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 宁 许 栋 胡 豫 褚圆圆 梅 恒 黄 恺 金 阳 张义丹 张 明
近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部署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就目前已布局的4大国家医学中心来看,其设置标准综合考虑医疗服务、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能力。因此,对于医院而言,学科实力强弱不再只是反映医院学术地位的一面镜子,而将成为影响各类资源(政策、资金、患者)流向的指挥棒。随着学科门类日渐齐全,三级医院如何精准对接不同学科发展需求,以最少的人、财、物资源投入实现最优产出,让学科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发展更具可持续性,成为摆在医院掌舵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以下简称“武汉协和医院”)根据学科发展规划规律,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的学科评估体系。以此为依据,为学科建设把好脉;适时调整相关政策,精准“施药”,实现学科建设有支持,年终绩效有倾斜,设备购置有优先,医院扶持有重点,初步建成了互相支撑的优势学科群[1]。
学科评估源自于高等教育系统,注重以评促改、以评促建[2]。应用到医疗卫生系统,学科评估成为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工具。目前,按评估主体不同可分为两类:一是政府部门或研究机构主导的外部导向性评估,如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临床重点专科遴选、中国医院最佳排行榜、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等。二是大型公立医院开展的自我改进性评估,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对系统内/医院内各学科综合实力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与衡量[3-4]。
参照教育部第4轮学科评估指标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重点专科评分标准,经过院外专家咨询评估、院学术委员会专家咨询会议讨论,武汉协和医院初步建立了包括人才及梯队建设、学科支撑平台、科学研究水平、医疗与社会服务、专科排行5个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和14项三级指标,总分1 000分的学科评估体系。在文献查阅基础上,对比国内其他医院学科评估体系,武汉协和医院在评估指标、评估方法、评估方式进行了创新[5]。
与其他医院学科评估指标相比,有以下调整和变化:①引入声誉评价指标。降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影响权重,将各学科复旦榜排名纳入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赋予20%权重。②丰富教学质量考核指标。在继续教育项目和教学成果基础上,新增“课程教学质量”“优秀在校生”“国际交流”,从学生角度逆向考察教学质量。
各学科评估数据采集实现“两上两下”:组织评估部门联同全院各相关职能部门,收集、汇总各专科相关指标,再下发给临床科室核对,科主任签字后确认;回收材料中新增/修改数据交由各职能部门核对后,再次下发给临床科室进行核对后回收。“两上两下”中职能部门和临床专科双向对话、充分沟通,有利于学科查找不足、发现问题,也便于管理部门收集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医院邀请院外资深管理专家团队,以听取汇报、现场考察等方式对部分专科开展评估,用“第三只眼”对学科水平提出基于客观数据的主管评价,如:大而不强(规模大但医教研优势不明显)、多而不精(病种多、患者多而含金量不高)、方向凝练不够(亚专科不代表学术方向)等。由利益无涉方提出的客观、中立、公正、专业性评估结论,更具公信力。
由于内外科工作方式差异,“一刀切”式评估有失公正。在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基础上,医院将全院科室分为内科、手术科室、医技科室三大类,分序列考核排名。其中,核医学科、麻醉科、针灸科、病理科等纳入医技科室序列。此外,各序列分为A、B、C 3档,前30%为A,30%70%为B,后30%为C,以利于后续管理与奖惩。
以“学科评估”的方式对全院各学科进行“体检”,及时诊断、定时监测学科建设问题,是医院制定规划、修订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学科从“全”到“优”的基础。近年来,医院依据学科评估结果,围绕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学科平台、运行机制等学科建设中关键要素下功夫,成效初显。
不同医院皆有代表其一流水平的强势学科。如何找准学科定位,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地位、提高弱势学科实力,成为学科长远布局的重点和难点。
2.1.1 以目标为导向,启动学科提升计划。学科建设是长期性、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非一日之功。为增强学科建设目的性、秩序性,医院注重规划引领。①制定医院学科建设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突出优势和重点,引导排名全国前10学科冲击全国前3、获提名学科冲击全国前10。②制定各学科“个性化”年度发展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各学科结合学科评估结果和“第三方”评审意见,联同职能部门共同制定。
2.1.2 以问题为导向,凝练学科发展方向。选择和形成稳定、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6]。按照“两步走”方式,医院助力学科凝练方向:①明方向。医院引导专科关注“高”问题,定位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的技术标准、健康问题,结合自身基础和兴趣方向,查漏补缺列“清单”,各专科2年内学习并开展1 2项新技术新业务。②定路径。个人层面,出台“组团式”出国培训和中青年骨干培训资助计划;专科层面,注重核心技术规模化、常规技术路径化;医院层面,筛选院内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主动出击寻找“潜力股”。
