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强
东莞市人民医院办公室,广东东莞 523000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加强医院内控体系建设,推进医院三公经费规范使用,成为了医院管理者重视的新课题。 公立医院是具有行业特色的事业单位,2014年,财政部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明确要求事业单位提高内控管控水平。 与此同时,深化医改的形势下,对卫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与完善要求也日趋严格。
所以,需要对医院当期收支预算、各个执行项目进行监管,对预算结果进行分析,披露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如此一来,才能在提高预算执行有效性的同时,有效地监控医院预算执行情况。
作为一名地级市三甲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从几个角度分析医院三公经费内控管理对策,以积极的做法来防范财务风险。
“三公经费”包括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用与公务车管理费用。“三公经费”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建立起全流程可追溯的监督机制,导致经常到了事后监督之时,才发现预算超支的问题。
因公出国(境)的常见问题是,行程如何严格控制在“工作范围”,以及“工作范围”如何界定。
目前,因公出国(境)的管理条例中,没有明确相关人员的考察和调研活动与工作内容直接相关的规定,这导致在出境后,出现了许多与工作毫无相关的娱乐与旅游活动。在一些单位,“因公出国(境)”甚至变相成为了一种单位给员工的福利。
另外,用餐和住宿没有严格按照接待的定点和统一标准执行,因此存在因公出国(境)消费烟酒和高档菜肴的问题,以及没有按照差旅费管理条例而擅自进行高消费住宿的问题。
因此,全流程可追溯监管机制在因公出国(境)中是缺失最为明显的环节。
近年来,各地公务接待支出呈下降趋势。例如,2020年山东省级“三公”经费预算再降10%,实现了七连降,预算总额为2.69 亿元,其中公务接待费0.32 亿元。
公务接待在近年来得到了更好的规范。 但是,依然存在全流程监管不足的问题。
例如,不少单位在进行考察、学习、交流等接待中,不是严格按照食堂工作餐标准进行接待,导致饭堂财务提供的对账清单对不上报餐数量。这种现象还容易滋生以举办会议的名义转移、隐匿接待费的违规现象。如:在一些院外单位来访或受邀来往的公务接待中,没有邀请函或者来访函件,容易造成相关流程的缺失;一些报账周期长,难以核对明细等问题。
为了应对全流程可追溯管理,公务接待还衍生出一种现象:先消费后补票,没有严格按照先审批、后接待的程序来执行,未做相关资料报备,这种缺失大幅增加了接待开支的随意性,也增加了追溯的难度。
公车支出在三公经费的占比最大,在一份对华东地区四省一市近5年来的“三公”经费支出调查中显示,2014—2018年,公车支出平均占比五成以上。
公车支出同样存在着多个需要完善的环节,具体如下。
①维修管理存在漏洞。 医院车辆维修未经过招投标,存在纪律风险;车辆维修随意性大,个别车辆存在缺少相关审批程序就维修的情况; 维修未有固定人员负责,导致维修过程缺乏监管,容易造成以次充好等问题。
②派车、出车、加油、保险缺少相应的监管机制。 未经申请的临时用车情况时有发生;虽有公车使用管理实施办法,但实际过程中申请科室负责人没有严格执行规定,审批不严格,偶有超出用车权限及范围的现象;派车、出车、加油的记录缺乏规范;加油卡、保险没有经过招投标,甚至有加油卡空挂问题。
③车辆闲置问题。 车辆常年极少使用,又未达到报废年限,造成国有资产闲置。
从制度层面上看,三公经费的持续改善有赖于信息公开透明,目前主要依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
相当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进行相应的配套立法,已经制定配套立法的,进行细化的极少,还停留在照抄行政法规的比较原则、抽象的规定上。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信息公开的范围、标准、方式等,都规定得不够明确,可操作性不够强,也就造成各地在三公信息公开操作上缺乏统一性且不够细致。
“三公经费”失控的直接原因是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许多单位的车辆管理、公务接待至今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规定,造成随意买单与超标消费情况。
制度不健全也导致公务用车规格在出台了购置品牌、价格和排量等相关规定后,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操作空间。
“三公经费”属于政府财政支出中的社会消费性支出,本质属于一种公共资源。 相比其他国家,我国”三公经费”支出数额巨大且在财政支出中占据较大比重。
近年来,公民社会逐渐成熟,国家对建设节约型、高效能政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相关人员在使用“三公经费”时,公共资源的意识依然亟待提高。
