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媾疫研究进展

2021-04-04 17:46刘艳成罗查干谢家鑫孙志鹏
现代农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马属抗原疫苗

刘艳成,罗查干,岳 帅,谢家鑫,孙志鹏

(兴安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

马媾疫(Dourine)是马媾疫锥虫(Trypanosoma equiperdum)寄生于马属动物的生殖道黏膜、水肿液中的一种原虫病。也是目前发现唯一不以无脊椎动物为媒介而直接通过交配传播的锥虫病。该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必须上报的疫病,也是我国进出境马属动物必检疫病之一。该病曾严重威胁到我国马属动物的健康,但随着抗锥虫药物的使用和防控措施的落实,得到了有效控制。近年来,随着现代马产业快速发展,马属动物数量增长迅速,牲畜无序流动频繁,该病又呈现复发的趋势。

1 病原

马媾疫锥虫,隶属于原生动物门、鞭毛体总纲、动体目、锥体科、锥虫属。马媾疫锥虫长18~34μm,宽2~2.5μm,呈卷曲的柳叶状,前端尖锐,后端稍钝,虫体中央有较为明显的椭圆形核,并有由后向前延伸的波动膜和鞭毛[1]。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为发病马、潜伏期感染马、隐性感染马和带虫马。

2.2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自然交配传播,多由公畜传染给母畜,也可由母畜传染给公畜。此外,人工授精时,器械被污染也可传播该病;患病母畜在分娩和哺乳时也可将病原传播给幼畜。极少情况下,蝇、虻等吸血昆虫也可传播该病。

2.3 易感动物

各类马属动物均易感,其中驴骡对该病耐受性较马强。实验室条件下犬、兔、大鼠、小鼠均可感染。

2.4 流行状况

马媾疫锥虫最早于1894年在阿尔及利亚被发现,随后该病陆续在世界多国出现。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种马发现该病,随后在我国东北、西北和中原地区的多个省市均有该病流行[2]。死亡率可达50%以上(特别是公马)。

3 临床症状

《陆生法典》将马媾疫的潜伏期定为6个月。病畜多经过水肿期、皮肤丘疹期和神经症状期等过程。病初病畜呈现间歇性发热,生殖器官出现尖性水肿,患畜频繁排尿,流出少量灰白色透明黏液。公马开始为阴茎鞘水肿,逐渐扩展至阴囊及腹下;母马阴户水肿,波及至乳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畜的颈部、胸部、腹部和臀部的皮肤出现5~15 cm环形扁平丘疹(称之为“银元疹”),疹块中央稍凹陷,周边隆起,常突然出现。病情严重的病例会出现局部肌肉神经麻痹的症状。颜面部神经麻痹时,可见唇鼻歪斜,眼睑、下唇和耳朵下垂;后肢与腰神经麻痹时,后躯无力,跛行,步态不稳;咽部神经麻痹时,病畜吞咽困难。随着病程的延长,病畜多贫血、瘦弱、继发感染而最终死亡。

4 诊断方法

4.1 血清学检测技术

马属动物感染马媾疫锥虫后,无论临床症状是否明显,其机体均会发生特异性反应,产生体液抗体。马媾疫锥虫与伊士锥虫、布氏锥虫等其他锥虫关系密切,不同种间具有相同的细胞骨架成分,能够诱导产生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诊断马媾疫所用的抗原或抗体(单抗或者多抗)均包含这些保守成分,导致血清学检测方法特异性不强,特别是存在伊士锥虫感染的地区,无法进行鉴别诊断。OIE《陆生动物诊断试验与疫苗手册》推荐的检测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CF)、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4.1.1 补体结合试验。作为国际贸易指定试验,被用于临床疑似病例的确诊和隐性感染的筛检。但驴、骡常出现非特异性反应,造成假阳性。尽管补体结合试验作为国际贸易指定试验,但因操作复杂、检测周期长等缺点,在基层临床筛检工作中应用并不广泛。

4.1.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作为OIE马媾疫锥虫诊断的替代试验,可用于定性试验,或用于补体结合试验中未定结果的进一步检验。该方法需采集锥虫数量处于增长期的动物血液,制备抹片后,进行荧光标记。

4.1.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作为OIE马媾疫锥虫诊断的替代试验,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敏感性高、实验设备要求简单、应用范围广泛等优势,目前间接ELISA方法和竞争ELISA方法均已被建立[3-4],并广泛用于大范围的血清筛查。

4.1.4 其他检测方法。J.M.Hagebock等[5]建立一种利用补体结合试验抗原、阳性血清和被检血清的琼脂凝胶扩散(AGID)试验,可用于验证阳性反应和检测抗补体血清。F.Claes等[6]构建了一种卡片凝集试验方法(CATT),试验效果与补体结合试验相当。J.B.Katz等[7]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马媾疫、马鼻疽和马巴贝斯虫的免疫印迹试验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检测效率。

