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思考

2021-04-03 05:05:53黄光启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绿色工程施工

黄光启

龙港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浙江 温州 325802

1 .概述

在建筑工程行业内,科研技术的不断更新、工程机械设施持续创新等因素为其建设扩展出的新的空间[1]。与此同时,产业格局与经济增速的变动,加速了项目施工的建设速度,建筑物的施工规模及服务范围日趋扩大,但是有限的城市生存空间以及地区间资源物质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建筑工程实施科学建设带来了阻碍,如何实现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推动优化管理模式进程则显得尤为重要。

2 .现阶段绿色施工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

2.1 科学的项目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的设定与实践管理是通过对各类项目资源进行统筹策划与强化控制,确保项目在建成投入使用后得以实现建设之初的目标、达到预期的成本预算以及按照既定时间要求完成建设的总体规划[2]。而目前所实施的项目类型按照功能和职责进行划分主要由承建方、设计方、施工方、供应方四大部分组成,其中承建方作为建筑物的责任主体部门其项目管理涉及到项目的安全、质量、投资以及信息对接与组织协调;设计方则表现为对于主体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设计方案、调整计划工程施工技术等项目管理,而施工方则承揽了作为实施工程规划的责任主体,完成各项建筑物的设计指标与行业标准控制。

2.2 规范的成本收支

作为推动实施工程项目的内在关键性要素,成本收支的规范性则直接关系到实施项目建设的完整性与连贯性[3]。一方面,现行的项目成本包括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设施使用费、管理费用、税金、行业规费、利润等部分,各元素相互协调统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确保项目在资金投入充裕的情况下得以按期实施。另一方面,各环节的成本支出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需要上一阶段的施工操作步骤待完成且进行完结算后才能实现。因此每一项费用的管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与此同时成本收支所实行的标准在于前期工程资金的储备能够满足工程建设所需要的支出项目,达到投入与产出形成均衡,效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2.3 严格的质量控制

其中之一表现为材料质量的管理。绿色施工的重要因素在于,构成建筑物的建设原材料,如:水泥、混凝土、钢筋、管材等物料,在符合行业建材标准的同时,还要体现出材料中材质的构成元素满足绿色环保需求,可以进行二次或重复利用,进而减少对工程物料的浪费[4]。同时物料的型号与刚度、强度以及韧度等审核指标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以及预制构件的特性。其二表现为施工的操作流程。绿色施工操作的特征在于突破传统施工操作的局限性,利用高新科学技术以及新技能工程设施,完成各部位的施工建设。以高效率、高质量来进一步减少对能源、材料的消耗,还减少对周边环境因素的破坏。

3 .目前实施绿色施工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实践困境

3.1 工程技术更新不及时

由于部分新工程技术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实用效益是否与当前进行的建设工程项目相匹配还需要进行进一步论证,并且需要在前期以及中期施工阶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对其进行实验性推广使用,其实践周期相对较长。未能达到快速、高效的实施目的,这也与在短时间内形成管理效益的初衷相悖。同时传统施工技术不论是在熟练程度以及应用范围上来看,其持久性与耐用性都比新技术相对要高。特别是对于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疏于对技术概况、结构以及引进类型等内容的了解,无法对其进行深入引入[5]。而传统技术高能耗等不利因素则加大了成本费用支出,例如:施工现场管理中道路硬化技术推广等。

3.2 执行质量控制不彻底

从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来讲,部分项目管理制度存在片面性,并未考虑到施工项目在建设资源、场地条件、资金链条以及建筑类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因素,导致在实践作业中所采取的管理制度,往往是根据行业规范模板制定的工程实施细则。致使部分管理事项与实际现场状况存在较大出入,解决方案及工程设施无法及时救场[6]。

从质量管理控制方面来讲,正如上述中所提到的那样,材料型号的不一致以及材质本身存在的漏洞,造成了建筑物结构上的不稳定,包括抗震性、抗压性、防水性等效益都大幅度缩水。而操作人员未能达到施工要求获得基本的操作资质,对于技术的控制力以及条例条令的执行力偏低,无法确保施工质量与设计要求相一致。

3.3 工程原材料浪费严重

首先体现在疏于对项目各要素的前期预测估计。成本投入概况、原材料使用种类以及与建设场地之间的运输距离、理论工期与实际工程进度等,会造成信息数据对接出现误差。如:主体框架的浇筑混凝土总量实际完成量存在的间隙越大,那么所出现浇筑真空状态或是溢出概率进一步增加,数量减少需要对物料进行二 次供应,所产生的运输、电费、机械磨损比例则增加。