监督不到位问题是三公经费超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细化各项机制和程序,使每一步政策和监督都能落实到位,并以此为基础,高效地对公众公开信息。
缺乏对“三公经费”支出公开、透明的监督,就不能真正做到合理、有效、规范地使用“三公经费”。
在医院管理层面,要充分认识到内控管理制度对于医院高效低耗运作的重要意义,自上而下营造和引导内控制度的建设氛围。
落实到财务制度方面,应该与时俱进,建构一整套的内控体系,如控制资产分配、医疗物资采购等,在优化医院的收支率、负债率等系列指标中,提高效能并防范风险。
以往医院的管理机制并不完善从而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按照既定的方向运行,其中财务部门以及管理部门在此过程中的问题最为严重,因此医院应该在内部管理阶段掌握组织管理存在的弊端,需要在三公经费监督、管理环节中,建立监理联动式管控模式,从而可以按照三公经费管控要求进行科学的监管作业,还可以规避以往部门不按照内控要求执行作业的弊病。
监理联动式管控机制是医院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后,保障各项工作可以按照规定计划进行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医院管理层还需要加强管控力度,三公经费管理需要医院内部财务部门、计划部门、管理等部门通力合作,提升三公经费管理水平,向外界公开医院财务管理信息,通过财务信息披露从而让医院三公经费管理可以在公众监督下按照管理要求推进。
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精细化落实到位,能够促进医院各部门人员与工作的规范化,从而实现最大化的效益目标。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充分引入信息化管理工具,有助于实现三公经费的精细化管理。 包括构建财务预警系统, 实行预算支出的信息化动态管理预警;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即时处罚制度,如一车一档案制度或维修招标,一旦追溯到流程违规,马上有惩罚机制进行纠正。
通过对相关财务指标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预警,可以第一时间追溯和鉴别到风险的类型与级别, 防微杜渐,把“超标”的随意性第一时间关进笼子。
开展精细化管理还需要掌握医院管理工作执行情况,提升医院财务信息计算精度,掌握信息收集状态,医院需要在当下建立现代专业化管理人才团队,精细化管理工作执行情况不仅依靠制度内容,与执行人的专业能力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当下需要掌握保障内控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同时符合医院自身财务情况,与此同时医院还需要根据收集的管理信息结合医院工作需要,不断优化财务指标,并依靠动态信息化管理完成内部管理工作。
“三公经费”的合理目标是“高效”与“低耗”的平衡,在确保单位良性运作的基础上,通过持续优化措施,让控费节能成为常态。
以本单位的经验为例,在保证良性运转的前提下,2019年医院的“三公经费”支出为157 万元,整体支出较去年同期的208 万元减少了24%。 这一目标的实现,得益于医院连续出台《东莞市人民医院财务报销审批管理规定(试行)》《东莞市人民医院因公出差、外出会议、继续教育及进修报销规定》等系列内控制度,以及对占比较大的公车支出进行的系列改革。
在三公经费管理的优化中,要避免出现“木桶原理”与短板效应。 要对整体流程进行重塑,避免某个或者多个环节存在漏洞,避免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让管理效果功亏一篑。
其中,严格申报审批是形成闭环的关键措施,对于医院财物收支的合理性和规范性,能够起到有针对性、细化的整改作用。 一方面,需要通过部门协同等流程设计,确保审批的严谨与效率同时兼顾,另一方面,则通过事中事后的审计监督, 确保审批与实际业务的真实匹配,不形成流程漏洞与短板,从而起到对全过程的监控作用。
在三公经费管理阶段,需要构建内部监管系统,掌握三公经费管理要点,为避免项目申报以及审批工作出现纰漏,需要加强对项目经费管理的监管力度,同时还需要掌握申报项目相关要求,这是借助闭环管理顺利推进申报审批工作的关键所在。另外医院活动费用申报审批是否可以按照要求进行,还与闭环管理阶段的财务监管工作相关联,医院必须加强审批财务监管力度,从而才能提升三公费用管理水平,借助内部控制管理保障医院安全、持续的发展。
目前,随着我国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医院的“三公经费”相关管理也渐渐步入正轨,但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公开需求、公民权利意识提高,不断倒逼单位“三公经费”的规范管理。 与此同时,大量精细化管理工具与经验的不断出台,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平台的运用,则为三公经费优化管理提供了新契机。
因此,各单位不断加强“三公经费”的有效管理是时代的要求,亦是提升单位运营能力、竞争力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