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向阳,朱平,孙楚楚,黎成
舰艇军医作为舰艇卫勤保障的主要力量,必须掌握良好的诊断及急救技能[1],具备能够在执行重大任务期间迅速判断病情、独立完成处置及确定后续处置措施的能力。经调查分析[2],大多数舰艇军医缺乏全面系统的急救技能培训,距离高效完成舰艇伴随保障、伤病员救治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为适应舰艇军医保障能力提升需求,2017-2019年,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医院对舰艇军医培训模式进行了调整优化,在培训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一些体会,现报道如下。
1.1 培训对象
从体系部队进修医务人员中选取进修时间超过6个月,且需取得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舰艇军医,在入院2周内,结合医院临床教学工作组织理论及技能操作考核摸底。对人员进修时间及能力素质进行把关,确保培训工作的连续性及培训质量,2017-2019年,共计有28名符合条件的舰艇军医系统性参加我院急救技能培训及考核。
1.2 培训方法
1.2.1 培训方式 着眼于提升舰艇军医对舰艇艇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能力,对外伤、训练伤的突发处置能力组织培训,要求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心肺复苏、骨折固定、胸腔穿刺等急救技能,掌握不同部位清创缝合、急救穿刺等外科操作技术及B超、心电图等便携式医疗设备的使用及结果判读能力。培训采取分科培训、模拟训练、急救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培训时间总体按照内科2个月、外科2个月、急诊2个月安排,其中急诊值班由医院教学主管部门统一协调安排,确保急诊值班时间不少于20个工作日。
1.2.2 阶段测评 由培训学员所在科室组织实施阶段测评,培训期间每2个月组织一次,测评依照医院《阶段测评打分表》组织实施,测评指标含“病例病程书写记录、体格检查及诊疗操作、临床工作思维、医嘱处方分析、工作态度及医德医风”等5项指标,每项指标分值20分(优18~20分、良15~17.9分、及格12~14.9分、不及格12分以下),由科室教学秘书及负责人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分别评判并汇总打分,分数不计入结业考核成绩,阶段测评主要目的:一是定期掌握培训工作情况、督促培训工作规范开展;二是通过阶段测评暴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及时调整完善;三是增加学员与老师之间互动机会,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1.2.3 指标量化及评定 对日常医疗工作进行指标量化,要求熟练掌握上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结石、过敏性疾病等舰艇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完成上述病种的规范化诊疗总数不少于200例;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清创缝合、复杂伤口换药、骨折固定、胸腔穿刺等急救操作,完成上述操作总数不少于100例;熟练完成静脉切开护理、静脉穿刺等护理操作不少于50例。指标量化分为3项:(1)常见病诊断治疗指标;(2)急救技能操作指标;(3)护理技能操作指标。其中,常见病诊断治疗指标由信息科依据急诊值班处置记录进行统计;急救技能操作指标由各科室教学秘书根据工作情况进行统计登记;护理技能操作指标由所在科室护士长按实际操作量进行统计登记。相关数据结业前1周由医院教学主管部门进行汇总评定,完成2项及2项以上指标方可评定为合格,未按要求完成的评定为不合格的,且直接判定结业考核为不合格。指标量化评定的目的:一是作为结业考核的参考指标;二是传导培训学习压力,增强学员主动学习意识;三是掌握学员培训期间的详细工作情况,作为后续调整培训工作的参考依据。
1.2.4 摸底考核 符合条件的进修学员,在入院2周内,组织开展理论及技能考核摸底,满分均为100分,重点考察气管插管、心肺复苏、骨折固定、胸腔穿刺等项目及对应临床理论知识,考核以了解学员基础能力、调整培训方案为目的,不计入最后成绩。
1.2.5 结业考核 结业考核分笔试和实践操作考核2个单项,单项满分为100分,其中笔试占40%、实践操作占60%,实践操作项目含气管插管、心肺复苏、骨折固定、胸腔穿刺等项目,考核标准依据临床操作规程和国家临床执业资格技能考核等标准制定,考核结束后,由医院教学主管部门依据量化指标评定情况及结业考核成绩组织汇总评定,评定成绩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75~89分)、合格(60~74分)、不合格(低于60分)。
2.1 考核结果
28名培训学员中,23人3项量化指标均达标,5人2项量化指标达标,最终评定成绩:优秀8人、良好13人,合格7人。考核成绩见表1。
表1 舰艇军医培训前后成绩统计表(例,n=28)
2.2 调查反馈