其次表现在落后的技术,致使在实施项目建设期间对于存在不可避免的工程缺陷则需要加大对物料的供应投入总量来弥补,在建设中存在的质量短板进而导致对物资的供应总量比预期的还要增多。而作业人员所采取的非严谨的技术规范则,扩大了浪费现象的几率。

4 .在绿色施工环境下创新工程管理模式的对策

4.1 形成可持续循环的工程管理理念

第一、以绿色节能环保为理念,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项目管理观念。以促进建设资源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建设为原则,把不同种类的建设要素按照施工流程以及项目重要性进行排列组合,以实现对项目施工方案的最优解。

第二、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实现建筑与周围生态环境相融合的建设观念。尤其是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标准提升,促使建筑物的建设思路与地区间的自然条件进一步融合,使其社会与自然共同进步的建设目标。

第三、建设顺序的确定以及进场次序的安排,要以安全第一、质量优先的前提为标准,突出各建设单元所体现出的优势效能。如:清晰的设计方案能够为施工管理理清建设思路、设置规划路线,并为其提供可靠的技术指导。

4.2 实现对工程技术绿色升级

一是对减少对周围居民生活秩序的影响,可以采取封闭式建设的方案,在建筑物周围加装防护隔音网来阻挡来自噪声及粉尘等物质对于日常生活的干扰,同时在进行大面积商砼浇筑作业,应当避开居民生活休息时间段,尽可能选择工作外出期间进行集中作业。例如:混凝土工程车辆进入现场,在白天可以在上班期间错开道路交通堵车高峰期进入现场。到夜间采用倒班制输送混凝物料。

二是对于包括坑基在内基础工程建设,要充分利用挖掘时产生的积水、夯土等建筑废料进行回收二次加工重新利用到施工建设中,来降低对物料的投入占比。例如:深挖地基时,周围土壤以及地下水位线降低等因素,使得积水总量陡然增加,可以利用排水泵等设施将多余水量进行集中回收,并在过滤、消毒等处理后重新表面护理等施工操作内。

4.3 严格落实质量的操作规范

首先要严格执行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完成对项目质量目标的设定、完成对项目实施计划的编制,重点是要增强理论设计贴近实际施工需求。同时确保组织体系能够条理清晰、责任明确,各工种各岗位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对接,将信息数据以及物资及时的输送到指定地域内。

其次进入到施工阶段,要严守施工操作规范,加强工序管理。要将做好计划的交底与落实,确保各项资源准备能够在开工前期准备就位。对具有重大影响效益的工程部位,严格执行交接程序,待针对完成质量现状、物资剩余量等内容核对检验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

再次进行到工程验收阶段,要对不同质量项目进行抽检,分批次对工程各环节分层次进行质量检验。而合格的标准则依据行业标准以及施工规范提供的建设指标来进行限定。

4.4 加强对绿色施工监督审核

一是要确立全程监控的总方针,不论项目工程的大小还是工艺技术的复杂程度,监督管理的时间界限,应当存在于整个工程阶段内,即从项目立项到理论论证设计,到物资进场进行施工作业再到最后审验合格。

二是要加强对关键施工部位的监控,为降低监控的难度增加监控的范围,可以加装智能化视频设备,替代人为操作所带来的外界干扰。同时强化对技术应用,落实制度等方面的监督力度。期间还要增强对安全防护应急突发措施的监控,检测是否加装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人员及设施是否佩戴安装必备的防护器具。

三是要为避免工程监控出现瑕疵,监督成效有失公允性。可以借助并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建立施工操作场外、场内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监察结果更具备说服力。

4.5 创新施工管理机制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筑管理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优势,逐渐形成可靠的企业形象。此外,建筑管理机制的创新也能增加施工现场的动力,借助这股力量,施工现场将展现出更大的活力和实力。在这种背景下,管理高层管理者应具有更高的整体意识,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战略高度组织体系。在这一机制下,我们可以认识到建筑管理的良好运行状况,充分尊重建筑管理的重要性。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施工的本质在于因材施工、节材降耗,以有限的资源投入得到较大的回报收益,将现存的建设元素进行规整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因此既要确保生态环境秩序平稳,还要保障工程进度有序向前推进,则需要以循环持续的管理理念,积极引用绿色工程技术、严守质量标准、加强监督管控力度,从而为工程项目实施长远化、科学化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绿色工程施工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探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子午工程
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 12:09:06
土木工程施工实习的探讨与实践
扶贫村里施工忙
河南电力(2016年5期)2016-02-06 02:11:34
工程
工程
基于EON,3ds max和AutoCAD的土方工程施工仿真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