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1-04-04 22:04
现代农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肉羊示范区现代农业

张 飞

(巴彦淖尔市绿色产业发展中心,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为推进中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农村部先后出台了 《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1]《关于认定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2]《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3]等文件,多年的中央1 号文件也都强调了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性[4],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 年中央1 号文件指出,要按照“二十字”方针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5-6],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2019 年9 月18 日,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河套灌区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7]。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位于黄河 “几”字湾顶部, 地处河套平原腹地, 总面积2333 平方公里,总人口55.5 万人,是国家气象局认证的黄金农业种植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5 年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经过5 年的建设,示范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1 示范区建设现状

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 年来,示范区全面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10 万亩,90 万亩耕地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三品一标认证”总数86 个,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100.8 万亩,成功创建为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粮食累计产量324.4 万吨,牧业年度羊饲养量最高达到585 万只,累计羊肉产量35 万吨。

1.2 物质技术装备

5 年来,累计整合项目资金33 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整治117 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84.4 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5%。

1.3 产业结构

连续5 年发布《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分析报告》,积极引导农民合理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04.7 万亩,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演进为18.4∶29.3∶52.3。

1.4 经营方式

5 年来, 示范区累计完成土地流转65.7 万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03.7 万亩, 订单面积达124 万亩,累计发展农牧业产业化重点企业85 家, 注册各类合作社1078 家。

1.5 政策支持

连续5 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对规模化设施农业建设给予补贴,设施农业发展到5.1 万亩。 连续3 年出台了《新型经营主体奖补细则》, 每年安排500 万元用于奖补示范引领成效显著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6 农民收入

示范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310 元增加到20249 元。

2 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建设推进机构作用发挥不够

尽管示范区申报之时区政府成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但在后期创建过程中,没有建立起定期调度的长期协同发展工作机制,没有形成考核工作机制,作用发挥不够。

2.2 示范区主导产业精深加工不够

示范区的主导产业有肉羊、向日葵、小麦和玉米,但科技研发能力不足,研发基础有限,研发投入不够,在羊血、羊肠衣、羊骨,小麦特制粉、营养粉,向日葵果胶、玉米芯以及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没有形成更多成果转化,精深加工不够。

2.3 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不够

示范区在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宣传等方面推动力度不够,未能够推动更多的优质农畜产品纳入“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授权范围,也没有形成更具有优势的“三品一标”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品牌优势转化经济优势不足。

2.4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

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行不规范,组织化程度低,发展思路不清,与农户之间订单履约率不高,在资金入股、技术入股以及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资产、农机具、农业设施作价入股等利益联结模式上推行不够,尚未完全建立以保护农民权益为核心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新型经营实体盈余分配机制。

2.5 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不够

当地政府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应用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农户对新技术新模式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模式推广步伐较慢。

3 示范区建设对策

3.1 全面加强示范区建设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建设推进、督促考核作用,组织政策、法规、技术等领域的专家队伍,完善园区建设规划,制定出台土地、税收、产业等方面的奖励办法及绩效考核、项目管理制度,推动园区建设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迈进。

3.2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立足资源优势,围绕肉羊、小麦等产业短板,在精深加工上,进一步强化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招商引资工作,开展相应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行动,开发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3.3 积极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农业机械及其他生产资料等要素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宅基地、设施农业、林权抵押贷款等事项,让农民手中的各种“死资产”变成“活资本”[8],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金融支持,并从改革中获得更多收益。

3.4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行动

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院地”合作,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科技推广公共服务平台,成立设施农业、肉羊产业博士工作站和专家科技院,在良种繁育选育、动植物病害防治、羊副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核心技术与设施装备的联合攻关和研发,突破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推行科技人员入户机制,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推动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地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与技术指导,有效解决技术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9]。

3.5 打造一批现代化种养示范园区

与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合作,依托草原宏宝、富川、鲜农、浩彤等自治区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目标、新动能、新主体的“六新”示范引领中外合作科技园区,建立订单化种养殖体系,推行羊肉、设施果蔬价格指数保险[10],构建起“园区+基地+农户+保险+订单”的产业发展模式, 推动示范区现代农业走上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机械化作业、订单化组织、品牌化销售的产业化之路。

3.6 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品牌建设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高标准、高强度推进“天赋河套”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水平, 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农畜产品由 “产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将临河区打造成自治区重要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3.7 提升产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围绕现代肉羊产业,突出市场流通功能,构建高效、便捷、快速的农产品大流通体系,提高网上物流配送、交易信息交流、金融担保、仓单质押、电子结算等交易环节“一站式”服务效率,实现“肉羊买全国、产品卖全球”的流通新格局,打造现代智慧羊畜产品交易中心,建立全国肉羊巴彦淖尔价格指数。

3.8 加强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整合

按照“集中管理、分类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通过整合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把示范区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等相结合,将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示范区建设,形成“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协作机制,解决建设资金不足,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猜你喜欢
肉羊示范区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肉羊的饲养管理
肉羊育肥技术的要点
肉羊人工授精技术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