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医精神的医学人文教育实现路径探究
——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

2021-04-03 14:05:59何雅文张敏坚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医科大学医学生人文

何雅文,张敏坚

(1 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395711510@qq.com;2 福建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福建 福州 350122)

医学人文教育的出现是科学与人文开始融合的必然表现,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以来,就承担了服务临床实践的使命,承载着以人类健康为核心的价值理念[1]。红医精神蕴含着革命时代独有的文化价值,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价值遵循。新时代,要加强医学生人文意识,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红医精神为纽带,引导学生从意识层面认识医学人文知识的重要性,促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认知,付诸行动。

1 红医精神与医学人文教育

1.1 红医精神的孕育及时代脉络

红医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孕育于中央苏区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其“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等基本特质,成了中国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政治坚定”是红医精神的核心内涵,强调了医务人员应坚持的正确政治方向,指明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技术优良”是对医务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代表着时代对于医生的基本诉求;“无私奉献”是红医精神的灵魂,同时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红医们在枪林弹雨中不畏生死的崇高品性;“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意味着医疗行业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艰苦奋斗、勇于开创”体现了医务人员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气魄,推动着医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1.2 弘扬红医精神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本质特征

红医精神为新时代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信仰支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医科院校应“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2]。这是医学人文教育培养“仁心仁术人才”的新理念,与红医精神所坚持的“以人为本”的医学信仰相同,均强调了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兼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基于此,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改革以红医精神为基本遵循,有益于顺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巩固主流意识形态[3]。一方面,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弘扬红医精神能够提升其自身健康文化自信,从而自觉将健康文化理念向社会推广,促进健康文化传承与发展[4];另一方面,医学生在未来行医过程中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责任,督促其坚持“以人为本”的医学本质,有利于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对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

红医精神为医学人文教育创新发展注入历史力量。由于医学本身的价值,医科院校承载着来自社会各界的极高期望,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创新发展是提升医学生专业人文素养水平的需要,更是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集革命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专业技术、工作作风于一身的红医精神,蕴藏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要求,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充分体现了现今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时代价值。重温红色卫生文化,弘扬红医精神,不仅有益于医学院校将医学技术与专业人文知识结合教学,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创新发展;还有利于医学生以红医为榜样,提高自身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进而找准职业定位,形成“从患者中来,到患者中去”的从医态度[5],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 红医精神在中国医学人文教育中的缺位

2.1 医学人文教育缺乏红医精神引导

医科院校作为卫生文化的践行者和创造者,对于医学生的培养需要明确的教育目标。目前,国内多数医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计划仍然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导地位,医学的自然属性被过分夸大,技术崇拜及科学倾向等问题出现,导致了医学教育目标偏移。红医精神作为优质精神资源,其所具有的人本精神尚未发挥其指引作用。此外,红医精神蕴含着革命时期的众多思政元素,本应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革命精神。但当前多数医学人文教学课堂内容空泛,缺乏明确的精神指导,脱离了将思政教育贯穿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之中的目标。红医精神没能起到自身良好的思政元素作用,协助教师实现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案例内容。

除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同样缺乏红医精神引导,受到教育目标偏移的影响。当前多数高校均已响应国家思政建设要求,但在课外活动方面仍未做到与时俱进。一方面,活动形式单一,主题缺少衔接性和相关性,红医精神的融入大多体现在学校合唱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中,参与者受限,大部分普通学生仅作为观众,参与感不强,不利于培养全校的红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活动出现一定程度的形式化,对活动所承载的人文价值缺乏共识,进而削弱了红医精神这一类优质人文精神的有效传播[6]。

2.2 传统医学人文教育方式制约了红医精神的传承

完备的教学体系以及成熟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帮助医学生了解医疗活动中的人文医学,提高其人文素养。目前,弘扬和传承红医精神虽已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但我国医学院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方式上缺乏创新,不足以调动在校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上,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仍以传统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灌输为主,方式局限,不利于医学生主动参与进课堂学习思考中[7],了解红医精神等人文精神更深层次的内涵。在教学渠道上,多数学校的课外安排中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文素养培育活动,医学生了解医学人文知识的渠道仍然停留在学校设置的“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课堂教学上,甚至部分院校的学生只能依靠思想政治课来进行学习。作为课内教学重要补充的课外活动缺乏,使得红医精神在第二课堂中无法得到足够的宣传,整体人文氛围不足。同时,也导致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缺少实践渠道,不利于其通过实践学习形成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从医态度,真正提高医学人文水平。

2.3 临床实践阶段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使得红医精神的弘扬实效不佳

医学的本质需要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支持,以及实践与知识的双向融合。近年来,因医患关系紧张导致的医疗纠纷频发,究其原因,在于当今医学人文教育和临床实践的脱节[8]。红医精神源于临床实践,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处于和平年代的医学生仅能在校内课堂上了解理论知识,难以切身体会革命时期医务人员的艰苦经历,从而激励自身努力奋斗。红医精神中的榜样力量未能得到较好的释放。此外,我国医学院校本就缺少足够的人文教育,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实习医院更加忽视对于专业人文素养的培育,仅重视强化实习生的诊疗技术,未有跟进的相关人文课程或实践安排[7]。红医精神等人文知识未能融入医学生的实习、实践中,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人文能力、职业精神。而基于医学人文教育的宗旨,若医学生不能及时将专业人文能力与临床实践相融合,医学人文教育就失去了其生命力与存在意义。

