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番茄主要病害绿色防治技术

2021-04-04 20:22黄艳飞黄纯倩舒晓霞
现代农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青枯病灰霉病病菌

黄艳飞,万 群,黄纯倩,舒晓霞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又称西红柿、洋柿子,原产于南美洲,是茄科番茄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番茄现已成为世界性作物广泛分布于南纬45°~北纬60°,是世界上总产量最高的30种农作物之一。番茄在我国各地区均有栽培,种植面积广泛,目前已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蔬菜之一。近两年,中国生产的番茄酱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我国也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1]。国外日益增长的出口贸易量促使我国新疆等地大面积生产番茄,中粮等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的番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100万吨,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第一大番茄出口加工国[2]。

病害主要有病毒病、青枯病、早疫病、晚疫病、软腐病、黑斑病、脐腐病、日烧病等,针对上述病害,应选择不同的防治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番茄的产量与品质提供保障。在番茄病害防治上,防应重于治。可选择健康无病的种子培育壮苗,选择无菌无相关病害土壤种植,实行轮作,采用深沟高畦栽培,合理配施氮、磷、钾肥。采取上述农艺措施,往往可以控制90%的病害。笔者对以上4种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病条件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对其防控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4]。

1 番茄青枯病

番茄青枯病是番茄上常见的维管束系统性病害之一,造成植株青枯死亡,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1.1 番茄青枯病田间症状

青枯病是一种会导致全株萎蔫的细菌性病害,先是顶端叶片萎蔫下垂,后下部叶片凋萎,中部叶片凋萎,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发病初期,病株白天萎蔫,傍晚复原,病叶变浅。发病后,土壤干燥,气温偏高,2~3 d全株即凋萎。如气温较低,连阴雨或土壤含水量较高时,病株可持续1周后枯死,但叶片仍保持绿色或稍淡,故称青枯病。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或不定芽,湿度大时,病茎上可见初为水浸状后变褐色的1~2 cm斑块,病茎维管束变为褐色,横切病茎,用手挤压,切面上维管束溢出白色菌液,这是本病与枯萎病和黄萎病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1.2 发病原因

病原借雨水、灌溉水、害虫及农具传播,多从根部或茎基部皮孔和伤口侵入,条件适宜时,病原在维管束内迅速繁殖,沿导管向上扩展,堵塞导管,阻碍水分向上输送而萎蔫。该病在高温、高湿、偏酸性条件下易发病,中耕伤根、排水不良、种植畦过低均可加重病害发生。

1.3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或抗性砧木,种植嫁接苗;适量施用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采用高畦种植,种植不宜过深;小水勤灌,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及早中耕除草,避免损伤根系;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用石灰消毒;发病初期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灌根。

一旦发现青枯病,刚开始出现的时候,选择氢氧化铜、链霉素叶面喷雾同时配合中生菌素或者氯溴异氰尿酸去进行灌根一块去防治。或者青枯立克+大蒜油连续喷雾2遍,间隔1 d,灌根:小蘖碱+大蒜油+哈茨木霉菌灌根1~2次,间隔5~7 d。

2 番茄灰霉病

番茄灰霉病是番茄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尤其是春季温度忽高忽低,一旦遇到低温、高湿的条件,该病害很容易大发生。

2.1 田间症状

番茄灰霉病病原菌侵染番茄的花、茎、叶、果实。病原菌主要从残花处进行初侵染,随着病情加重,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可多次再侵染;茎部多发生在打岔的伤口处,严重的绕茎一周,病枝折断;叶片发病部位呈现灰褐色“V”字形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果实腐烂,密生灰色霉层。番茄花、果、叶、茎均可发病。

