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丽荣 黄 鹏 吴国安
北京地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建于1946年,是以传染病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现有床位1 158张,职工1 700人。传染病学科是医院的优势学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卫生健康委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WHO艾滋病治疗与关怀综合管理中心的挂靠单位。医院承担北京市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治任务,在2003年SARS和2009年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医疗救治中承担重要任务,且多次派出专家赴国内外执行疫情防控任务。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院再次成为定点救治医院,全程参与收治北京地区3个阶段疫情的新冠肺炎患者。截至2020年7月20日,北京市共确诊929例,我院共收治606例,占比65.2%。
2020年1月19日至3月底。以武汉相关病例为主,作为北京市3所定点收治医院之一,我院共收治确诊病例149例。此阶段工作特点与难点是在春节期间,在突发状况下,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迅速完善应急预案、梳理应急流程、核查应急准备,组织床位和医护资源,及时展开救治。
2020年3~4月初,主要以入境筛查工作为主,日筛查最高346例。医院成立入境筛查工作小组,下设筛查组、医疗组、信息组、转运组等,在维持正常医疗秩序的基础上,抽调大量人员参与信息报送、转运等工作中。同时,作为北京市两家定点收治医院之一,我院共收治筛查出确诊病例123例。
2020年6月11日至7月底。新发地相关疫情病例增加迅速,紧急启动救治力量扩容方案,医院关闭所有门诊、转送现有病人、腾空所有病房,专门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应急响应迅速、人员调配及时,并实现了相应配套的人力、物资以及后勤等系统顺利保障。从6月13~20日,收治病人进入高峰期,单日最多收治病人42例,平均一天新增1个病房。我院作为唯一一家定点收治医院,共收治新发地相关病例334例。
2.1.1 完善预案。多年来,不断总结应对SARS、甲流、禽流感、鼠疫等疫情应急处置经验,不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现已形成《地坛医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案》《地坛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预案系统。武汉发生不明原因肺炎聚集性病例,我院第一时间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二版)》以及上级有关要求,及时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工作方案》,为疫情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2.1.2 常态预警。发挥市级传染病定点医院专家优势,及时对国(境)外、京外新发突发传染性、流行性疾病走势和对首都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挑战等进行研判,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发挥传染病哨点作用,与北京市其他哨点联动,预警预判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1-2]。
2.1.3 应急培训。日常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相关知识培训,包括应急预案的宣教,相关科室应急预案的演练;将应急预案培训、院感培训、传染病法规培训纳入入职培训范畴,针对不同人群分层培训,确保我院职工从入职开始就对传染病应急处置有足够的敏锐性[3]。演练既有院内专题演练,也有多部门联防联控的演练,并针对演练的问题,确定解决方案,修订预案流程。
2.1.4 物资储备。根据《地坛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清单进行物资储备。包括药品、防护用品、消毒药品以及医疗器械等。还必须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在应急状态下,扩大供应量时,能及时补充供应,满足救治需求[4]。
2.2.1 领导小组高效决策。疫情应急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副院级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处室和临床医技科室主任共同参与。应急条件下,全院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明确所有的资源由医院统一调配使用。院级领导经常性研判应急工作,随时召开办公会和党委会讨论和决策“三重一大”等问题。在常规的医院行政总值班外,增设应急总值班,正常工作时间由医务处承担,夜间和节假日由具有医疗护理专业背景的行政人员值守,负责协调院内外应急相关工作[5]。
2.2.2 分阶段响应。首先安排轻病人收治感染病房,重症病人收ICU负压隔离病房,疑似患者全部单间收治,确诊患者和同房间收治;出现大量疑似/确诊感染病例,酌情腾空部分或全部传染病病房;疫情出现扩大趋势,按照主管部门要求,医院结合房屋设计情况,按序腾空东南楼—西南楼,病房腾空顺序由上而下,必要时全院腾空。
2.2.3 人员响应。原则上全院停止休假。启动接收患者的病房,由所在科室医护人员作为主体负责接诊患者。人员紧张时应提前报告医务处、护理部,医务处负责医生调配,护理部负责护理人员调配,同时通报人事部门与主管院长。首先在医院内进行人员调配整合,必要时由医院报告市卫生健康委调配人力资源支持,确保救治工作的需要[6]。
2.2.4 物资供应。日常做好救治患者的物资及设备准备工作,保证物资及设备处于备用状态,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物资保障组进行维修和采购,并根据疫情发展及时补充备用。
2.2.5 流程规范。各重要环节制定相应流程。急诊门诊疑似病例处置流程、确诊病例转诊转院流程、检验流程、检查流程等。注意区分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在允许情况下,确保正常医疗秩序的维持,避免交叉污染。
2.2.6 综合救治。分层救治、中西医并重,全力救治每名患者。以呼吸科、感染科等为主的传染病专科人才,作为新冠肺炎一线科室主力阵容,突出呼吸道传染病应急救治的专业性和及时性。以重症医学为主多学科共同支援,强化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多方协同,兄弟单位人员、技术多维支援,彰显首都地区医疗救治的综合实力。
