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敏,陈惠珍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csmxszy@163.com;2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中医药文化是人们长期以来,以中医药独有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应用中医药各种独特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维护健康、应对疾病所形成的社会与历史积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其在当代的创新、传承、传播,不仅对推动新时代中医药事业整体发展具有关键意义,还对新时代治国理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发展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强调“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应在治国理政的大局中来考察其地位、意义及传承传播策略,应以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为牵引,全面定位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的潜在系统战略功能,并在其中探寻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思路。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健康养生经验、习惯和理念,是从古代中医药学家到当代中医药事业从业者们不断实践、研究、创新而来的理论形态或实践形态,包含中医哲学、中医伦理、中医人文等层面的理论内涵,指向中医诊疗行为衍生而出的物质文化以及医患和谐、医者仁德等精神形态文化,也指向中药购销行为和服用行为衍生而出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是一种多层次、复合型的文化形态,也因此在现代健康产业、养生旅游产业、生态经济产业等领域均具有巨大经济潜能。因此,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传承与传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正因为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建立大宗、道地和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供中药材市场动态监测信息,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2]这为新时代城乡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指南。当前,中医药文化不仅在城市健康产业、养生旅游产业、生态经济产业等经济领域中发挥着强大的赋能作用;而且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旅游等全面振兴中亦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为偏远山区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创造了重要的新动能。目前,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明确“加快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对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3],并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布局,明确了总体要求、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提出资金筹措及建设进度及保障措施,这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那么,在新时代治国理政视野中纵深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就必须进一步拓展视野,拓宽路径,充分开掘中医药文化潜在的巨大的经济资源优势,而这一优势的有效实现,一方面要全面、系统、综合地推进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其战略功能的实现奠定根本基础;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系统推进中医药文化与体育、旅游等领域经济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中医药文化经济效益的实现路径;另外,拓宽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农村自治组织多方合作路径,创新新型合作模式,大力推进地方乡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道地药材”经济作物的有效种植、经营、销售,扶持乡村“道地药材”产业及产业集群式发展,以便为新时代乡村经济振兴和乡村居民致富赋予强大的新动能。
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指出“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4]中医药文化之博大精深,在于其内蕴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的伦理价值观,由此形成了深邃的哲学智慧,也因此使之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并且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之政党治理、政党建设和政风营造的思想资源之一,因此,毋宁说中医药文化内蕴的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智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富有启发,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的经济社会治理或政治政党治理中都具有深邃的启发意义。习近平同志曾在多种场合多次运用中医药文化内蕴的哲学思维来阐释新时代治国理政的若干方法论,例如,在经济治理方面提出“要创新发展理念,超越财政刺激多一点还是货币宽松多一点的争论,树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思路”[5],“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痰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发展最大效能”[6],“‘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究其根本,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7];在政党思想、作风建设方面提出“作风建设是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过程”[8],“人的思想和作风有了毛病,也必须抓紧治,如果讳疾忌医,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由病在表皮发展到病入膏肓,最终无药可治,正所谓‘禁微则易,救末者难’”[9];在环境治理方面提出“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10]。这其中彰显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医药文化内蕴的辩证思维、整体思维、发展思维等思维方法的创新运用,深刻诠释了中医药文化内蕴的科学世界观及方法论,丰富了新时代政治建设、政党建设的思想和观念,为加强政党自身建设和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树立了典范。同样,也开拓出了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一个新视域,即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应整合中医药文化领域和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加大力度对其内蕴的经典哲思进行梳理、整合、阐释,在有效的传承、传播中实现全面的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推动其服务治理的战略功能实现。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1]那么,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从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中来,从我国独特而优秀的文化资源中来,因此,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12]。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话》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11]。可以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国话语传播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及其传承与传播都具有不可磨灭、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药文化是我国独特而优秀的文化资源,在当代世界再次焕发出璀璨的光芒。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治国理政视野中,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资源的功能,推动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为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增强文化自信而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充分挖掘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所内蕴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进而发挥好中医药文化在树人育人中的特殊功能,促使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路径中切实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作用。
身心健康是人民生活美好的必备要件之一。人民健康问题、医疗问题尤其是落后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问题是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制约因素,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1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2]。可见,中医药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要关照人民健康和幸福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应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公众的合力,共同提升中医药养生文化在人民群众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有效传播;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具有的原创科技资源优势,加强现代中医药科技攻关项目研究,获得更多的科技突破,不断为人民健康作出新的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在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时所指出:“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12]
2018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引导人们树立绿色、环保、节约的文明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13]。而中医药文化内蕴“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中医哲学思维和智慧,其经典理论主张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和谐共生,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关于人与自然之辩证关系的理论和观点所包含的智慧具有深度的内在共通性,即中医药文化追求天人合和、人人和、身心和的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追求的人、自然、社会三者的系统和谐的价值旨趣内在一致,可以说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内在地支撑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逻辑与初衷,因此,应加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援物比类”等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的梳理、阐释及其文化资源的开掘和整理,以便能够将无形的理念和智慧演变为有形的文化形态,例如,以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为载体,大力推动绿色生活产品的研发,启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养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传播中医健康养生文化,进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原动力。
人民健康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共同期盼的目标,医疗卫生问题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遇到的共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不仅在本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相关国家提供中国智慧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也因此在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国家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充实惠及世界人民之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丰富内容上也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表示:“中方重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作用,愿继续加强双方合作,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共同帮助非洲国家开展疾病防治和卫生体系建设,为促进全球卫生事业、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更大贡献。”[14]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既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又具有中医药特有的文化精髓,在“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乃至整个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为空间。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功能形成系统性战略功能,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当前,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工作持续推进,我们要秉承站位高、视角广、内涵深的原则,使中医药文化在时代传承、现代创新和国际传播中实现其系统性战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