4.2 病原学检测技术

4.2.1 显微镜涂片检查。马媾疫锥虫仅短暂存在于末梢血液中,且虫体数量较少,检出率较低。应重点采集丘疹、浮肿皮肤的抽出液,生殖器黏液及黏膜刮取物,将采集的病料滴加适量生理盐水,置于载玻片上,覆以盖玻片,制成压片标本;也可制成抹片,姬氏液染色后,镜检。镜下发现呈卷曲的柳叶状、中央有较为明显的椭圆形核的虫体,即可进行初步判定。但显微镜检查法很难从形态学和运动性与锥虫属的其他种进行区分,特别是存在伊士锥虫感染的地区,无法进行鉴别诊断。

4.2.2 分子生物学诊断。近年来,PCR检测方法以其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动物疫病的诊断。Moser等克服了核酸杂交敏感性较低的不足,率先建立了锥虫病PCR检测技术。王群、郑小龙等[8-9]利用锥虫基因组中的差异,相继建立了马媾疫锥虫PCR检测方法和马媾疫锥虫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在进出境动物检验检疫和临床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 防治措施

5.1预防措施

5.1.1 强化饲养管理。对未发生该病的场户,严把入场关,对新引进的种马,特别是国外进口马匹,严格执行隔离检疫措施,实验室检测结果和隔离期满后再混群饲养。

总之,黄庭坚词集的两个版本系统都可能存在某些缺陷,尤其是嘉靖本因收词数量较多而可能羼入部分伪作。另外,其他文献中也有一些署名黄庭坚的词作,或被作为存目附编于今人所纂黄氏词集中,或未见于任何版本的黄庭坚词集。为便于梳理,笔者将所见黄庭坚存疑互见词列为下表:

5.1.2 切断传播链条。借助早期诊断,筛查易感动物,发现染疫动物,除名贵品种考虑隔离、治疗外,其余患畜应立即淘汰,消灭传染源。在配种季节,防止任意交配,推行人工授精,对配种器械严格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对健康母畜和种公畜在配种前,使用三氮脒、萘磺苯酰脲等药物进行预防。

5.2 治疗药物

对养殖价值较高的患畜可使用抗锥虫药物进行治疗,但马属动物对抗锥虫药物比较敏感,应严格控制药物剂量,避免药物中毒。

5.2.1 萘磺苯酰脲(商品名:苏拉明、那加诺、拜耳205)为脲的复合衍生物,是传统使用毒性较小的抗锥虫药。该药物主用于马、骆驼、牛和犬的锥虫病治疗,但也有人证明对马媾疫锥虫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时,可配伍氯化钙等兴奋网状内皮系统药物,疗效更佳。本品对马属动物的毒性反应比较敏感,偶见发热,水肿,跛行,步行困难甚至倒地不起。为防止毒性反应,可将一次治疗量分2次注射,中间间隔24 h。

5.2.2 三氮脒(商品名:血虫净、贝尼尔)属于芳香双脒类,为传统广谱抗锥虫药,对家畜锥虫病具有治疗作用。戴晓俐等[10]对比了氯喹、甲硝唑、Mel Cy和三氮脒四种抗原虫药物对马媾疫锥虫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贝尼尔(7 mg/kg)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三氮脒毒性较大,安全范围较窄,治疗量有时也会出现不良反应,通常能自行耐过,但其价格便宜,临床使用较为普遍。

5.2.3 喹嘧胺(商品名:安锥赛、喹匹拉明)为传统的抗锥虫药,其毒性略强于萘磺苯酰脲。主要有喹嘧氯胺和甲硫喹嘧胺两种。喹嘧氯胺难溶于水,注射后吸收缓慢,药物吸收后主要分布在肝脏、肾脏等组织,常用于马媾疫锥虫的预防。甲硫喹嘧胺易溶于水,注射后吸收迅速,主要用于马媾疫锥虫的治疗。马属动物应用该药品时,常出现呼吸急促、肌肉震颤、抖动、频排粪尿、全身出汗、腹痛打滚等,但多自行耐过,严重者可致死。因此,用药后必须注意观察,严格控制剂量或分点注射。

5.2.4 Mel Cy(中文名:三氧化二砷半胱胺、盐酸美拉索明、美拉索明二盐酸盐)为抗锥虫新药,该药含有毒成份砷,较低剂量时能够杀灭锥虫。戴晓俐等[10]研究了Mel Cy对伊氏锥虫、马媾疫锥虫和布氏锥虫感染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1.6 mg/kg的Mel Cy对3种锥虫都有完全的治愈作用。Z.R.Lun等[11]使用0.5 mg/kg的Mel Cy能够完全治愈自然感染伊氏锥虫的水牛。P.Tager-Kagan等[12]发现使用0.625~1.25 mg/kg的Mel Cy能有效治愈骆驼伊氏锥虫病。Mel Cy对宿主毒性较大,剂量较大时会引起注射部位坏疽。

