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红沿河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

2021-04-06 02:13白玲晖
绿色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沿河粒度剖面

刘 畅,白玲晖

(辽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1 引言

粒度作为沉积物的基本物理参数,包含着重要环境信息,其测定极具代表性且分析便捷、经济,基本不受生物扰动和后期成岩作用影响等优势,已被成功运用于多种类型沉积物的古气候研究中[1]。 湖泊水动力是影响湖泊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一般从湖岸至湖心随水深增大,湖水平均动能逐渐降低,湖泊沉积物会出现砾—砂—粉砂—粘土的环带状变化规律[2]。此外,还受物源和搬运方式(悬浮、跳跃和滚动)的影响。本文以红沿河剖面粒度组成、频率曲线及粒度参数的变化为基础,分析其粒度特征变化。

2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辽东半岛中南部西侧海岸,地处亚欧大陆东岸,海陆交互地带,西邻渤海(图1),红沿河剖面(39.805326°N,121.493124°E,3.40 m)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红沿河镇西北部,剖面厚度360 cm,除去表面浮土从地表向下10 cm处开始采集样品,每间隔2 cm采取一个样品,共获得180个样品,根据岩性特征将剖面划分8个地层单元,如图2。

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粒度测试在辽宁师范大学实验中心使用BECKMAN激光衍射粒度仪LS 13320分析完成,测量范围0.04~2000 μm,可确保获得完整的粒度频率曲线。样品前处理过程主要为,首先将自然风干的样品过筛得到不大于2 mm的均匀组分,使用电子秤称取0.25~0.28 g,放入100 mL容量的烧杯中,加入10 mL浓度30%的H2O2,放置24 h移至电热板加热直至沸腾得以充分反应去除有机质,持续2、3 min。再加入10 mL浓度10%的HCl,静置24 h移至电热板加热得以充分反应以去除碳酸盐。加入蒸馏水稀释,并隔5、6 h换水,洗至中性。接着加入10 mL浓度0.05 mol/L的(NaPO3)6,最后上机测试。

图1 研究区和采样点位置

图2 红沿河剖面岩性柱状图

4 结果分析

4.1 粒度组成特征

根据吴正[3]的粒度分级标准,将沉积物划分为粘土(<4 μm)、粉砂(4~63 μm)、极细砂(63~125 μm)、细砂(125~250 μm)、中砂(250~500 μm)、粗砂(>500 μm)6个等级(表1)。

表1 红沿河剖面粒度组成

按此标准可知红沿河整个剖面以粉砂和极细砂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36.82%和21.75%。12~30 cm以中砂、粗砂为主,该层离地表最近,是整个剖面中粗砂含量最丰富的一层;30~118 cm、170~262 cm和272~326 cm都以粉砂和极细砂为主,相差不大,含条带状黏土条和黄色锈斑,且粘土含量较高;118~170 cm粗砂明显增加,为疏松砂质条带;262~272 cm沉积单元粒度频率曲线呈现三峰,中砂和粗砂持续增加明显,其他粒级不同程度减少,该层以粉砂、中砂、粗砂为主;272~326 cm粉砂、极细砂显著增加,粉砂增至整个剖面粉砂最丰富的一层,中砂、粗砂显著减少,为整个剖面粗砂最少的层序,本层含黄色锈斑和黏土条;326~358 cm细砂、中砂、粗砂不同程度增加;358~370 cm中砂粗砂明显增加,以粉砂、中砂为主。

4.2 频率曲线特征

粒度频率曲线可以直观反映沉积环境信息,横坐标代表粒径范围,纵坐标代表百分含量,多峰态反映多种沉积环境复杂,搬运距离、搬运方式不同,水动力条件不同会影响偏态,即峰值分布的粒径区间[4]。