2.2 发病原因

扩增迅速灰霉病病菌的致病能力超强,一旦侵入进植物器官就会迅速表现症状,快速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因此,病害一旦发生就意味着菌原数量很容易爆发式扩增,稍有耽搁就会爆发流行。灰霉病病菌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很强,既可以从活体的植物组织中摄取营养,也可以在死亡的残体中生存,属于半活体营养型病菌。灰霉病病菌可以在土壤中、植株上、大棚的后墙上、立柱上、吊线上存活栖息,通过气流、雨水、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到植株上,一旦条件合适,就迅速萌发侵染。灰霉病病菌喜欢“甜嫩”,最喜欢侵染的部位是花、幼果和转色成熟期的果实。原因是花器上的一些分泌物会刺激病菌快速繁殖,幼嫩的表皮或成熟期的果实上一旦有伤口出现,病菌就会“循着”这些部位渗出的汁液乘虚而入。天气是影响灰霉病发生速率的重要原因。灰霉病病菌喜欢比较冷凉的温度(18~23℃)和很高的湿度(85%以上),以及光照不足的天气。所以,连续阴天降雪或降雨的天气,灰霉病很容易爆发。

2.3 防治措施

2.3.1 及时清除病残体。一是由于花瓣和柱头是番茄灰霉病病菌最初侵染的部位,因此,在番茄坐果后(谢花后7 d左右)应及时摘除残留的花瓣和柱头,可阻止病菌的初侵染。二是发病时,及时摘除病花、病果和病叶,放进塑料袋内,带出室外深埋或烧毁,不能随手扔在田间和棚外,减少传染源。另外,在阴雨天、傍晚和气温低于16℃时不宜整枝打老叶,否则不利于伤口愈合,病菌会趁机从伤口侵入。

2.3.2 生态防控,创造不利于病害的流行条件。一是降低室内湿度。早春将上午放风改为清晨短时间放湿气,清晨尽可能早的放掉棚室里的雾气,其方法是:尽可能大的拉开棚膜风口,人不要走开,待棚里雾气排清,尽快进行湿度置换,空气透明度提高后,迅速合上风口从而加快提温有利于番茄生长。二是合理浇水。采取膜下灌水,最好是膜下滴灌或暗灌。根据天气预报进行浇水,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发病初期适当控制浇水,掌握“三不浇三浇三控”技术:即阴天不浇,晴天浇;下午不浇,上午浇(以减少夜间结露);明水不浇,暗水浇;苗期控制浇水,连续阴天时控制浇水,低温时控制浇水。浇水后要适当加大放风量。有条件者,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浇水次数。三是提高室内温度。可通过上午控温、中午排湿、夜间保温的方式。即在晴天上午日出后,使棚室温度迅速上升到30~33℃,开始缓慢通风,控制棚室内温度不超过33℃,湿度降到75%以下。午后加大通风来降温排湿,使下午温度降至20~25℃,20℃以下时关闭风口,夜间温度控制在15~17℃,湿度降至70%~80%,减少结露。

2.3.3 及早用药进行控制。烟雾剂熏烟防治时可以选择3.3%噻菌灵烟剂,或10%腐霉利烟剂、15%多·霉威烟剂、45%百菌清烟剂、50%乙烯菌核利烟剂等密闭烟熏,每亩用药250~350 g,分放5~6处,傍晚暗火点燃,闭棚过夜,次日早晨通风,隔6~7 d熏1次,连熏2~3次。

灰霉病菌易从残花开始侵染,生产中可在蘸花或喷花药剂中加入预防灰霉病的药剂。对花器保护效果最好的药为0.1%~0.2%的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其次是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200倍液,以及0.1%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合理用药,注意轮换用药。可选择生物农药1000亿个/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60~80 g/亩喷雾防治、10亿孢子/g木霉菌25~50 g/亩喷雾使用;也可使用新型药剂43%氟菌·肟菌酯(露娜森)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防治、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000~4000倍液喷雾使用、25%啶菌噁唑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或使用精量电动弥粉机配合格瑞微粉2号药150 g/亩进行喷粉防治。田间施药时,注意不同作用类型的药剂轮换使用,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3 番茄叶霉病

番茄叶霉病俗称“黑毛病”,在我国大部分番茄种植区,均有发生。是保护地番茄生产上的重要叶部病害,该病主要侵害叶片。发病严重时,叶片变黄干枯,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其它生理功能,导致番茄大幅度减产。