5.2.5 其他抗锥虫药物:新胂凡纳明(商品名:九一四)对伊氏锥虫和马媾疫锥虫有效,常与萘磺苯酰脲交替使用。氯化氮胺菲啶盐酸盐(商品名:沙漠林、锥灭定)对锥虫、梨形虫和边虫均有作用,主要用于锥虫病的治疗。二氟甲基鸟氨酸(别名:依氟鸟氨酸)能够杀死锥虫,常被用于由布氏冈比亚锥虫引起的非洲昏睡病的治疗。硝呋莫司、苄硝唑等抗锥新药,目前多用于人感染锥虫病的治疗。

5.3 疫苗研制

由于锥虫具有抗原变异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特性,至今尚未见有用于临床使用的疫苗。尽管如此,研发安全、高效的疫苗仍是控制锥虫病最有效地方法,研究人员对锥虫疫苗的研究从未中断。

5.3.1 弱毒疫苗。研究人员利用锥虫病免疫机理,通过辐射、药物、传代等方式致弱锥虫,制备成各种锥虫疫苗。J.F.Fermandes等[13]用放线菌素致弱马媾疫锥虫也产生良好保护力。但因锥虫抗原具有易变性,疫苗所用虫株很难与自然感染虫株保持一致,因此各种减毒疫苗临床使用效果不佳。

5.3.2 亚细胞疫苗。研究人员利用寄生于宿主血液型锥虫的变异表面糖蛋白(VSG),用来制成预防锥虫病的疫苗。T.Baltz等[14]对小鼠免疫马媾疫锥虫的VSG,可使小鼠获得特异性保护。王云飞等[15]采用冻融法将纯净锥虫与阿氏液混合获得可溶性抗原,制成单一或混合抗原。单一抗原免疫鼠对同株克隆攻虫保护率达80%,异株克隆攻虫保护率低于17%,混合抗原免疫鼠对各株锥虫攻击保护率亦在80%以上。但锥虫VSG诱导产生的抗体对特定的锥虫虫株可以产生有效的保护性,对异源锥虫不能产生有效保护。

5.3.3 其他类型的疫苗。针对锥虫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和基因工程类疫苗尚处于研究阶段。以免疫网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的问世,让研究人员看到了锥虫病疫苗的希望。杨汉春等[16]成功制备出兔抗独特型血清和大白鼠抗独特型血清(Ab2),攻击感染具有明显保护效应。李三强等[17]利用重组的伊氏锥虫beta-微管蛋白免疫小鼠,使小鼠短期内获得了对马媾疫锥虫、布氏锥虫和伊氏锥虫较好的保护效果。

6 展望

当前,国内主要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进行马媾疫锥虫病的诊断和检疫。病原学诊断虽然可以确诊,但费时费力,而且检出率低。血清学诊断中补体结合试验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操作复杂,专业化要求较高;ELISA试验虽然可进行大范围筛检,但所用的抗原或抗体特异性不强,无法与其他锥虫进行鉴别。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可通过基因芯片、高通量测序、基因工程等技术,制备马媾疫锥虫特异性抗原和抗体,提高血清学检测的特异性。充分利用PCR技术灵敏、快速、特异的优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适合动物疫病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检疫的快速诊断方法。

与大部分寄生虫不同,锥虫对药物的抵抗力很强。由于少数几种抗锥虫药物的长期使用,导致具有抗药性的虫株不断出现,锥虫病的防治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技术难题。特别是锥虫感染晚期,虫体进入到宿主中枢神经系统(CNS),而现有的抗锥虫药物多不能穿越血脑屏障,虽然个别抗锥虫药可穿过血脑屏障,但也因价格昂贵、毒性大、操作不便等原因无法用于动物锥虫病的治疗。因此,研发更为安全的新药,以及现有药物的配伍研究,将是研究人员关注的方向。

由于锥虫抗原变异程度较其他寄生虫更为频繁,疫苗研制的难度也更大。目前研究人员仅探究到锥虫抗原变异的部分机制,但对锥虫免疫应答和宿主诱导保护机制研究进展还不大。因此,掌握诱导机体保护性免疫的机制和特征,寻找更多有效的保护性抗原是锥虫疫苗研制成功关键。近年来,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寻找具有免疫原性的非变异抗原、功能酶以及起框架作用的蛋白质,拓宽疫苗研究渠道。

猜你喜欢
马属抗原疫苗
马属动物新生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马属动物破伤风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马属动物痉挛疝的病因分析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Lppx和MT0322人T细胞抗原表位的多态性研究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