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舞舞蹈作品中审美内涵的体现方式

2021-04-06 19:35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身韵古典舞舞蹈

杨 楠

(山东省济宁市工人文化宫,山东 济宁272000)

一、引言

舞蹈作为一个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门类,必然具有其自身的审美特性,但是与音乐、美术作品不同,舞蹈艺术并没有在表现之外形成一个类似声音、形象的独立存在以供人欣赏。这就使得舞蹈作品的审美内涵的呈现方式与其他的艺术作品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特征。特别是中国古典舞,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带有中国艺术精神所赋予的特质,具体来说,就是对于艺术的境界、意蕴的追求,而这又是通过舞蹈表演者具体的动作来加以显现的。

二、中国古典舞相关概述

中国古典舞并非古代舞蹈,其传承了传统舞蹈魅力,吸收了戏曲、武术,演变成为具有时代性的艺术语言,其间有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早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的音乐、舞蹈机构,负责整理民间舞蹈与传统舞蹈;宋代后,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宫廷无法承担乐舞班子,于是,大量宫廷乐师流落民间,他们吸收了戏曲的形式,创设出戏曲舞蹈这类新型的舞蹈类型,增加了大量生活化元素;在元、明、清时期,这一舞蹈类型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舞蹈工作者在研究武术、戏曲以及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古典舞教材;改革开放后,中国古典舞在形式上不断拓展、有了更加丰富的元素。

三、舞蹈作品的动作形态的审美特征及其哲学意蕴

作为一门表现型的时间性艺术,舞蹈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动作形态是其核心内容。舞蹈艺术的本质就是通过各种身体动作的展现与组合来呈现出艺术美。古典舞的动作形态具有鲜明的特征,这就是动作的相对性。虽然观众所看到的舞蹈形态只是肢体的伸展等某一具体的动作,但对于古典舞的表演者来说,这一动作却是由相反的两种运动倾向综合而成的,即观众所看到的某一古典舞动作实际上包含了两种相反倾向的动作,这两种相反的运动倾向相反相成,综合形成了展现出来的舞蹈形态。

下文以古典舞中常见的“晃手”动作为例来做具体说明:古典舞的演员在表演晃手动作时,如果是向上晃手,就要先向下;反之,如果是向下晃手,就要先向上。也就是说,看似简单的一个晃手动作,实际上是由两个趋势相反、时间先后相接的动作叠加而成的。当表演者要做出朝向某一个方向的晃手动作时,他需要在呼吸的引领下做出一个反方向的动作,即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某一动作的完成要在与之相反的动作的引导下进行。

在这种动作形态内含的辩证性因素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典舞在审美取向上的两个特点:

其一是对对比性因素的利用与强调。如在上文所举的晃手的例子当中,通过前期的一个反方向的动作,后期的手部的运动轨迹得到了更好的凸显和强调。在向下晃手的动作中,通过前期的向上晃手的动作,强调了之后手部的向下运动。通过对方向相反的不同动作的幅度、力度不同的展示,舞蹈表演的动作形态得到了更好的表现。

其二是对中和的追求,即它所追求的并不是单一的某种倾向,而是带有综合性、平衡的色彩。

通过对两种不同倾向动作的展示,舞蹈动作中的单一性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整体的均衡、和谐。事实上,这是古典舞表演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构成对比的因素不只是方向相反的动作而已。舞蹈中的其他因素,如动作的缓急、力度的刚柔、形态的动静等都可以形成这种对比。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典舞在动作形态的对比中对于中和这种审美范式的追求。构成对比的相反因素在此得到了抵消,不同的审美倾向得以中和。这不仅是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

四、古典舞舞蹈作品中审美内涵的体现方式

(一)中国古典舞蹈“圆”的审美形式

中国古典舞蹈的民族精神是“和”的品质,外观为“形态的圆润”,内观为“宇宙万物的气化生命”。它由自然界的物象,以“气”的状态外化出生命意识形态,“中和之美”在外观和内造的关系中,实现了“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中国古典舞哲学思想。中国古典哲学《易经》,在太极一画开天地,产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两仪为阴阳,四相又叫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左右前后或东南西北。中国古典舞身韵造型与运动轨迹、动态连接,都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阴阳对立”关系。中国古典舞身韵“云手组合”的大开大合,是立圆、平圆、八字圆的动作线路,圆的动作轨迹,即阴阳的意象。云手最早是一种招法,来源于传统武术,是搏击格斗,是长靠短打,是作为技艺切磋的一种表演形式。在宋元时期的杂戏中发展了云手(整云手、晃云手、点云手、小生云手、旦角云手、老生云手、武生云手),云手成为戏曲人物角色化的存在。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创始人唐满城将其发展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主干教材。“云”在物理角度是大气中水凝结成的水滴或气体,是“漂浮”在空气中的聚合物。云手的精华之处在于“云”,云有云团的圆润饱满,也有云海的开合之态。云手可以演绎为“万变皆圆”的姿态造型,大圆套小圆的圆起、圆行、圆至的规律,双臂如揉球运动,手腕自转,在立体八字圆的路线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内聚力,张弛有度,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中和之美”的内在精神品格和外在审美形态。