建立恢复机制重要的是恢复公众的信心,减少对疫情和定点医院的恐慌。恢复期医院对外宣传减少传染病相关内容,转向常见病多发病健康知识传播。对内通过全员动员和绩效考核等手段,尽快恢复业务量。疫情结束后,及时评估应急管理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修订和调整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7]。
2.4.1 医疗质量监督。疫情期间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转。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确保医疗质量。与此同时,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院感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医疗事故预防及处理委员会也各司其职。
2.4.2 院感监督管理。由于应急条件下许多医疗流程发生变化,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还要与医疗护理管理部门共同协商制定各类医疗流程,最大限度降低院感风险。加强院感防控监督,院感管理部门从感控管理业务上进行监督,护理部安排总护士长负责监督各科室所有工作人员防护情况,隔离病房护理单元安排护士对进出隔离区穿脱防护服规范性进行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责任落实情况。
2.4.3 信息监测机制。数据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数据更是反映工作效率、工作成果的最好证据。应急情况下,医院要设专人收集整理各类信息[8]。一方面要及时掌握外部信息,如全国疫情趋势和本地疫情数据;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医院内部信息,如医务人员投入、床位资源利用、物资使用和储备、病人收治和危重病人数量等。这些数据信息要每日报送给领导小组,成为专家论证评估和医院决策的基础,也是决策智慧系统监督应急救治水平的有力证据。
2.4.4 动态评估机制。动态评估侧重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中、后3个阶段的应急能力评估[9]。前期,医院需要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对事件判断,根据事件发展趋势选择预案;中期需对突发事件处理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急措施,协调各部门关系,进行医疗资源分配;后期也需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各方损失以及医院恢复正常工作秩序,补充医疗物资等方面进行汇总评估。
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我院在应对各类传染病疫情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机制。在应对SARS、甲流、禽流感、鼠疫等疫情过程中,针对烈性散发疫情和重大疫情均建立了应急响应长效机制,各类应急预案完善,可操作性强。首先,注重响应流程全覆盖。我院应急机制分别从事件的前、中、后全程进行谋划,既注重突发状态下的应急救治,又注重正常医疗秩序的维持,还储备随时拓展收治的空间,更强调事后恢复的效率。其次,推行应急检查清单化。提倡通过检查清单制度,落实各环节、各部门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检查清单分为10个部分,分别是指挥控制系统、信息沟通和发布方案、安全保卫方案、预检分诊方案、应急扩容方案、正常医疗秩序维持方案、医院感染管理方案、人力资源保障方案、后勤保障和物资供应方案、事后恢复方案。再次,突出强调院感管理。高度灵敏的院感管理的核心技术支撑是标准预防措施,即视为人人均具有传播性[10]。我院在遵循疫情期间医院感染管理有关要求的基础上,积极落实上级关于院感工作的新要求,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组织医护人员培训感染防控知识,加强防护用品的管理,开展院区环境管控和环境消杀,确保了我院医务人员零感染[11]。
医院整体实力逐年增强,但存在发展不均衡,部分科室力量相对薄弱、个别科室出现人才断档的现象,不利于医院长远发展。此外,硬件设施不完善。个别医疗设备、办公设备的老旧,影响工作效率;医院没有独立的传染病门诊和住院区域,应急状态下对正常门诊、住院影响较大,同时还存在保密意识不够。疫情相关信息的传递和上报过程中,保密意识不够,现有的信息传递途径存在安全漏洞,这些需要额外加以重视。
以《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为指导,以全面提升地坛医院应急管理能力为目标,着力加强医院软件与硬件、人才与技术等多方面的应急储备与建设,努力成为首都地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救治呼吸道传染病首当其冲、其他类型疾病亦能及时响应的传染病专科医院。
3.3.1 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围绕重症医学重塑医疗体系,建立以重症医学、呼吸科、感染科和感染急诊等特色特长科室为主,辐射带动其他相关科室发展的良性机制,特别是针对当前较为薄弱的科室,加快人才引进力度,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此外,加强传染病病原检测能力建设。按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和生物安全通用准则要求,建立全流程安全核查、监管和责任追溯制度,安全规范开展传染病病原学检测和变异监测等实验活动。优化检测方法,最大限度提升检验检测水平和检测能力[12-13]。
3.3.2 突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建立医院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和评价机制,开展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以及院内传染病控制、结核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将公共卫生职责纳入医院等级评审指标体系和医疗机构年度绩效考核,并对院内公共卫生工作予以充分人财物的支持和保障。
3.3.3 挖掘应急救治潜力。在硬件场所上,充分发挥新建应急病房的作用,常态化应用应急区病房,拓展医院非疫情期间的病人收治能力;同步开展西区新病房大楼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医院整体科研、诊断和救治能力。发展以呼吸科、重症医学等相关科室,给予人力、物力等政策倾斜,促进地坛医院尽快成为首都地区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定点救治机构。
3.3.4 建设新型医防融合医院。扎实落实北京市实行医防融合制度的有关计划,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制度。我院内科类专业医师在晋升副高职称前,须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急救中心完成不少于半年的公共卫生能力训练,努力建设新型医防融合的传染病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