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线下示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1-04-04 17:46敏,王
现代农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鱼类水产教材

宋 敏,王 俊

(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创建于1993年,于2001年设立本科专业。专业定位为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农村产业创新、生态渔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以国家、省部级平台为依托,培养基础扎实、掌握水产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鱼类学》课程是一门属于基础性的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主要目的是用于讲授海、淡水鱼类的形态学、分类学以及生物学理论基础等。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鱼类形态、分类和生物学基本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从而达到认识鱼、了解鱼、区分鱼、利用鱼的目的,为其他后续课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水产动物病害学》《鱼类增养殖学》的学习和从事渔业生产和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大规模的开放网络化在线课程(MOOC)及学生普遍被智能手机所吸引的新教学环境下,为了提高水产学科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本校水产学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内蒙古农业大学《鱼类学》线下示范课程的教研队伍从各种方面针对鱼类学专业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以期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教学效果,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1 鱼类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权威性全国统编教材

目前我校《鱼类学》课程使用的主要参考教材为谢重新主编《鱼类学》(2010年6月出版)和苏锦祥主编《鱼类学与海水鱼类养殖》(1993年10月出版),这两本《鱼类学》教材虽然是水产养殖专业教材中的精品,在过去的鱼类学课程教学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毕竟出版年代已久,是当时在我国水产科技与生产相对落后的条件下编写的,教材的内容老化,已不能反映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例如:传统的鱼类形态分类、物种鉴定主要是依赖于识别者的个体能力和经验,分类单元的表型可塑性也有助于加大对错误识别的概率;而DNA条形码的识别方法已经被证明可以是1种有效的对物种标本进行识别的工具,尤其对于一些损坏、不完整或由几个形态学上不同的阶段所组成的物种标本,可以促使物种鉴定的过程真正实现了信息化和标准化[1]。因此,水产养殖专业急需结合学科前沿、生物学新技术和现代渔业生产编写一本新版《鱼类学》全国统编教材。

1.2 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

鱼类品种众多,形态差异复杂,理论课程讲解如不与实际鱼类联系起来,学生很难消化;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我校的鱼类学课程教学中把鱼类学仅仅当成是一门课程来学习,“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学习内容仅仅为课本上的形态与分类学知识,却没有把行业中前沿的概念和新的生产工艺融合进来,导致学生在后期的专业课学习和考研中出现学习能力不足。本校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因缺乏获得学科前沿知识的基本途径,导致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前沿科学和渔业现代化的需要,也不能适应考研的需要[2]。

1.3 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有力的支撑课程目标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鱼类学教学共计56学时,开设有16学时的专业实验课和40学时的专业理论课;课时的大幅减少和教材的内容之多有了尖锐的矛盾。因此,必须要结合本专业的学科和渔业生产的现状对课程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点和学习内容进行删减和再编排,敢于取舍,重新编制鱼类学教学大纲。

1.4 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缺乏互动

虽然鱼类学教学课件齐全,全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因多媒体教学信息量过大,学生听课后并不能留下太深的印象,因为只是集中精力听课和看课件,没有时间思考。由于课堂上教师只负责讲课学生只负责听课,缺乏课堂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调动;同时,学生学习资料仅限于课本与老师的PPT,无法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因此,课堂学习效果差,学生无法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任务;若学生课堂没有跟紧教师授课节奏,就无法进行重复学习[2]。

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了有的学生上课睡觉,有的学生相互交流和讲话,有的学生玩手机,有的学生同时在看别的书;还有部分学生虽然他们都是在自己的教室上课,但他们的精力并没有放置到课堂上,注意力也没有充分集中;所以我们选择了互动式的教学手段,有助于缓解这种现象。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会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来,从而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学习鲤科鱼类的分类时,可以通过提问等多种方式来考问大学生,要求学生回答占我国淡水鱼总产量50%左右的大宗鱼类包括哪七个品种,如何鉴别?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鲂生物学特性是什么?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了解我国水产养殖的主体鱼类,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1.5 实践教学效能较低

鱼类学课程开设16学时的实验课,共做8次鱼类学实验;就16学时的实验课来说,主要还是采用了一些验证式的实验方法作为教学方式,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是指导老师讲解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材料和工具,解剖方法与观察内容;学生动手实验,老师一旁指导,主要是对结果的指导,由于时间和人数限制通常缺乏实验过程的演示,导致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另外,实验一般都分组进行,因为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的缺乏等诸多问题,小组的人数往往以4名学生一组为主,导致许多学生“浑水摸鱼”,实验不动手,抄写实验报告,小组其他成员甚至寻找同学为自己代写实验报告。

1.6 成绩考核方面

在线上课程运行之前,鱼类学与鱼类学实验是作为一门课程来上的;其总评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成绩构成,成绩模块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也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甚至忽视过程”的情况。比如,平时成绩中,学生若是出了勤、不迟到、不早退就不会被扣分;但是学生坐在教室是在听课还是在玩手机。这个任课教师通常是没做区分的,不会因为学生玩手机没听课而计缺勤的情况。所以会出现某个班级出勤率很高,但真正听课的人很少的情况。由于考核方法偏重于期末考试笔试成绩,导致学生为考而学,普遍存在平时不认真、考试前突击记忆的现象[3]。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结合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内蒙古农业大学《鱼类学》课程使用的教材为谢重新主编《鱼类学》(2010年6月出版)和苏锦祥主编《鱼类学与海水鱼类养殖》(1993年10月出版);主要以理论教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因部分内容、数据与现实脱轨,前沿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吸纳进来,也没有加入思政内容;所以要对当前的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筛选出符合当下、本地区水产养殖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编制新的教学大纲,制作新的教学PPT。