3.1 发病症状

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可为害茎、花、果实。叶被害后,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斑点,叶背面病斑上长出灰白色霉层,后变为淡褐色或深褐色。发病严重时,可引起全株叶片卷曲,并呈黄褐色干枯。果实受害,常在蒂部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病斑,以后逐渐硬化、凹陷,失去食用价值。

3.2 发病原因

3.2.1 环境条件方面分析。引起番茄叶霉病的黄褐钉孢10~35℃都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此外相对湿度高于80%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病原菌以菌丝块在病残体和土壤表面,或以分生孢子潜伏在种子上越冬;如遇适温高湿条件,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完成初侵染,然后在病部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随气流快速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3.2.2 病原菌和寄主方面分析。番茄叶霉病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是目前蔬菜病害中病菌分化最明显的病害之一,迄今已知的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至少有13个。随着田间栽培品种的更替,一方面抗病品种的选择压力导致新小种的产生和劣势小种的优势化,另一方面新小种的出现和劣势小种优势化致使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导致病害流行。

3.3 绿色防治技术

3.3.1 加强栽培管理。初始菌源是番茄叶霉病发生的先决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叶霉病发生的决定因素。在生产中应注意不从病株上采种,并可采用温汤浸种(55℃,30 min)的方法减少种子带菌,保护地可采用福尔马林消毒或用硫磺粉密闭熏蒸以减少田间病菌数量。在管理上要控制浇水,加大行距,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湿度等措施控制病害流行。

3.3.2 药剂防治。易感病时期要注意勤观察,一旦田间出现病叶,及时用药防治。药剂方面可选择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8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10%氟硅唑水乳剂1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43%氟菌·肟菌酯(露娜森)悬浮剂3000倍液。在药剂防治时应注意药剂轮换使用,尤其是内吸性杀菌剂不能长期连续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4 番茄晚疫病

番茄晚疫病是番茄上重要病害之一,同时番茄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在番茄种植区域普遍发生。特别是在冬季设施栽培的番茄,因高湿低温易发病。该病一旦发生,传播迅速,一般减产50%左右,严重时毁种绝收。

4.1 田间症状

西红柿幼苗、叶片、茎和果实均可受害,以叶片和处于绿熟期的果实受害重。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果、花。叶片发病,大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叶片表面形成暗褐色水渍状病斑,并迅速扩展成褐色坏死大斑。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边缘出现稀疏的白色霉层,并使叶片迅速腐烂。病株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可引起全株叶片卷曲。果实染病,从蒂部向四周扩展,果面形成黑色或不规则形斑块,硬化凹陷。青果病斑呈油浸状,开始暗绿色病斑,后变为暗褐色至棕褐色,边缘明显呈云纹状,稍凹陷,病斑处较硬,果皮表面粗糙,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长出白霉,迅速腐烂,容易脱落。

4.2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此病由花黄枝孢菌属真菌侵染所致。一般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菌侵染和病害发生。高温高湿都有利于发病,但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病菌通过空气传播,从叶背的气孔侵入。

4.3 综合防治

生态防治:加强棚内温湿度管理,适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浇水后及时通风降湿,连阴雨天和发病后控制灌水。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杈,以利通风透光。实施配方施肥,避免氮肥过多,适当增加磷、钾肥。

药剂防治: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多抗霉素、氨基寡糖素、丁吡吗啉、氰霜唑、嘧菌酯、氟啶胺等,根据发生和防治情况,间隔7~10 d,可多次喷施防治。预防:小蘖碱按500倍液稀释喷雾。治疗:小蘖碱50 mL+大蒜油15~20 mL,对水15 kg进行喷雾,3~5 d喷1次,连喷2~3次;病情控制住后,转为预防。

猜你喜欢
青枯病灰霉病病菌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瓜类灰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简述果蔬灰霉病的防治
头状茎点霉病菌的新寄主高粱及病菌的检疫鉴定(内文第98~101页)图版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
病菌的克星
葡萄灰霉病的防治
浅谈茄子青枯病防治技术
三种堆肥对番茄生长及青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