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君,张 岚
(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09)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可视化信息。例如:教科书示意图,产品说明书,景点导览图,科普宣传画册,营销海报等。它们利用视觉化的方式传达信息,把专业性强、内容复杂且难以表述清晰的数据和信息,通过图形配合文字等要素进行整合梳理简化,再向用户呈现出来。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迭代,网络线上的信息可视化的产品也越来越受到欢迎,见诸于各类平台,例如:人民网的政策解读,新华网的新闻图解,财经账号的数据剖析等。与传统的文字信息相比,“图解”用视觉化的方式代替了以文字为主的阅读方式,使得重要信息被强化突出,阅读感受变得轻松直观,受众也更乐于接受。
气象信息无处不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会对公众生活出行产生实际影响,但公众对于气象信息的理解多集中在“气温”或者“阴晴雨雪”,印象刻板且单一。而气象信息的可视化可以使单调复杂并过于专业的气象描述简洁化、立体化、直观化。
文字对于信息描述较为抽象,尤其是对于数据类信息的描述,往往需要受众在接收了文字信息之后,再通过大脑分析,将抽象信息具象化后,形成基本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在文字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很容易由于读者理解偏误或者断章取义而造成信息误导。但是,信息的图形化展现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这些偏差,超越文字描述的限制。
恰当的符号符合普通人的社会认知和理解,多变的图形能够带给受众生动的视觉体验和美感的享受,丰富的色彩可以给人以直接或间接的心理联想[1]。比如,红色让人感到热烈,蓝色让人感到清凉,绿色让人感到生机,黑色使人感到庄重。
气象是一门以数据为依托的学科,公众日常所接触到的气象信息也多以数据的形式呈现,例如气温、湿度、风力、降水指数等。如果将此类数据以折线图、柱状图、点状图等合适的图表形式展现,则能体现较高的概括性和总结性特征。再将抽象内容以视觉呈现的形式进行传播与科普,这种相似性首先体现在类象符号在视觉感知上与对象相似,相比单纯的数据,给受众形成一种直视感[2]。
比如,江苏气象制作的江苏气温跳水大赛图,将降温幅度形象比喻为跳板高度,让读者快速了解各地降温情况,起到信息传达的效果。南京初雪签到时间图以条形图为主,叠加雪花元素,精准展现每年初雪发生时间,并标注了常年平均初雪时间,便于读者对比,呈现效果形象非常好,可读性很强。
气象信息的信息量较大,密度较高,且各类数据间往往含有内在的因果关联性,对于普通公众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此时,通过图形展现的方式可以令分散的信息变得集中,并将其中难以察觉的深层内容以及可能隐含的相互关联进行梳理整合,便于公众理解[3]。
3.1.1 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可靠
可视化展现的形式很重要,但作为信息支撑的数据更加重要。专业的气象数据信息一般来源于气象部门,其数据权威性能够保证。但气象信息可视化的内容不仅限于气象数据,往往还包含生活、交通、旅游、农业等与气象密切相关的各类数据,以扩充信息图的丰富性和实用性,此时就需要从外部门或网络渠道获取。数据搜集时,一定要确保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尽量选择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或者是带有水印方便溯源的信息,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也要注意辨析核验,剔除异常信息或不实内容。
3.1.2 选取公众需要的信息
图形可视化内容的选取要符合公众需求,这样的信息才有传播价值。气象从业人员对专业气象信息的理解与普通公众存在差异。所以,设计者需要转换视角,站在普通公众的角度,选材紧扣大众兴趣点与需求点的信息。
3.2.1 注重标题文字信息的选取与组织
虽然本文着重强调信息的图形化呈现,但也不能忽视文字的重要作用。图与文字并不对立,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优秀的标题或者一段恰当的文字标注有助于图形化信息的解读。例如,在2019年初的江苏暴雪过程中,江苏气象将降雪量预报、气温预报以及道路结冰预报,巧妙化为“江苏堆雪人预报地图”“江苏哆嗦预警地图”“江苏摔跤预警地图”,题目非常吸引眼球,并配合上趣味十足的打油诗,受到广大公众的喜爱,被各类媒体转载,传播效果显著,成功“出圈”。
3.2.2 注重表现形式的合理性
在信息可视化设计流程中,设计者需要对设计主题、传播需求、目标受众、传播平台等各类因素进行充分研究分析,并将其转换为设计思维,注重表现形式的合理性,体现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比如,色彩有明显的影响情绪的作用,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在设计中需要使用切合主题,符合受众心理需求的色彩,添加易于理解的符号和图案,帮助信息的表达和传递。
例如,较为轻松的内容可以使用活泼鲜明的色彩,配合卡通图案,提升其生动性和趣味性,满足受众的视觉愉悦性,进而增强产品的表达效果。
制作灾害类图形产品时,应确定庄重严肃的基调,颜色以深色为主,不使用活泼的图形或字体,用词要客观准确,正确把握导向,不过度渲染,不刻意炒作。
3.2.3 注重数据信息的多维度关联性呈现
气象信息可视化是为了将信息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受众,但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浅层的内容,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关系,并将其表现传递出来。例如,江苏气象在利用信息图引导公众关注连阴雨天气时,选择以折线图的方式展现1961-2019年连阴雨天数的数据,在突出极值的同时,又呈现了数据趋势,标注了常年同期值作为参考。虽然图中的信息密度较高,但经过梳理后,图形重点突出,关键信息一目了然。
3.2.4 关注平台特点,对图形进行差异化设计
为了提高信息传播面,面向公众的气象服务产品会在多个平台投放,进行多渠道分发。因此,需要对平台特点和用户行为特征进行研究,针对不同平台的产品表现形式和投放策略需要有所差异,做到精准投放,实现信息可视化的最佳传播效益。比如:同一个图形产品,在PC端和移动端的分辨率上存在区别,所以,图片的分辨率以及尺寸要分别设置,以确保达到最佳浏览效果。微博用户和抖音用户的活跃时间段存在区别,所以,信息推送时间点上要加以区分。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版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那么,作为气象新媒体从业者也要注重版权意识的培养。
3.3.1 小心侵权“陷阱”
信息可视化设计需要使用各种图形和字体,而“图形”与“字体”往往又是侵权行为发生的重灾区。气象从业者由于自身行业的局限性,对设计领域版权意识较为薄弱,需要提高版权的法律敏感性。设计人员在制作过程中,图形尽量独立制作或者从正规素材网站上有偿获取,字体尽量选用免费字体,或者购买有版权的字体,并且要关注字体的授权状态。
3.3.2 注意保护我方版权
气象部门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部门,面向公众的服务产品大多是非盈利性质,但不能避免有极少数不法分子利用此类信息进行恶意改动或解读,从中不法获利,甚至对公众进行误导。如果此时我方的权利不能得到有力保护,就会陷入被动。因此,可视化产品设计时也要注意保护我方版权,注重版权标识,一方面,方便信息的溯源,减少在传播过程中因为反复转载而造成的源丢失并能迅速对受众态度做出相应反馈。另一方面,也防止别人盗用自己的作品甚至是抢先进行著作权登记注册。
所有的信息可视化设计都是为更好地呈现内容服务的,在内容为王的前提下,选择更具吸引力的表达方式无异于锦上添花,使信息传播在新媒体平台上形成更深远的影响。目前,气象信息可视化为气象信息的传播带来了突破,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也为气象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还将进行更多的尝试,以满足广大公众的需求,使专业气象信息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