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丽,张向东
(1.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00;2.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是由链球菌属中的2 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猪链球菌不仅可导致猪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关节炎及心内膜炎,而且可以通过伤口、消化道等途径传染给人,使人发病,严重者可致其死亡。
病原为链球菌属成员,该属种类繁多,有20 个血清群。 菌体呈球形或卵圆形,常以不同长度的链状方式存在,链的长短与细菌种类和生长条件有关。 一般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有些菌株可形成荚膜,革兰氏阳性。
链球菌广泛分布于水、土壤、空气、尘埃及动物与人的肠道、粪便、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中,抵抗力不强,对干燥、 湿热环境敏感,60 ℃环境下30 min 即可杀死,日光直射2 h 死亡,煮沸可立即死亡。常用消毒剂如1%煤酚皂液、2%石炭酸、0.1%新洁尔灭等均可在3~5 min 内将其杀死[1]。
猪链球菌病病原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但不同血清群细菌侵袭的宿主谱有所差异。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各种创伤感染。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猪多在夏秋季节流行严重,一般为地方性流行。 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差,消毒不严格,气候骤变或过于拥挤等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生。
感染猪链球菌的病(死)猪是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主要源头。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感染猪链球菌主要因接触被猪链球菌感染的生猪、生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未加工的猪肉制品,或接触经皮肤破损的伤口或结膜。 不同性别、年龄和种族的人群对猪链球菌普遍易感。 有研究表明,在养猪场工作的工人,亚临床感染者和血清抗体阳性者达28%, 但这种抗体持续时间非常短暂,并对再次感染缺乏保护性。 所以,从事养猪业、屠宰业和相关的加工、运输和销售业的人群为高危险人群,凡从事该行业者,在生产过程中要提高防范意识,降低感染风险[2]。
1968.年,丹麦Perch 等人最早报道了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目前全球已有200 余例猪链球菌感染病例报告,主要分布在北欧和东南亚一些养殖和食用猪肉的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西班牙、日本、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江苏、四川省等地先后有过报道[3]。
猪感染猪链球菌病潜伏期一般为1~56 d, 慢性病例有时较长。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通常将该病分为以下4 种类型。
3.1.1 急性败血型。多见于成年猪,常呈暴发性。最急性者常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者体温高达41~43 ℃,全身症状明显,结膜潮红、流泪,流浆液性鼻液,不食,便秘,跛行和不能站立的猪只突然增多,呈现急性多发性关节炎症状。有些猪共济失调、磨牙、空嚼或嗜睡。当耳、颈、腹下、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斑后,常预后不良,多在1~3 d 死亡。
3.1.2 脑膜脑炎型。 该型多见于仔猪, 体温升高至40.5~42.5 ℃,精神沉郁,不食,便秘,很快出现特征性的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转圈、磨牙、空嚼、仰卧、四肢泳动,或后肢麻痹、爬地而行,最后昏迷而死。 病程短者几小时,长者1~5 d,病死率极高。个别病例可出现关节炎,头、颈、背部有皮下水肿。
3.1.3 关节炎型。一肢或多肢、一个或多个关节肿胀,疼痛,有跛行,严重者不能起立,病程2~3 周。
3.1.4 化脓性淋巴结炎型。 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咽部和颈部淋巴结肿胀,有热痛,破溃后流脓,皮肤坏死,并出现全身不适,病程3~5 周。
潜伏期数小时至7 d,一般为2~3 d。 潜伏期长短与感染病原体的毒力、数量以及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3.2.1 普通型。 起病较急,发热、畏寒、头痛、头晕、全身不适、乏力,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表现,无休克、昏迷表现。
3.2.2 休克型。 在全身感染基础上出现血压下降,成人收缩压低于 90 mmHg(1 mmHg=0.133 kPa),脉压小于20 mmHg,伴有下列两项或两项以上症状: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功能不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全身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或眼结膜充血;软组织坏死,筋膜炎,肌炎,坏疽等。
3.2.3 脑膜炎型。呈现发热、畏寒、全身不适、乏力、头痛、呕吐,重者出现昏迷。 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3.2.4 混合型。 兼有休克型和脑膜炎型表现。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验,主要为细菌学检查。
综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特别是发病前7 d 内有与病(死)猪等家畜直接接触史,具有急性全身感染中毒表现;实验室检查出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细菌培养阳性或特异性基因检测阳性,即可作出诊断。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场地卫生消毒,防止发生各种外伤,发生外伤时及时进行外科处理,新生动物断脐要用5%碘酊消毒,防止感染。 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制度,严格执行检疫隔离制度以及淘汰带菌母猪等措施。目前国内生产有猪和羊的链球菌弱毒活苗和灭活苗,可用菌苗进行免疫预防。
常用的治疗药物有青霉素类(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噻肟头孢呋辛等)、磺胺类(如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新诺明等)、酰胺醇类(如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林可胺类(如林可霉素)。急性败血型配合使用地塞米松、强心剂和中药清瘟败毒散可提高治愈率。必要时进行外科处理和对症治疗。
5.2.1 治疗。对因治疗:早期、足量使用有效的广谱抗菌药物是防止休克发生、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首选青霉素,也可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者,给予冰敷、酒精擦浴、降温毯等物理降温措施。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可以禁食,并静脉补液,保证水、电解质及能量供应。烦躁和局部疼痛患者,可给予镇静剂和镇痛剂。另外,危重病例还要注意配合使用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等以扩容、纠正酸中毒、强心、输氧、保护肾脏、消除脑水肿,进行急救。
5.2.2 防控。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预防控制应以疫情监测、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综合性防治措施为主。疫情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尤其在已经发生动物疫情和曾经发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的地区及周边地区, 要开展对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的监测。 接诊可疑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必须询问流行病史,如发现有病(死)猪接触史,应在积极治疗的同时,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管理传染源:应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对病(死)家畜进行消毒、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严禁屠宰、加工、贩卖病(死)家畜及其制品。 切断传播途径:第一,对直接接触(如宰杀、洗切加工、搬运等)感染的病(死)猪或猪肉制品的人员,开展为期1 周的医学观察,主要观察体温变化,一旦出现发热应立即就诊。第二,做好疫点的消毒处理。 对患者家庭及其畜圈、禽舍等区域和患者发病前接触的病(死)猪所在家庭及其畜圈、禽舍等疫点区域进行消毒处理。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应用消毒液消毒。第三,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必要时采取一定管制措施。保护易感人群:一是个人防护。动物疫情发生地的生猪屠宰、加工、销售等从业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特别是从事动物疫情处理的工作人员应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从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调查、采样、临床救治、实验室检测和消毒工作的医务卫生人员均应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严防发生感染。 二是药物预防。对直接接触感染的病(死)猪或猪肉制品的人员可用阿莫西林进行预防性服药,每次0.5 g,每天3次,连服3 d。三是健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向群众宣传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治知识,告知群众不要宰杀、加工、销售、食用病(死)家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