2.1.3 以疾病为导向,加强多学科协作融合。学科集群发展是顺应“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时代要求,也是以优势促进特色的重要路径。①巩固传统优势。如围绕血栓性疾病、心脏性疾病两大方向,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关专科发展,实现病例数据、人才资源共享,项目/课题、发表论文联合申报等。②挖掘发展潜力。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校内教授互聘等,加强院内外学科合作、交叉,培育“新苗子”。
开放有序的动力机制与协同竞争的创新机制,是促进学科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提升学科要素投入效率和效益的关键[7]。
2.2.1 建立学科奖惩机制。①奖励机制。学科评估结果影响医院资源的分配。为避免掐尖投资,医院对不同层次学科给予年度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支持,A、B、C 3类学科分别是50万、30万、10万,资助其开展学术交流、硬件环境改善等。②问责机制。评估结果挂钩科室年终绩效和科主任任期考核。若某一学科综合评分连续2年降低,或是连续3年评估在B、C,组织部门将对学科带头人进行诫勉谈话。
2.2.2 修订科研管理机制。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促进科研产出的有效举措。①修订科研成果奖励机制。目前,医院已建立起各类科研项目、SCI论文、科研成果奖励机制。结合学科评估临床反馈建议,医院修订奖励机制,增加奖励项目,如疾病诊疗指南、专家共识、发明专利、国际/国家标准等。②建立科研平台“进出”机制。建立公共科研平台准入机制,优先考虑重大项目和优秀人才。探索专科科研平台退出机制,加强已有的专科实验室绩效/产出考核及结果运用。
学科的发展取决于团队的创造力。一流学术团队是一流学科的基础性资源,也是核心资源。学术团队是个人与团体的统一,其中,个人是指学科带头人,团队是指学术梯队[8]。
2.3.1 加强学科带头人管理。学科带头人的能力与格局决定着学科影响力和发展可持续性。国内医院普遍重视对学科带头人的考核,但忽略了对学科带头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此,武汉协和医院从3方面入手,以第三方评估增强其学术引领的意识,以科主任培训班增强其精细化管理的能力,以学科协作增强其资源整合的意识和能力。
2.3.2 注重学术梯队的培养。目前,国内多数医院已建立起“引育结合、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机制。但在实践过程中,引进与科研人才培养是难点。①引人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院领导带队多次前往国外知名医学院校宣讲,发掘骨干;重视博士后和优秀毕业生引进,以高待遇、好环境吸引更多“新生代”。②育人机制。有项目的科研人员从事“专职”科研期间待遇不变。遴选“青年科学家”,保障其80%时间从事科研。
通过以上举措的实施,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力地助推了医院的发展。①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部分关键技术优势渐显,带动疑难危重诊治水平提升。
以心脏移植为代表的器官移植技术(心脏移植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以基因诊疗为代表的精准医学技术(首次提出中国人群VET3基因突变)等居于国内先进水平;代表诊疗疾病技术难度的病例组合指数值(case mix index,CMI)居省内第一,代表诊疗疾病谱覆盖广度的DRG组数居省内前二。②学科实力稳中有进。科研方面,2018年新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NATURE指数居全国医疗机构第十;近三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人才培育方面,2017年至今,新增万人计划3名,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各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青年千人计划”各1名。整体上看,新近公布的复旦榜中,医院有8个专科跻身全国前十,15个专科获提名,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3。
对于医院而言,各学科差异发展、特色发展与学科间协调发展同样重要。一方面,通过学科评估让各学科之间产生一种竞争意识,但另外一方面,要通过其他方面制度补充,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协作,形成一个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的“学科群”,而非单枪匹马的“学科将”[9]。
对于各项评估指标,应坚持发展的眼光来看。具体而言,一方面,评估指标要回应时代需求、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突出医院发展方向,既可根据国家颁发的相关疾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适时调整,也应引导学科关注和探索常见、多发、疑难疾病诊治新手段、新办法。另一方面,要甄别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帽子”“牌子”含金量,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更加科学地反映学科在本专业领域内的水准。
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起的评估数据库,增强了学科评估工作的可靠性。同时,经由数据库科学分析、展现影响每个学科排名“升降”因素,有利于医院管理者从全局性考量医院学科建设情况和调整各类资源配置,也为各学科带头人制定未来发展计划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