培训结束后,对所有人员发放调查问题,调查学员对整体培训工作满意程度。24人(85.70%)对培训模式及内容比较满意,认为培训内容是舰艇卫勤工作急需的内容;25人(89.28%)认为考核模式对日常学习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8人(100.00%)均认为急诊值班模式对个人挑战和帮助较大,是提升个人实践能力的最重要因素;26人(92.86%)希望能定期至医院参加培训。结果表明,通过多学科理论学习、多专业技能培训、急诊值班实战训练后,急救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绝大部分培训人员对培训内容、形式比较满意。
医院围绕提升“平时保障、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核心卫勤保障能力,根据“分类培训、训用并重、科学实施、注重考核”的原则,建立“严把入口、严控出口”的培训监管机制,对来院进修的舰艇军医组织培训。从考核结果来看,与摸底考核相对比,培训结业时参训舰艇军医理论考核成绩优良率由21.4%提升至67.9%,技能考核成绩优良率由25.0%提升至96.4%,总评成绩优良率达到75.0%,培训人员均能够系统独立的完成急救技能操作,达到了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工作的预期目标。从问卷调查反馈来看,以考核为抓手、以临床实操为主线、对全过程进行监管的培训方式能够激发培训学员自主学习意识,培训内容更贴合基层一线救治需求,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提升一线救治能力水平。通过培训也发现一些问题,因为我院培训条件的限制,在贴近体系部队保障需求、师资力量建设、个性化教学、培训考核及监督管理模式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3.1 贴近实际组织培训
舰艇军医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群体,面对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有别于一般医务人员,在海军舰艇军医培训项目的制定中,要更多注重急救培训项目设置,包括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休克、感染、烧伤救治、急腹症救治等培训内容。充分利用体系医院优势,以动物外科加模拟人训练、120出诊、急诊值班相结合的模式,增强学员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后续在医院卫勤模拟训练中心建设完成后,可以增加舱室模拟训练内容,结合舰艇舱室噪声、灯光、晃动等复杂因素,创新设计培训内容,进一步提高培训项目的多样性、实战性。
3.2 强化考核确保成效
严格组织培训考核,切实发挥摸底考核、阶段测评、结业考核对培训工作的监督及促进作用,确保培训效果及质量。针对不认真、走过场的人员,开展教育指导;屡教不改的,及时通报培训对象所在单位。安排专人负责考核培训工作,依照时间节点及标准,精细组织实施。要进一步拓展考核评估模式,引用客观结构化临床测验(OSCE)作为评估考核手段[3],对学员在特定情景下的处置程序进行考核打分,以判断考核成绩是否合格。
3.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临床教学培训师资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技能培训方面,要以身示教,确保示教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在实际工作中,各类教员要采用理论授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注意操作要领讲解,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并发症处理,要详细剖析、认真示范。医院自2015年开始承担海军军医大学海军全科医学五年制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经探索与实践,逐步培养出一支临床技能与综合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但整体师资力量距离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我们长期不懈、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师资力量建设水平。
3.4 探索开展个性化教学
舰艇参训军医来自各体系部队,工作经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临床操作能力各不相同[4],培训方式采取统一教学、统一组织的方式并不是十分合适。在组织培训前,要充分了解各位学员的能力水平,针对不同学员的工作能力对培训计划进行调整,对工作能力较强、理论功底扎实的个人,可以进一步加强高级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救治、呼吸机使用等能力的训练;对原有基础薄弱的,优先做好理论及基础技能培训,使不同层次的学员都能在培训中有所收获。
3.5 完善配套政策制度
各体系部队普遍反馈舰艇军医经培训后出海伴随保障能力提升明显,主要体现在急救技能及常见性疾病诊断等方面,部分受训人员成为单位远航任务指定加强人员。但由于平时舰艇部队出海训练任务重,外出进修培训间期较长,大部分舰艇军医仍处于“进了医院会、出了医院忘、忘了再去学”的循环状态,实际工作效果大打折扣。舰艇军医培训工作需要在政策制度层面得到进一步支持,要充分利用体系医院的优势资源[5],尽快推动舰艇军医使用管理模式改革创新,不断提升舰艇军医一线救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