表达叙事的局限性愈发明显,一些现代艺术家认为对于画面情节的表现会扭曲艺术的本质,影响其现代性的发展。在近现代思潮中,“85美术思潮”也给新一代艺术家带来一股对于主体性创作的否定及对艺术品中“文学性”的声讨。

我们可以说中国画是一种“拥有特定旋律及情感表现的艺术”。它与文学、音乐之间是相互影响又各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S.Langer曾以“情感的形式”来定义艺术,她认为艺术的形式不是个体的情感表现,而是一种普遍性的生命节律。音乐通过旋律、节奏来表现对生命、世界的感悟,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而且音乐是可以跨越历史,跨越时间和空间,具有连绵不断的生命活力。

音乐如此,画亦如此。我们的绘画与抒情诗、音乐也有同样的特质。在当代艺术中,我们不仅强调画面的视觉性,也同样强调其中蕴藏的节奏及韵律感。刘绍荟老师在他的《现代工笔重彩技法》一书中提出“视觉的旋律”这一概念,他认为不同于古代文人画,现代绘画不仅应与音乐结缘,还应从描绘事物本身提升到对于作品本身具有的独立的视觉感受的思考上。在刘绍荟老师的《召树屯》作品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刘老师以《召树屯》这首傣族传统长诗为题材进行创作,画面中人物生动,形象塑造采用流动的线条在画面所创造的想象王国里自由地游走,无论是召树屯还是婻吾诺娜,他们都不是现实当中的某一个具象的人物、具体存在的对象,而是傣族文化中对于美的理想化身。整幅作品以插画的形式展开,以灵活多变的线来造型,装饰感极强,作品中兼具文学性和音乐性。

(三)现代文人画与文学、音乐的割裂与分离

现代绘画中,随着艺术体系的不断细化,逐渐把绘画同文学、音乐隔开来。画面所具有的内容逐渐脱离思想,更注重形式的表现,特别是西方的现代主义。他们强调作品的“纯粹性、永恒性”。他们开创新的艺术形式,对于艺术形式的定义也在逐渐变化。蒙德里安认为“把绘画和文学分开的是指反对思想”,作为西方现代分割主义画派代表他认为艺术的主要任务不只是为了审美。文学通过语句和修饰词来塑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角色喜怒哀乐的情感氛围,音乐则通过旋律和节拍的缓急来表达创作情感;在绘画中,无论是“浓淡干湿”的笔墨语言表现,还是“三矾九染”的工笔语言,绘画不仅可以表现文学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及事物,也可以利用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语言,利用笔墨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表现属于音乐的动人旋律。我们可以说,文学、音乐与绘画的艺术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如果我们试图在文学与绘画、音乐之间设置隔阂,一方面会局限于对艺术的定义,另一方面则是对作品“思想性”要素的否认。虽然绘画不同于文字表述那样具有视觉上的直接性、可见性;也不同于音乐的旋律性,虽以间接的方式表达,却是可听的。现代中国画的思想不仅通过笔墨语言、造型等方式表现,还以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情感表达,试图增加画与观者之间的共情和感染力。

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人们逐渐忽略了对于古代传统文学著作的学习,反而对西方文化知识,比如素描、解剖、自然科学等充满兴趣。技术技巧的增强使得画家在现代中国画的创作中,强调画面形式的重视及精神,从而忽略对于画面内容性及韵律性的处理。现代绘画更像是在画一个“idea”,而不是一幅作品。

三、对现代国画创作的思考

在中国画漫长的发展史中,文人画的产生就是文学、音乐与艺术联系并互相影响的最好例证。对于现代中国画来说,对于精神纯粹性的强调与作品的题材性并不冲突。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画家在这个特定时代所承担的责任和观念,使得同时代下文学性因素的表达在作品中并不显得突兀,可能会在知识信仰方面对作品题材有相应的区别。除去画家自身原因外,我们如何超脱地去看待一件现代艺术品,需要我们站在当时作者的时代背景下,去感受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及其所蕴含的时代意义。

在笔者看来,中国画、音乐及文学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现代中国绘画的创新,不仅在画面内容上,要以古为鉴,守住传统之根;还要提升画家自身对于文化、音乐的理解与感悟。在一幅创作中,如果没有作为审美形式的叙事性、画面情节及节奏的把控,无法展开画面所表现形象塑造、色彩处理等,作品也不可能具有感染力和应有的厚度。所以,对于现代中国画来说。

首先,在画面设计中加强绘画与观者之间的交互性至关重要。在现代国画创作中,对于画家来说,如何建立起绘画与观者之间的联系,从传事物之神到营造画面意境,以此窥探大千世界,感悟人生。《潘天寿谈艺录》一书中对于作品的论述中提到,大多数作品之所以充满博大胸襟,是源自于画家本身具有的艺术修养和思想。中国文人画以文人为主流画家,他们大多数饱读四书五经,通晓诗词歌赋,学识渊博丰富,对百家之术均有涉猎,所以在他们的画中不难看出其对于主观旨趣和理想追求。很多文人画家在画面表現中讲究不似之似,想要试图去构造一个意境的画世界,也多用隐喻去表现画外音,这些特点也是文人画的一大特色和必然走向。

其次,现代画家对于自身审美及艺术修养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中国绘画与文学、音乐渊源已久,它们互相影响,却各具特色。艺术是历史的一种延续,对于中国这样的具有传统悠久历史的大国,不应对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履,吕澎先生讲艺术与文明时,提出“艺术作品不仅与文明发展息息相关,艺术家同样也参与社会实践中去,完成某些刻印时代标签的作品”。针对文人画的创新热潮也在进行,这也为现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而这对于画家自身的要求也该与时俱进,只有具有相应的艺术修养及审美阅历才能让作品拥有动人的力量和应有的厚度。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项退结.中国民族性研究[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

[3]刘绍荟.现代重彩十五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宗白华.美学散步[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

[6]张道森.中国美术欣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7]范瑞芳.论美术作品的“文学性”[J].美术大观,2011(01):63.

[8]张琳宇.论文学性在现代国画中的体现[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9]白晓伟.对中国工笔画的色彩语言形式的探索[J].艺术探索,2009(01):103-107+167.

[10]宫修建.礼乐文化基因与民族文化传统——以音乐人类学视角审视国画大师张大千[J].名作欣赏,2011(17):167-169.

猜你喜欢
文学性中国画音乐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词的吸收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虚拟的自由:创新与消解
音乐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