(二)重心审美

在日常生活中,人体运动已经形成了自然的生理平衡意识,因此,普通人在日常的活动,如走、跑、跳中都可以维持自己身体的平衡。而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人体运动形式,有着复杂多样的动作模式以及突破人体运动极限的动作技巧,这一运动特点使得舞者对于人体重心的控制难度远高于日常生活动作,因此,舞者必须进行专门的、具有针对性的重心控制能力训练,方能达到舞蹈表演所需的身体条件。可以说,舞蹈中各种复杂的舞姿造型、各种高难度的技术技巧,以及各种快速流动的连接动作都需要在重心高度平衡稳定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呈现出流畅的艺术效果。

由此可见,良好的重心平衡稳定能力是舞者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专业素质,是舞者完成所有动作的基本前提,是准确传递舞蹈风格和表达舞蹈思想内涵的有益保障,在舞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三)人物神韵之美

中国古典舞在这一阶段因为十分注重自身本体,在创编过程中又在身韵课程中提出了民族风格性、科学系统性、舞蹈本体性,而且在创编期间对于中国古典舞动作形成、动势走向、开发空间等多方面都十分的重视,寻找到了适用于我国古典舞训练的规律以及方法。有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指出:“身韵的存在才是古典舞立身之本,也只有具备了身韵才能促使古典舞寻找到自己的风格特征与审美。”中国古典舞向来有“划圆艺术”之称谓,也是我国古典舞在动作表达上形成的一种美感,很好地体现出了我国国人的审美理念。

现如今,中国古典舞在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更加注重人物形象多元化塑造,而且在塑造的时候越发注重人物神韵,以《木兰归》这一中国古典舞作品为例,在创编的时候相关人员就有巧妙运用这一审美与动态特征,在塑造过程中注重人物形象自身神韵,从而有效优化古典舞人物形象塑造,真正让群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中国古典舞之中所蕴含的韵律风格以及形神兼备的内在精神气质,从而有助于提升观众对于中国古典舞的认知。

总之,在中国古典舞作品创编过程中,只有真正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舞蹈才能吸引更多的群众,从而进一步优化古典人物形象,提升中国古典舞创编质量[2]。

(四)民族风格之美

古典舞身韵课通过艺术形体上的基本动律元素训练为核心,对民族传统中的动律元素进行了全方位把握,提炼出了七大基本要素,并在吸收了戏曲、武术经典动作的基础上,巧妙的创新,得到了云手、风火轮等极具民族风格的动作。身韵教学本着“形止而神不止”“形神兼备”的原则,运用拧、倾、圆、曲等身韵元素展现出了古典舞含蓄柔韧、刚健挺拔的内涵美以及曲线美。

可以说,身韵课的出现使人们看到了古典舞中多元化的民族风格,同时也实现了古典舞民族性形与神的统一,这一点就是我国传统舞蹈中最具表现力、艺术魅力和民族特点的地方,使“形神兼备”成为了贯穿于所有古典舞动作和技巧中的灵魂[3]。

(五)古典舞的意境与审美体验的传达

古典舞的表演是具体的,它可以分解为若干肢体动作的组合,但是在这种具体的形象背后,又存在着无形的、内在的、潜藏着的意境。舞蹈表演者的动作所呈现出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外在形象,而隐藏在形象背后的意境则需要观众进入审美状态后才能体验到。这事实上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所共有的一个特点。如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形似并非最高层面的追求。不论是画家还是观赏者,所追求的都是画面之中的意境。这种意境存在于具体的画面之中,但并非像山水那样被明确表现出来,而是隐藏在画中形象的背后,需要观赏者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去体验。同样,古典诗歌也是如此。古典诗歌的魅力除了体物穷形尽相、抒情直白显豁之外,更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读者在读完诗歌之后可以在诗歌的语言描述之外产生新的联想,从而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我们常说的文外之意、画外之音,正是基于这个意义说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提升身体柔韧度和舞蹈协调感的重要课程,身韵课是古典舞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一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身韵课的定义可得知,这是一门新兴的舞蹈教学课程,具有提升舞者古典舞审美情趣以及丰富民族舞蹈风格、彰显古典舞魅力和特色的作用。所以,在开展身韵课时,一定要把握好身韵的元素属性以及身韵动作的特点,充分吸收国内外古典舞教学的身韵课教学精华,这样才能更多的感悟古典舞的文化之美,提升古典舞内涵,让人们深刻的感受到古典舞的意境。

猜你喜欢
身韵古典舞舞蹈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冰上舞蹈搭档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