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丹
大庆市第四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据相关流行病学数据表示,我国慢性肾衰竭发病率约为100/百万人口,其中约5%住院患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尽管肾病学界对急性肾损伤日趋重视,但目前仍无特异治疗,致使该疾病已经成为肾脏病中的急危重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本次研究中将针对本院于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肾衰竭患者,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探究肾衰竭患者的更多治疗方案。
1.1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对象为60例肾衰竭患者,纳入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将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统一编号后,按照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常规组,患者年龄30-73(57.0±10.3)岁;男:女=18:12。实验组,患者年龄30-73(57.1±10.0)岁;男:女=16:14。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于此次研究内容表示认可并进行签字确认,两组研究对象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小,无统计意义(P>0.05),可纳入研究。
1.2方法
1.2.1常规组患者 常规组,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医护人员为患者建立血管通道后展开股静脉置管,采用血液透析机(金宝 AK200S)以及全新聚酰胺膜14L透析器,加入透析液碳酸氢盐,4小时/次,将其血流量调整为280 ml/min,一周2次血液透析+1次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时间为持续4个小时。
1.2.2实验组患者 实验组,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医护人员在治疗前将患者应用到的灌流器及其相关管路进行冲洗,并促进排气实验,充分保持其完整及可应用性。医护人员给予患者肝素0.9%的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闭路循环(30分钟),同时在患者接受治疗后的2小时将灌流器取下给予单独的血液透析治疗,治疗时间为连续2小时。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并作以有效的对比和分析;其中生化指标主要包括:24 h 尿蛋白、尿素氮、微球蛋白及微量白蛋白等。
实验组治疗前的24 h 尿蛋白为(2.02±0.75)g/d,尿素氮为(7.40±1.20)mmol/L,微球蛋白为(5.10±1.32)mg/L,微量白蛋白(9.85±2.89)mg/L;常规组治疗前的24 h 尿蛋白为(1.99±0.80)g/d,尿素氮为(7.42±1.22)mmol/L,微球蛋白为(5.25±1.28)mg/L,微量白蛋白(9.80±2.88)mg/L;两组相比(t=0.150,P=0.881;t=0.064,P=949;t=0.447,P=0.657;t=0.067,P=0.94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治疗后的24 h 尿蛋白为(0.87±0.25)g/d,尿素氮为(4.98±1.10)mmol/L,微球蛋白为(1.88±1.52)mg/L,微量白蛋白(3.62±1.01)mg/L;常规组治疗前的24 h 尿蛋白为(1.49±0.69)g/d,尿素氮为(6.66±1.02)mmol/L,微球蛋白为(3.96±0.89)mg/L,微量白蛋白(5.63±1.58)mg/L;两组相比(t=4.627,P=0.000;t=6.134,P=0.000;t=6.468,P=0.000;t=5.871,P=0.000),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发现[2],肾衰竭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治疗中通常采取血液透析的方式进行有效治疗,但是其单独采用效果不是较为确切,仍需要不断的寻找新的治疗方案[3]。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患者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显示:患者的24 h 尿蛋白、尿素氮、微球蛋白及微量白蛋白等生化指标均出现明显的改善,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肾衰竭相关症状,相比单独的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更加显著,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血液灌流主要是将吸附装置进行应用,具有去除肌酐、尿酸和有机酸,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同时其还可以有效排除患者体内的多聚氨酸[4];但是其单独使用效果不佳,需要与血液透析联合应用;另外在相关文献资料中表示[5],血液透析联合灌流治疗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生化指标均优于单独采用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充分表明两种血液净化方法联合应用对于肾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6]。
综上所述,对于肾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相关症状,同时对其24 h 尿蛋白、尿素氮、微球蛋白及微量白蛋白等生化指标也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整体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