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源
中师,一个今人听起来并不熟悉的名词,却记录着上世纪80年代激荡的教育改革历史。一代中师生的青春与梦想则是这段历史中最生动的部分。很多人称中师生是素质教育的典范,他们文理兼修、体艺兼备,凭借着扎实全面的职业技能在基础教育事业中大放异彩,成为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徐向娟对自己是其中一员感到骄傲。因为这段求学经历,她始终认为应该让最优秀的学生读师范、做教师,知识的魅力动人心魄,需要郑重地传承。1994年,徐向娟回到家乡任教,她要把那些美好的事物展现在姜家店孩子面前。
走出姜家店,体验知识的浩瀚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为缓解中小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实行选拔优秀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中小学任教的政策。1991年,徐向娟考上了承德民族师范学校,无意间踏入了这场教育改革的浪潮。
1974年,徐向娟出生在距离围场县城100多公里外的姜家店,村子里缺乏拥有知识的人,但是村民们口口相传的常识——“知识改变命运”尽人皆知。家境贫寒、出生便丧母的徐向娟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贫穷令她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彼时,她没什么所谓远大理想,也并没有体会到知识本身的魅力,她痴迷的是知识可能会带来的附加值——改变命运。
从农村大山走出去上中师,外面的世界以一种浓缩的方式呈现在了徐向娟的眼前。“我觉得那几年我整个人都像是膨胀了一样,学了好多东西,感觉自己真是天天都在营养液里泡着。”中师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因而他们并没有普通高中生的应试压力,学习是一件更为纯粹的事情。
徐向娟懂乐理、会乐器、擅长画画,这似乎与她成长于乡村的经历并不相符。能够掌握这些技能,得益于中师的全科教育培养方式——在中师,音体美也是和其他主科一样重要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令徐向娟领略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日后,这些本领也真实地让她的学生受益。“一个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老师更容易赢得孩子们的崇拜和喜爱,也可能更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 如今,学校的乐器已经十分齐全,但大多成为摆设,因为除了音乐老师,几乎没什么人会使用这些乐器了。看到这样的情况,徐向娟总是会回忆起当初学习音乐时的快乐。
在中师的3年是徐向娟最闪亮的日子,学习如春风穿过身体,将爱师、爱生、爱知的情怀与追求透过那段梦幻的时光注入她的心中,为她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和动力。她觉得自己接受到了真正好的教育,实实在在地学到了东西并且有用武之地。她以自己是中师生为荣,这份荣誉感延伸到了乡村教师这份职业上。“能考上中师的基本都是班里前3名,中师有生活补贴,毕业就有工作,大家疯了一样想考,考上中师就像中了状元一样。”27年过去,记忆依旧鲜活。如今,学校里的尖子生不再热衷于师范院校,一些学生甚至把教师当作没有出路时不得已的退路,徐向娟颇为失落。
成为乡村教师,十八般武艺傍身
1994年徐向娟回到家乡,成为姜家店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3年前她就是从这里毕业的,3年后她带着新的知识回来。“这些知识真的全都学以致用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完全就是手到擒来,当初学的那些知识的好处我都没办法形容。”刚毕业的徐向娟比学生大不了几岁,他们亦师亦友,她带着学生们做操,给他们吹口琴,学生们都喜欢上了这个什么都会、“无所不能”的年轻教师。
那时的世界还很安静,互联网尚未显示出其通晓一切的威力,教师所讲的内容仍是学生们感知外界最重要的通道。徐向娟常常利用课间或者晚自习的间隙,给学生们说她所看到的外面的世界,讲她从姜家店到承德一路上的见闻。她告诉学生们火车是什么样的,公交车要怎么坐,顯微镜下有着怎样神奇的画面,还有她第一次上解剖课、第一次进化学实验室时的激动与忐忑。“他们最喜欢我讲这些,每个人都瞪着眼睛,眼睛里像要放火一样地看着我。”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不肯错过一个细节。简陋的教室时常漏风,但是希望的种子已经播种在学生的心中,不会被吹跑。二十多个学生的珍贵想象填满整个房间,这是教书育人过程中最浪漫的时刻。
2007年姜家店中学被撤并,徐向娟拒绝了调到更好学校工作的机会,选择留在姜家店小学。“教小学生和初中生不一样,小学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文化知识,这时候会点吹拉弹唱可太有用了。”她在中师学到的那些音体美知识似乎更有舞台了。上英语课时,她会在学生倦怠时教他们唱一两首英文歌曲,用“你画我猜”的形式讲解单词和句子,让学生们在歌声和游戏中学会枯燥的知识。经济稍微宽裕后,她买了一个葫芦丝带到办公室,利用以前学过的乐理知识自己探索着学,她还把自己亲戚家一架闲置的简易电子琴拿到了学校,中午的时候便领着学生们唱歌。学生们对徐向娟简直仰慕得不行,他们说:“徐老师会功夫,我们就是愿意听她的。”
互联网普及后,徐向娟又开始在网络上学习更多的教育知识,手语操就是她在网上学会的“新功夫”之一。技术在变迁,学习方式也在改变,但是对于一个学习型教师来说,这只会让她的武艺更加精湛。“你得根据不同的时代更新你的教育观念和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真的佩服你,他们才愿意尊重你、相信你。”
用爱与尊重,守护每一个童年
爱与尊重是徐向娟所坚持的教育法则,“只有你真的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只有你真的爱学生,学生才能学会爱。这份爱会培养出强大的内心,让他们足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坎坷。”
知识赋予乡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能量,而爱则会治愈心灵。一次课间操,徐向娟去班级检查卫生,发现有一个男孩没有下楼活动,便问他为什么不下去。男孩紧紧咬着嘴唇一言不发,只是低头盯着自己脚上的鞋。徐向娟低头看了一眼,发现那是双已经看不出颜色的破胶鞋,像是家里大人的鞋,男孩穿着十分不合脚,鞋的前头开裂了,就好像怪物张开的大嘴,五个脚指头完完全全地露了出来。徐向娟鼻子一酸,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想到自己办公室里还有一双备用的鞋,便送给了他,孩子连连说着“谢谢老师”,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姜家店地处偏僻,一些身体上或者智力上有缺陷的孩子也来这里读书。徐向娟常常看着那几个别人眼中的 “傻孩子”,心里默默地想:虽然他们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学习知识,但是只要他们每天可以在操场上高高兴兴地奔跑,到食堂里开开心心地吃上一顿饭,那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了。所以她尽量用他们能看懂的肢体语言来表达,用自己最大的耐心与他们交流,尝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孩子是最善良、天真的,他们永远是内心里最真挚、最美好的样子,也许上帝对待每个孩子总是不够公正,可是一个快乐的童年是不应该有差别的,任何一个孩子都应该被尊重”。
热衷于学习儿童心理学的徐向娟始终贴近孩子们的心,她知道,在孩子的眼中,学校便是社会的全貌。“如果你戴着有色眼镜看所谓的问题学生,那么他们将来就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所以要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徐向娟总说自己做的都是小事,不值一提,但在孩子心里,每一份小的爱意都可能激起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