本校水产养殖专业师生希望国家统编教材有关部门尽快组织业内专家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专业特色、地区特征、编撰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教材。

2.2 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授课方式

《鱼类学》主要是讲授关于鱼类形态学、分类学以及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其中的理论性较强的鱼类形态学知识内容,采取了多媒体与板书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讲授。对于分类学的部分因涉及很多关于鱼类的图片,教材上的所有图片都完全是黑白的,标本室内的各种鱼类标本因福尔马林的浸泡,也完全丧失了现代鱼类原来的身份与体色。在此条件下,如果课堂中没有生动鲜艳的各种鱼类原色图片,仅仅简单地依靠板书就会特别枯燥,上课时效果差;如果使用多媒体进行讲授,则可以极大的激发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更加便于我们理解不同的鱼类之间的区别;因此鱼类分类学内容多采用多媒体(CAI、PPT)的方式讲授。对于鱼类生物学的内容则采取板书结合多媒体的方式讲授(以板书为主的方式)。

2.3 激发专业兴趣,增强专业认同感

对于北方学生尤其是内蒙古以畜牧业见长的学生以及家长来说,水产养殖专业是一门完全陌生的冷门专业,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未来就业方向、工作方式等一无所知。而且很多学生都是调剂生,在开学之初,会有转专业想法。因此,建立专业认同感、留住学生十分重要。

《鱼类学》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上课,是学生认识水产养殖、了解水产养殖的入门课程。对于新专业的学习,学生往往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理,但随着教学形式的单一性以及内容过于繁杂而失去兴趣。在鱼类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需要不断使得听课学生能够时刻始终保持一种强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结合其他多种形式的教学技术手段来不断提高课堂的综合教学效果。

2.3.1 比较教学法在鱼类学教学中的运用。不同种鱼类形态特征不同,准确的识别鱼类特征决定了鱼类分类鉴定的正确与否。学生在鱼类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教材给出的形态特征往往是选择显而易见、易于区别的一些特征作为教学例子;而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遇到的鱼类实物标本具有特征重叠现象,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比较困惑,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针对类似的问题内蒙古农业大学鱼类学课程组在本科生的教学课堂中采用比较教学法,将不同品种的鱼类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生既可以辨清物种间的形态差异程度,又可准确掌握鱼类分类的形态特征度量值。例如,讲授鱼类体型时,可调整前后不同章节的几种鱼放在一块讲授。再者,可以先将不同的性状归类然后进行比较,众多的分类性状特征大致可以归为可数性状、可比性状和可量性状。采用比较教学法,把鱼类分类知识从繁化简,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掌握领会了知识要点,为深化学习鱼类分类的重点和难点奠定了知识基础。

2.3.2 影像资料和网络教学的运用。鱼类学的教学音频、视频、图片资料也比较丰富,在进行鱼类学教学和讲授时候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这些相关的资料,利用各种多媒体,生动活泼地重新再现了鱼类科学家分类的历史,以及各个鱼类科学家的各种情感和故事,激发了学生对于鱼类科学的热爱和创造性。鱼类分类学中有许多鱼的名字都是来自于一段历史或者是神话故事,它们就能够被当作很好的课堂教学材料而使得学生们从中获益。不仅通过横向拓宽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宽度,而且可以通过纵向拓宽学生对知识点的厚积。其次也是可以通过利用图片、录像等方式,制作各种鱼类归纳和分类的教学视频,让大多数同学在自主参与欣赏的过程中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2.3.3 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增加课堂互动次数。鱼类学包括鱼类的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结构、系统分类和生物学基础3个部分,其中鱼类的形态结构和系统分类内容比较直观,实验性也比较强,而鱼类的生物学基础则主要讲授鱼类生物学特性,在课程教学当中把生物学基础内容,例如鱼类的摄食、繁殖、鱼类与生物环境等转移到实习基地进行,采用边讲边实践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兴趣,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4]。

同时,传统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授,学生学习,缺乏有效、积极的互动,使课堂变得沉闷,大大影响老师讲课兴致,也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模式上,采用积分制模式,区分主动回答问题、被动回答问题分值,利用平时提问环节(每一小节课提问2名学生,记录分数)来刺激学生积极主动的与老师互动,形成轻松、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2.3.4 充实教学课件,避免成为教材“复印件”。鱼类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已经历过很多次修改,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都是教师从农广天地、科技苑等水产相关网站下载的,也有与其他院校教师、社会相关专业人才之间交流而得来的资料。另外,可将生产实习中的照片、视频等与这些柔和在一起,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在课程幻灯片中多增加一些有趣的、与生产息息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改变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5]。

2.3.5 完善学生考核方式。最重要的改革是将鱼类学拆分为鱼类学理论课程和鱼类学实验课程两门课程来教学,其中鱼类学理论课程40学时2.5学分,考核满分为100分;鱼类学实验课程16学时1学分;考核满分为100分。这样从制度上解决了鱼类学课程考核问题,迫使学生从根本上重视鱼类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

传统的考核方式将鱼类学期末考试成绩占到总成绩的70%以上,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认真,仅在期末考核前对教材和笔记进行突击复习,就能在期末考核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但依然不能实现鱼类学的课程目标,使学生成为考试型人才,而不是复合型、创新性、应用型的人才。因此,提出新的考核方式,其中理论课考核: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成绩占35%,课堂回答问题成绩35%,作业完成情况30%。实验课成绩考核: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成绩占30%,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占20%、实验报告成绩50%。

3 结语

通过进一步改革,根据学校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完善了课程考核方式,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互动次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课效率。使所培养学生在“应用”二字上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猜你喜欢
鱼类水产教材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加油!水产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鱼类运动会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