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杰英,张志坚
(1.广州市增城区气象局,广东广州 511300;2.广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广东广州 511430)
增城区位于广州市东部,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特色农作物除荔枝之外,还有丝苗米、迟菜心、龙眼、香蕉、番石榴等。作为广州市典型的农业大区,增城区对气象灾害的影响十分敏感,常有气象灾害发生,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暴雨、雷雨大风、台风等,常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增城区的现代农业生产和气象条件依存关系愈来愈密切。
2020年5月21日08:00至22日08:00(北京时,下同),增城区受强对流云系影响,全区域内出现大暴雨,局部出现特大暴雨[1]。根据自动站雨量统计,全区平均雨量达202.5 mm,全区所有自动站雨量突破同期历史记录,多个水库水位超汛期水位或警戒水位。“5·22特大暴雨”来临前,增城区气象局于5月19日就向公众发布了“我区即将进入‘龙舟水’降雨集中期,20日夜间至21日将有暴雨局部大暴雨”的《重大气象信息快报》,明确提出20日夜间至21日我区将有持续性强降水,降水集中时段为21日夜间,部分时段伴有8级左右短时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并同步向各农业大户发布《增城重大气象信息快报摘要》。21日傍晚通过决策短信、网页、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甚高频广播、农村广播系统等途径发布《增城天气预报》,提醒公众注意做好相关防御措施,共发送各类决策短信326 436条,微信公众平台消息2次,微博天气消息20条。暴雨发生期间及时发布、升级相应的预报预警,共发布各类气象预警信号8次。该次过程预报时段准确、预警及时,但预报量级及落区不够精准,导致全区受灾农作物面积6 587 hm2,损失2.07亿人民币;受浸农户房屋5 817间,损失约0.54亿元。
以上灾害事件表明,增城气象的为农服务工作,特别是预报服务水平以及农村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亟待加强,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做好灾前防御,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家喻户晓,减轻农户灾害风险[2-3]。
增城区气象局立足本地农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和智慧气象服务网建设,主要服务措施有3个。(1)站点建设:分别在13个镇街水利所建设气象服务站,在43个村居委会建设自动气象站,设立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309个,覆盖区内150个村居委。(2)广播系统建设:对全区272个行政村的农村广播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促进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进村入户到人。经升级改造后,增城区农村广播系统将以往“发出预警信息—农村信息员收到信息—主观判断信息的紧急程度—前往村居委进行人工播报”精简成“发出预警信息—自动播报”的播报流程,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干扰,有效解决增城区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满足灾害防御、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的需求。(3)实时农田观测站建设:2020年在小楼镇江坳村建设了增城区首套农田小气候自动气象观测站,实时监控和收集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雨量、气压、太阳辐射、土壤温度等相关资料,数据实时传输到广州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实现市区站点并网布局,充分利用现有气象自动站信息。
以上综合为农服务措施,为增城区的重点产业、特色产业的农业示范基地提供了农业气象条件监测预报,提升了区域内的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提高了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促进了智慧农业的发展。
增城作为生态旅游城市,开展旅游服务的方式从传统的景区景点游扩展到乡村游、文化游、碧道游,其中乡村悠闲旅游在当下最为热门。为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增城区气象局选取增江街大埔围村作为首个美丽乡村景点,开展建设AAA国家级旅游景区气象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景区常规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风、降水等气象要素,为特色乡村景点建设、生态旅游资源和健康养生资源开发等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4]。
根据《广州市气象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2019—2022年)》有关部署,增城区气象局立足于增城智慧农业气象服务需求,逐步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选取增城区小楼镇的迟菜心研发基地,与广东省气候中心联合,启动了“智慧农业应用于增城迟菜心项目”特色服务,研发增城迟菜心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通过对基地采取更加精准的气象要素控制,以提高增城迟菜心的产量和质量[4]。
增城区气象局积极与区农业农村局的合作,每年定期前往区农业农村局开展都市农业气象服务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本区农业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规划(包括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农业产业机构、名优农产品等农作物生产期气象指数保险工作,以及农业部门、农业示范基地、代表性规模种植大户的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和气象服务信息接收渠道。定期对农业种植大户滚动发布《增城区农业气象服务专报》,利用微信群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让增城农业种植大户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天气情况,及时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5-6]。
目前,增城区气象局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措施主要有3条:(1)业务与服务结合。将农业防灾减灾与气象业务相结合,利用“3·23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普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大节日,针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和天气事件,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如2020年“3·23”世界气象日,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工作,增城区气象局委托第三方开发微信答题小程序,3月19日至23日面向全区群众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线上答题活动,共有334 793人次参与。(2)特色视频节目制作。制作并发布了具有增城特色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视频,内容包括“强对流天气的特点”“如何做好防御雷电”“短时强降水”“瞬时大风以及冰雹天气的灾害性天气”,并公布了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以便村民及时留意最新的气象防灾减灾消息。视频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广受群众欢迎。(3)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全区气象信息员的业务水平,规范各项管理工作,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增城区气象局每年安排一次增城区气象信息员培训,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宣传,提高气象信息员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有助于我区更好地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1)服务方式相对固化。
目前增城气象专业为农服务主要以每日发送的天气专报为主,辅以定期发布的中长期天气预报、农业气象周报、各月气候评价等,气象为农服务方式相对固化。近年也有专门为农业大户建立“增城农业气象服务群”专门推送气象预警及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等方式进行服务,但群内只有区内的农业大户,农业用户覆盖面有限,服务内容较陈旧,服务方式相对固化。
2)难以满足农户对气象预报的多元需求。
随着增城地区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农业用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天气预报要求更加精细化、精准化和及时化。遇到突发灾害性天气情况,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要求准确预报影响落区、量级。但由于受目前天气预报技术水平发展的限制,导致农业气象灾害的中长期预报准确率不高,制约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
3)气象科普工作不足。
气象局每年利用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下乡、安全生产宣传月等重大社会活动组织专家和业务人员到乡村、农村中小学等通过咨询、讲座、发放传单等形式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升农民科学防灾素养。非日常化的科普活动,开展次数不多,覆盖范围不大,传播人口不广,部分农村地方仍存在科普空白。
增城区气象局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技术支撑作用,积极开展农业气候年景预测,积极支持对本地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电子显示屏等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利用气象影视制作中心制作“接地气”的专题农业气象预报,让农民可以从最直观的传播模式获取气象信息。努力拓宽农业气象服务覆盖面,将气象为农服务传送到各镇各街各村。对气象大喇叭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潜力还要拓展和挖掘。
针对近期即将出现在本地的重大天气过程或气象热点问题,增城区气象局需加快开展农业气象格点化影响预报产品的研发,开发空间分辨率从10 km提高到5 km的精细化预报,实现5 km格点的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产品的自动制作,提高预报类产品的客观化水平,并将预报时间尺度由7 d提高到10 d。另外,宜分区域、分种类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预报及风险评估与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助农做好种养殖计划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增城区气象局应针对农业气象范畴做好气象防灾减灾等知识的普及,围绕荔枝、迟菜心、香蕉、丝苗米等主要农作物开展特色农业气象科普活动。每年选择关键的农事节气、特色作物耕种、收割等时段重点宣传气象变化对农事耕作的影响,吸引广大农户了解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让智慧气象应用于增城农业普及至每一位农民,覆盖到增城各村的最后一公里。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是一项充满技术性和科学性的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气象部门更要针对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结合本地农业的气象服务需求,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特色性以及有效性[7-8],推广农业气象灾害防治、农业气候适应性评估等工作,真正做到智慧气象服务指导为农生产,应用于农业高质量生产中,切实为推动增城现代化农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