红沿河剖面粒度频率曲线具有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对应66 μm、216 μm的粒径,极具一致性。此外,在560 μm、625 μm和950~1065 μm也存在双峰态及三峰态的粗粒组分峰值,变化趋势波动,可能为不同物源搬运、气候变化所影响。12~30 cm、30~118 cm、272~326 cm沉积单元呈单峰态,说明沉积环境相对稳定,而且12~30 cm明显的砂砾质,从而使得峰值较大,反映当时沉积动力条件较强。170~236 cm、358~370 cm主要为微弱双峰态,一峰明显另一峰微弱,反映该时期沉积环境为过渡阶段,170~236 cm主要集中在216 μm附近为主峰值,微小峰值在250 μm附近,结合236~262 cm和262~272 cm的特征性粒度频率曲线,可以反映出当时沉积环境逐渐变化为复杂多样。358~370 cm主峰值集中在450 μm附近,次峰值在216 μm附近处,结合前一层主要呈明显双峰态可以看出,沉积环境是由不稳定向稳定变化,水动力逐渐增强。118~170 cm、236~262 cm和326~358 cm为明显的双峰态,沉积环境不稳定,118~170 cm双峰峰值集中在216 μm和625 μm附近,说明水动力条件强弱交错,236~262 cm、326~358 cm双峰峰值主要集中在216 μm和250 μm附近,反映当时水动力条件较弱。262~272 cm沉积环境最为不稳定,多种因素作用,频率曲线呈明显三峰态,峰值主要集中在216 μm、250 μm和950~1065 μm,水动力条件强弱交替复杂。

4.3 粒度统计参数特征

粒度参数是度量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直接的尺度,各参数代表不同的环境意义,且相互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分析各粒度参数及相关性以分析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运用图解法,较简单便捷[5]。平均粒径Mz代表粒度的平均水平,中值粒径Md是频率累积曲线上颗粒累积含量超过50%的粒径值。标准离差δ(分选系数)反映粒径分布的分散和集中程度,偏度Sk表示粒度频率曲线对称性,峰度Ku是衡量曲线的尖锐程度,峰态数值越小,说明沉积物来源越一致(图3)。

图3 粒度参数垂向分布

从不同沉积单元来看,12~30 cm野外观察为明显的粗砂带,平均粒径(410.60 μm)、中值粒径(399.02 μm)、偏态(0.47)和峰态(1.47)都为整个剖面的最大值,表现为偏态极正偏,峰窄,标准离差为1.28,是剖面分选最好的一层。118~170 cm、262~272 cm、358~370 cm为粒径平均值较大的层序,标准离差较高,其中262~272 cm为剖面最大值2.23,分选差,反映该层粒径范围分布广,水动力条件变化丰富,沉积环境十分不稳定。30~118 cm、170~236~262 cm、272~326 cm单元粒径平均值较小,其中30~118 cm标准离差最高,其他三层分选程度相似。236~262 cm呈近对称形态,其他层位都为正偏和极正偏。262~272 cm、326~3558 cm和358~370 cm峰态平均值为0.93、1.06、0.95,属中等态,为整个剖面最小的3个层位,说明这两层物质沉积前受改造较少,粒径范围广,其他层位范围在1.11~1.56间,呈窄峰态,反映粒度较为集中分布。262~272 cm粉-中砂-粗砂层在整个剖面标准离差最大(2.23),多物源、多动力条件相互作用导致粒级分布广。

5 结论

整个剖面以粉砂和极细砂为主,呈正偏态,偏向粗颗粒,12~30 cm中砂、粗砂为主,其分选性相对较好,粒径总体先逐渐转大后转小,反映沉积动力条件由大变小;30~118 cm、170~262 cm、272~326 cm、326~358 cm沉积环境稳定,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基本一致;118~170 cm沉积环境波动大,粒径明显增大趋势,以粉砂、粗砂为主,水动力增大,说明此阶段有强降水或者水流输入,使得水动力条件强弱交错;262~272 cm粒径小幅增大,分选性性差,粒径分布范围广,多物源、多动力条件交互影响,呈三峰态;358~370 cm以粉砂和中砂为主,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粒径呈增大趋势,其下部为基岩。红沿河剖面总体沉积稳定,主要有两次波动,反映多物源多动力条件交互复杂。

猜你喜欢
沿河粒度剖面
ATC系统处理FF-ICE四维剖面的分析
超重力场中煤泥颗粒沉降规律研究①
动态更新属性值变化时的最优粒度
九九歌
中国有了第11颗“金钉子”
情感粒度
沿河自治县组织退休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调研“两会一节”重点项目建设
九九歌
油田碎屑岩粒度分布情况测定中激光粒度分析仪应用的价值
地质雷达技术在管道河流地层划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