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春
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48
窑洞是中国最古老的民居形式,广泛分布在西北地区。窑洞装饰艺术具有黄土高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特征,蕴含着浓厚的民间色彩和生活底蕴。窑洞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多数偏重于建造技术和结构形式,装饰研究不够完善。这些装饰艺术记录着历史,美化着生活,同时也烘托祭祀礼仪场的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老的窑洞及其装饰艺术被现代化进程驱逐到消亡的边缘。以绥德县雷家岔村为例,该村窑洞群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霜雨雪,破坏情况比较严重。由于年久失修、无人看管,许多装饰艺术破损严重。许多村民对于认识滞后,不能自觉地进行文物养护,甚至兴建新窑而破坏旧窑,村民外出务工也加剧了这一情况。冯骥才说“如果人不在里边住,所有的村庄都是没有生命的”。古村落保护必须要把土生土长的村民留下来。窑洞装饰要研究与保护并重,才能将古村落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雷家岔村的建筑年代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是清代和民国两个时期,其中有11户是清代的窑洞建筑,13户为民国时期的建筑。但是建筑装饰的时代并不等同于建筑本身的时代。装饰的时间判断信息主要包括:窑洞建造时期、户主的记忆,家谱,建筑构件上直接的时代纪录,装饰纹样的样式和楹联所蕴含意义分析。通过综合分析才能准确的确定建筑装饰的年代。这些信息可能存在误差甚至错误,所以辅以社会关系研究才能正确地完成断代工作。这对研究者的建筑历史知识以及社会文化知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通过宫家家谱研究,辅以建筑地名(宫家圪堵)及其临近路口牌坊(原有清朝同治年间贤孝牌坊一座,后被拆毁,现存资料及绘制图片)的资料,可以确定雷家岔村宫家窑洞的准确建设年代为清朝。结合宫姓家族发展兴盛历史时期的资料,窑洞建筑完成后,家族经济逐渐衰退,缺少补建新装饰的能力。同时根据其装饰特征,可综合判定窑洞的建筑装饰与窑洞建筑同期修建。
通过户主雷正西回忆,雷家窑洞为其祖父雷应会结婚时(1906年)修建,可判定建筑年代为清末,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搭配建筑装饰的特征,判定建筑装饰为同一时期作品,为清代建筑装饰[1]。
传统建筑装饰研究往往侧重于具体装饰类别的单项研究。建筑装饰并不是以细部构件的形式存在的,不同类型的细部装饰构件之间存在着相互呼应关系,装饰为有机的整体性,需要以院落为单位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细部构件的装饰形式,然后加以综合提炼形成完整体系。具体的装饰构件包括:窑洞门窗、挑檐石、门楼木雕装饰、门枕石和院中石器等。要求注重不同类型构件在一个院落中的相互关联,再结合其在生产生活中所承担的实用性功能,进行整体性研究,形成院落、建筑和装饰三种对象为有机协调的建筑装饰体系。这样更好地揭示院落装饰整体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
首先,从装饰纹样的艺术手法和形式方面进行分类[2]。例如,浮雕、圆雕、彩绘主要应用在窑脸石雕、窗台石雕和门窗部分木雕。装饰纹样还经常会存在不同艺术形式的组合与搭配,表达出较为丰富的内涵。例如,窗格雕刻、院落大门的石雕结合了彩绘,使得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其次,研究装饰纹样的艺术和主题特征,识别其符号意义。装饰纹样通常具有不同程度写实或抽象风格的相互结合。而且很多装饰图案的主题会在不同类型的细部构建中有所雷同。不同纹样所表达的文化含义是截然不同的,有着明确的符号意义。最后,揭示装饰图案所反映的意义。
装饰纹样也是民俗文化的艺术展示。例如,雷家岔村窑洞“门窗”棂纹样中有各种图形,纵横交错,千变万化。门窗的不同位置,纹样也有所变化,蕴含的意义也有所不同。灯笼有吉祥团圆之意,梅花传春报喜同为吉祥之意,万字格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等。在门窗中“斗底枋”的花心样式种类多样,可分为八种,要与窗格形式配合使用,不能简单孤立的进行研究。
窑洞装饰艺术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和传统性,在装饰纹样中表现出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只有从院落整体性的角度进行研究,才能揭示这些纹样的准确内涵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陕北地区窑洞及其装饰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情况较为严重,需要政府、文物部门和当地居民三方协力,共同推进保护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1)完善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可以进行旅游开发,保障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吸引进城农民返乡。提高村落整体基础设施,提升村落宜居条件。结合村落特色开发旅游,并促进当地特产经济的发展。
(2)研究并推广具有专业性、科学性的具体建筑及其装饰构件的保护方法:首先,院落按照完整性进行分级保护[3]。可分为3类:A类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院落功能和装饰构件完整,应进行抢救性修复;B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院落功能与建筑构件装饰不完整,应恢复其完整性;历史价值不高的归为C类。A、B类院落可供参观。C类修复后可开发旅游住宿,提供民宿体验。其次,针对装饰构件应结合其材质特性进行专门的保护。具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装饰构件可以单独修复,建设村史馆陈列展示。
窑洞建筑装饰应多渠道管控、多方参与,建立整体保护机制。通过教育宣传让村民了解窑洞建筑装饰的认识、价值和意义,调动管护热情。通过合理的村级建设和旅游开发,形成保护制度和体系,建立形成“谁使用、谁养护、谁收益”的良性管理机制。
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的文化价值承载了历史的发展,希望唤起社会各界、各级政府以及当地居民的关注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