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雅 程喜荣 李春琴 金黑鹰*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7
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便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功能性排便障碍在罗马Ⅳ标准中被归为功能性便秘的一个类型,是以持续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为主要表现并伴有排便功能或盆底肌肉异常的肠道功能性疾病[1]。疾病的发生与生活饮食、工作环境、精神心理等因素有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早在《千金方》中就有通过八髎穴治疗便秘的记载:“大小便不利,灸八髎百壮”,本研究就生物反馈联合揿针八髎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1.1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Ⅳ中FDD诊断标准[2]: 1)符合功能性便秘和/或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断; 2)在反复用力排便过程中,经以下3项检查中的2项证实有特征性排出功能下降:球囊逼出试验异常;压力测定或肛周体表肌电图检查显示肛门直肠排便模式异常;影像学检查显示直肠排空功能下降。
1.2纳入标准 年龄在18-65岁的患者;近2周内未曾服用润肠通便药及抗焦虑抑郁药;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因肿瘤、炎症、狭窄等结直肠肛管疾病导致粪便通过或排出障碍的器质性便秘;患者纳入后又拒绝参加实验为剔除病例;治疗期间患者发生危及生命的病症、患者依从性差为脱落病例。
1.4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功能性便秘患者62例进行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治疗组中男10例,女21例;年龄28-65岁,年龄中位数55岁;病程1-11年,平均(56.37± 5.29)年。对照组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43-64岁,平均(52.49±7.63)岁; 病程2-13年,平均(7.21±3.6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对照组 首先由专职盆底治疗师向患者详细讲解结肠、直肠、盆底肌及肛门的正常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 讲解正常的排便机制, 介绍生物反馈的原理、治疗方法、过程及目的。指导患者学会观察腹部肌群、直肠与肛门外括约肌在治疗仪屏幕上的活动情况及意义,使患者学会正确排便。患者于治疗前排空大小便, 取侧卧位, 将直肠电极连线与盆底机电生物反馈仪连接上, 并将直肠电极经肛门缓慢插入约4-5cm, 插入时在直肠电极的表面涂上润滑剂。
2.2实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揿针:选取清铃揿针,为0.2×1.5mm型号。取穴:八髎穴。八髎穴是上、次、中、下髎穴的总称,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取穴位置与现代医学解剖的S1、S2、S3、S4八个骶骨裂孔相对应。操作:采用一次性揿针,以酒精局部常规消毒,用镊子取下后,快速刺入八髎穴。疗程:留针1天,10次一疗程,共2疗程。患着活动检查有无疼痛及异物感,如有则取下重埋,嘱病人留针期间埋针处勿碰水。
3.1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每隔1d-2d排便1次,排出通畅,无须借助缓泻药物;(2)好转:排便间隔时间较治疗前缩短,自觉症状减轻,但需应用缓泻药;(3)无效:全身及局部症状均无改善。总有效为治愈、好转之和。
3.2Wexner便秘评分表 使用Wexner便秘评分表评估入选患者的便秘情况,并调查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和效果。 严重程度评估, Wexner便秘评分范围:0-30分,分数越高表示便秘越严重。
3.3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显著性水平α=0.05。
疗程结束后的疗效评定显示, 治疗组患者痊愈23例, 好转5例,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0.3% (28/31);对照组患者痊愈20例, 好转6例,无效5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3.8% (26/31)。
治疗前后Wexner便秘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Wexner便秘评分有明显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0.01)。
优化的生物反馈治疗方案联合揿针八髎穴将不能自行在家训练的电刺激时间延长,先进行低频电刺激和触发电刺激训练帮助调节直肠敏感性。后进行短暂的排便训练,教会病人如何协调盆底肌进行排便而非腹肌以及臀肌。并配合以揿针八髎穴,长期刺激八髎穴以达到补气益肾,提升中气之功辨病与辨证治疗相结合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传统针刺与现代生物反馈相结合,相辅相成,能显著提高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