3 红医精神在福建医科大学育人实践中的实现路径

2019年,福建医科大学成为首批入选红医精神教育联盟的医学院校之一。此后,学校积极投身于红医精神的研究与教育,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导,着力发挥“红医联盟”的作用,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互动。在医学人文教育上,学校一方面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己任,促进医学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相结合,将“红色闽医”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推动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学校着力推动医学人文教育改革,整合PBL与CBL教学模式优势,在人文问题中引入红医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了富有本校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

3.1 秉承PBL教学理念,以“红色闽医”引领医学人文教育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属于问题式学习方法,强调将理论学习与具体情景设置相联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最终达到教学目标[9-10]。福建医科大学自建校之初就有着优良的红色基因,为PBL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首先,以学校自身革命传统文化为基点,确定以红医精神为指引的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福建医科大学建校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拯救千百万人性命、传播健康知识,学校先辈充分发挥医学专业特点配合抗战,“红色闽医”由此诞生,为福建医科大学书写了饱含鲜明的红色基因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校史。近年来,学校以此为教学与科研目标,设立了“校史研究”等专项课题,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本校“红色闽医”文化,不断推动红医精神研究;其次,以红医精神为思政元素代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福建医科大学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学活动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等通识人文课程的基础上,将课程思政的目标贯彻在“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专业人文素养培育课程中。教师结合PBL教学理念,参照临床实践具体情境,设计医学人文知识的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开设以“红色闽医”为主题的虚拟仿真“金课”,模拟临床实践,让学生提早接触临床,培养临床思维[11];最后,以“红色闽医”为品牌文化,丰富校园人文活动内容。除各大比赛、汇演外,学校每学期分批组织全校学生参观校史馆。引导老师结合医学人文问题带领学生实地研学,以馆内革命烈士孟琇焘、姚明珠、林建神等为代表的“红色闽医”真实事例丰富游览讲解,避免人文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着力培养“红医”传人。

3.2 借鉴CBL教学方式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拓宽红医精神教育载体

为传承红医精神,调动在校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知识的积极性,福建医科大学着力构建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载体。在课堂教学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汲取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的优势,以“红色闽医”故事为核心案例,结合新时代融媒体等创新手段,打造了“六美六课堂”理论宣讲品牌。该品牌以历史上与生活中的最美教师、最美学生、最美医生、最美护理工作者、最美奋斗者等六类最美人物为核心讲授主体与案例故事,在学校、医院、企业、社区、乡村和网络等平台开设教学课堂,丰富了学生了解红医精神的渠道,增强了理论宣讲的针对性、吸引性,对传统课堂的人文教育进行了有效补充。

此外,福建医科大学创新了更为多样化的课外活动。首先,学校与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单位合作,依托校外教育平台,给予学生更多元化的体验;其次,校内课外活动“站在国旗下的演讲”已坚持开展长达14年,师生通过每周一次的活动分享红医故事,传播爱国奉献的红医精神。另外,学校以网络平台为媒介,在线上线下平台进行教育联动,将红医精神宣传活动与传统节日和历史上的今天主题教育结合,开展如“红色血液,文化长河”的红色活动;最后,校园社团以“医大讲坛”“对话·人物”、团校学习等各类学术活动为载体,深入学生中开展宣讲活动,以红医案例为主讲内容,不断强化在校医学生“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人文精神,引导和激发其“政治坚定、艰苦奋斗”的医学人文精神。

3.3 合理融合PBL与CBL,促进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临床诊疗活动离不开具体问题与病例,合理融合PBL与CBL教学模式优势,由前者提出问题,再由后者引入案例,为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维路径。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为医学生创造富有情景性的实践语境和实践氛围,在充分发挥医学生自主性的同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能够以身边蕴藏红医精神的鲜活事例与病例为教学案例,彰显红医榜样风采,有效补充纯理论教育的不足。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福建医科大学各学院发挥自身专业特色,定期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开办义诊活动。以PBL结合CBL教学,针对实际病例,教师给出符合医学人文教学需要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信息解决问题,增加其运用人文知识处理实际情况的机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在临床实习学习中,福建医科大学与附属医院联合教学,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以新时代红医榜样的亲身案例,持续进行红医精神宣传和教育。首先,学校及各附属医院秉持红医精神初心,切实扛起疫情防控的新责任,共召集2100余名师生、医护员工、党员干部,组建了105支党员突击队,承担起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及防控工作;号召387名附属医院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为全国疫情的防控救治工作贡献了新时代“红色闽医”力量,用实际行动向医学生回答了如何将革命年代的红医精神与新时代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有效融合的重要人文问题。本校教师与临床带教老师进一步以此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新鲜素材,在临床人文教学中释放榜样力量,推进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4 小结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旨在帮助医学生了解医疗活动中的人文医学[12],更好地将人文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红医精神同时包含经验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双重优势,是医学院校可用于医学人文教育、让医学生深入感受人文精神重要性的特色精神资源。福建医科大学立足于福建革命历史、立足于“红色闽医”文化、立足于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未来将继续承担弘扬红医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责任,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猜你喜欢
医科大学医学生人文
广州医科大学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医科大学总医院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