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雯慧
(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内蒙古 商都 013450)
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植物保护更多的是一种“人治”,即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 农业受到工业和服务业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人口、生产方式和环境方面,农业在接受现代化带来的科学观念和生产方式的同时,还受到一些威胁和挑战。例如,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在生产农作物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大肆破坏环境,打破生态平衡,阻碍了农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加强植物保护,推动农业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是关键。植物保护既是关系人民福祉的重要工程,也是关系农业健康发展的长远大计。 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农业生态,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才能如期实现;构建美丽中国才能有基础保证。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颇多,认为二者关系密切,植物保护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而农业健康发展又促进了植物生态可持续发展。赵君法[1]认为,合理使用农药、构建生态农业、加大生物防治力度是加强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植物保护与农业健康发展关系日益密切。 国内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重视。 自1979~1980 年中国开始生态经济的研究,把中国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国家宏观政策方面。从1996 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开始,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2005 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次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目标,同年1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开始将环境保护与发展统一起来。 2010 年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经把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同年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更是将减少资源消耗直接与产能的转型紧密联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2016 年7 月《“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的印发和中央环保督查的全面展开更体现了我国愈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良性反馈。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强调,“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 建设生态文明, 共同实现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绿色发展理念已经在指导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引领国际绿色发展潮流[2]。
综上所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识到植物保护和农业健康发展关系联系密切,生态文明建设为植物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然而,中国长期以来的粗放发展模式依然存在较大惯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唯GDP政绩观仍有相当可观的市场,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依旧普遍存在,植物保护之路才刚刚开始,推动农业健康发展还需要作出顶层设计。
植物病害的成因来自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 长期以来,中国发展的列车行驶在粗放发展轨道上,人们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发展模式固然能够在发展初期带来高速发展,但其环境副作用却日益显露,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刻不容缓。
在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推动农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是环境承载的有限性、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地区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是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及其部分领域和区域的盲目开发、 无序开发、过度开发、 胡乱开发是导致植物病害的主要原因;生态文明意识不强,而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则是植物病害发生的制度原因。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是贯彻中央、自治区、地区植物保护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植物保护推动农业健康发展就是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植物保护是一项涵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农业健康发展的生态属性决定了绿色发展的协同性,需要从整体角度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植物保护的综合防治管理目标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绿色发展意识,在推动植物保护,实现农业健康发展中, 人的主观能动性正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统筹协调,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水平,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并科学改善森林、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主动将植物保护与农业健康发展有机联系起来。
植物保护是一个多方协同会战的全方位、 多角度、立体化的实践过程。农村环境监管主体存在“责任不清晰,权限不明确”现象,监管主体不能充分发挥政府监督职责,缺乏责任担当意识。 则需将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主体系统化, 形成强有力的基层环境治理体系,通过立法明确各主体地位、职责权限、责任等,并以“政府+群众”模式,在环境监测管理部门的引导下调动村民参与共治,形成植物环境保护的合力[3]。
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加强植物保护,给予森林改善、水系治理、大气治理等方面足够的重视、有效的行动,并在相关法规、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确保相关治理行动、措施、机制等能够充分落实,激发全社会对于农业生态发展社会治理的热情与参与意识;学界对于农业生态发展理念和落实方式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相关部门应做好理论与实践的链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推动理论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4]。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形式传播植物保护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生态文明观,不断提高农业健康发展意识,主动践行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将绿色理念融入生活。
政府部门需做好引领,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制定绿色发展相关法规、制度、机制。现有的环境保护制度以城市为主,不能满足农村环境保护的需要,甚至一些制度无法在农村适用[5]。所以,需要研究设计植物保护制度、 生态保护制度和污染土壤等防治制度等,落实环境监测制度、排污许可制度、草原生态补偿制度等,以适应农村农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