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淑杰,李 岩,郭 佳,兰 辉,于佳卉,任丽媛
(1.天津市气象服务中心 天津300074;2.天津市祥云气象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天津 300074)
我国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且灾害种类多,造成损失相当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国家应急管理局统计,2019 年全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 亿人次受灾,909 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 270.9 亿元[1]。在天津,2020 年发生各类自然灾害20 次,造成经济损失4.1 亿余元,其中农业损失3.5 亿元。气象灾害和人类社会相伴相生,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气象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对气象信息的要求也越高,对气象灾害的敏感度和脆弱性也越大,气象科普工作在惠及民生方面的作用就越来越突显[2]。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养,成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普法》和《科学素质纲要》的重要任务。如何提高公众对气象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度,加快气象科学知识的传播,发挥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宣传作用等问题已经逐渐显现出来,气象科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提升[3]。
我国气象灾害频发,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能力薄弱,宣传教育途径单一、效果差,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程度亟需提高。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方式和节奏正在悄然变化,这促使面向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加快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充分利用新媒体探索和改变传统的气象传输模式[4-5],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的需求[6]。本文运用“互联网+科普”思维,探索气象科普“云端”模式,借助新媒体渠道,开展线上科学普及活动。将气象科普防灾减灾知识及时、连续、无缝隙、最便捷地推送给广大公众,解决城市防灾减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基于‘互联网+气象’科普资源研发及精准靶向推送服务”主要是将气象科普活动搬上“云端”。内容包括:“云游气象科普馆”“气象灾害答题”“气象灾害防御短视频”“气象云课堂”和“云模拟演练”等科普新媒体资源。具体来讲:一是策划制作“云游气象科普馆”视频,将实体气象科普馆参观内容以视频的方式“搬”上屏幕,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网站等多种互联网渠道让公众随时在线观看,足不出户也能学习气象科学知识、近距离了解气象部门工作;二是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库,开展线上气象科普知识竞赛,激发参与者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三是开发“气象灾害防御短视频”,包括暴雨、龙卷风、雷电和洪水;四是开发“气象云课堂”,围绕防雷安全知识及气象灾害知识,邀请十佳科普讲解员有针对性地录制面向各个年龄段群体的微课程,旨在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灾害能力;五是“云模拟演练”,包括气象灾害暴雨、泥石流线上模拟演练,供公众随时参与在线体验,深入了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图1)。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也能参观天津气象科普基地,将实体气象科普馆参观内容以视频的方式“搬”上屏幕,策划《天津气象科普基地》拍摄脚本,拍摄、后期制作时长6 min 左右的影像视频,其中包括科普基地外景、预报业务平台、影视制作平台、档案馆和气象科普展馆30 多个展项与互动设备。输出多种格式,如MP4 或AVI 等。通过天津市气象局的微博、微信、网站以及“天津科普说”公众号等多种互联网渠道使公众可随时在线观看,满足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参观气象科普馆的需求。
图1 “基于互联网+气象科普资源研发及精准靶向推送服务”的主要内容Fig.1 Main contents of “Internet +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recise targeted push service”
气象科普知识库涵盖气象监测、气象预报、环境气象、农业气象、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海洋气象、雷电防御等多种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利用“天津气象科普”微信公众平台举办气象知识有奖答题,举办“风云之战”气象知识有奖竞答活动,组织天津市新华中学、第二新华中学、第五十七中学、天津中学等校的初、高中生进行校园答题。
结合天津本地多发的气象灾害,拍摄气象灾害防御短视频。具体包括暴雨、龙卷风、雷电和洪水4 类,各类视频时长不超过3 min,输出多种格式,以便在“天津气象科普”等多类新媒体上播放,方便公众线上浏览或下载收看。
基于科普普及的目的,开发气象课堂资源包,涵盖多类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具体围绕防雷安全知识及气象灾害知识,邀请十佳科普讲解员有针对性地录制面向各个年龄段的气象云课堂不少于2 个。“气象云课堂”之一,通过理论分析和举例说明,介绍人员处于户外空旷区域时如何正确躲避闪电袭击,辨析了不正确的躲避姿势可能导致的危险后果,指出了户外人身防雷应当遵守的3 个原则;气象云课堂之二将带你走进气象灾害,了解气象灾害的分类以及各类气象灾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并针对天津地区经常出现的暴雨和大风天气,给出防御指南。在传播途径方面,一方面通过天津气象公众号、天津气象和天津天气微博发布;另一方面通过科普宣传志愿者服务队所在学校进行投放,将其融入校园网络教学体系供在线学习,同时还将其投放于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普共享资源平台,供全国中学生和气象爱好者下载学习。
暴雨、泥石流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常见气象灾害。VR 气象灾害逃生模拟系统,以典型的气象灾害案例为基础,结合多年的气象科普宣传经验,采用仿真技术为科普教育提供一个模拟真实的灾害现场。将该系统录制成气象灾害暴雨、泥石流线上模拟演练视频,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多种互联网渠道在线播放,让体验者身临其境感受灾害环境并学会和了解如何正确处理遇到的气象灾害情况。
2020 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为早日战胜新冠病毒,群众居家抗疫、足不出户,贡献着每一个人的力量。以丰富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基调,提升公众灾害防御能力为目标,天津市气象局着眼未来,推动气象科普宣传信息化,制定“基于‘互联网+气象’科普资源研发及精准靶向推送服务”计划,在“3.23 世界气象日”“5.12 防灾减灾日”“科技周”和“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面向不同人群开展分层次、多手段的科普宣传、教育等,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为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质做出贡献。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首先,因为疫情原因,活动准备时间较为仓促,加上摄影工作者技术水平有限,科普视频的质量有待提高;其次,多次活动中的宣传效果有限,活动参与者数量有待提高。
“基于‘互联网+气象’科普资源研发及精准靶向推送服务”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受众群体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做到随时随地接受气象灾害知识;其次,拥有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反复学习[7-8],也可以实现科普宣传形式的多样化,通过浏览、交互、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加强科学普及的吸引力,具有靶向准、速度快的特点;再次,搭载“微服务”,开通“空中科普直通车”,具有无需下载、海量受众群、方便推广等特点。除此之外,还可做到线上线下融合,汇聚气象科普宣传最强合力,助力树立气象科普品牌。
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将汲取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不断巩固和创新科普宣传形式,拓宽科普宣传途径,扩大科普受众人群,不断提高科普的宣传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