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敏
2018年,教育部党组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组织开展了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培育创建工作。经过层层遴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机关第一党支部获评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支部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提升、品牌塑造[1],为推进医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从主体构成来看,党的建设质量包含党组织建设质量和党员干部建设质量两个层面[2]。为此,支部确定了“样板党支部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实现从我参与到我贡献、我主导的作用转变”的总体建设思路和“建设一个好班子、培养一支好队伍、选准一条好路子、完善一个好机制、推广一套好做法”的“五好”总体目标。对创建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月度推进计划,确定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又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为确保设定方案计划的合理性,通过问卷调研、谈心谈话等方式充分征集全员意见建议,提高全员主人翁意识。在组织开展过程中,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设计,实现参与主体的最大化,增强创建积极性。与此同时,紧密结合上级党委工作部署,加强定期自查和效果评价,形成计划报备、活动纪实、督导检查、考核评价于一体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正确,才会产生行动的高度自觉。支部一方面强化党支部干部的规范化建设意识,对支委、党小组长开展专题培训,提升工作能力,明确支部工作“该干什么、怎么干、要达到什么目的”。从改变组织者自身观念做起,以“精品”意识策划每次组织生活。支部每月召开一次面对面支委会,专题讨论支部工作。另一方面,强化党员意识和组织归属感。每月开展一次集中的组织生活,从思想上强化。确立支部文化理念、徽标、月刊,梳理支部历史形成文化册,设计政治生日纪念相框、笔筒、文件袋等文化产品,让党员和样板党支部的标识随处可见,从身份上强化。对于新入职、新转入、新发展的每一名党员,支部书记逐个谈心谈话,强化作为机关党员的模范带头意识。使党员自觉过组织生活,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根植于内心。
对照中央精神、上级部署、基层党支部建设和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支部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把规定动作落实落细,自选动作有声有色。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工作主体、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探索党建工作的新载体、新亮点、新模式,提炼有支部特色的工作方法。开展“体系式学习”“案例式分析”“项目式带动”“情景式模拟”等新的方式方法,精心培育一批树得起、叫得响、推得开的党建工作特色品牌。“1+1”主题党日活动模式,通过开设移动课堂,以“走、看、听、唱、谈”等方式推动党内教育入脑入心;“会前十分钟微党性教育”利用会前等候时间使党性教育常态长效;“机关主讲人”充分发挥党员主体性,使党员由台下的“观众”变为台上的“主角”;“青年智库”使普通党员参与到支部工作的策划、组织、主持、实施中,不仅增强了对支部工作的感知,也使支部成为培养人、锻炼人的舞台。
支部着眼推动事业发展的大局全局,坚持“三个融入”。一是融入中心工作。一方面,围绕工作弱项补短板。强化问题意识,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以项目申报形式发动党员查问题、想对策、出实招,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围绕工作重点增合力。如围绕医改、疫情防控、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等重点任务强化党建引领,通过主题系列工作、专项志愿服务等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形成广泛合力。二是融入队伍建设。一方面,围绕能力建设补弱项。针对党员群众需求和自身不足,实施“能力提升”计划,开展精准帮扶。另一方面,搭建平台带队伍。把支部工作作为锻炼年轻干部、培养党员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以“青年智库”为载体,使其在支部活动的“全链条”组织开展中带动综合能力提升。三是融入服务群众。一方面,对内开展常态化关怀帮扶,各种节点慰问各类群体。对于生病住院、无偿献血及家庭困难的党员群众、职工家属,及时随时关怀帮扶。另一方面,对外开展全员、全年常态化志愿服务,帮助患者服务社会。从院内门诊导医,不断扩展到院区建设志愿服务、医改专项志愿服务、喜迎国庆专项志愿服务、疫情防控专项志愿服务等。
支部秉持边培育、边创建、边推广的工作思路,以点带面,发挥对兄弟支部、周边地区以及兄弟院校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是通过与兄弟支部联合开展党日活动、与其他单位共享党建资源、开展经验交流、为属地街道基层党组织书记讲党课等,分享支部工作有效做法。二是在扎实开展“双创”工作的基础上,加强规律探索和总结提升。一方面,将支部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举措以制度、机制的形式固定下来,延续下去;另一方面,对探索经验、培育成果、创建成效,及时加以总结、凝练和提升,由经验层面上升为理论层面,形成支部典型案例、先进经验、研究论文等,宣传出去、推广开来,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经过2年的创建,支部在规范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的基础之上,制定了“扩大支委联系党员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等制度体系,探索形成了“三问三提谈心谈话”“责任人负责制”“党务公开”“无偿献血”等十余项务实管用的工作机制,和以“两网一刊一手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党员E先锋、月刊《支音》、支部工作手册)为特色的综合宣传载体。与此同时,支部还编纂形成了《样板党支部创建典型经验推广文章合集》等6套成果资料汇编以及“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专题片”等8部视频成果。
自支部获评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以来,还荣获“首都医科大学先进基层组织”“宣武医院先进党支部”,连年荣获校、院两级“优秀年度党日活动一等奖”“优秀主题系列工作一等奖”等。“北京市师德先锋”“优秀管理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十佳青年”“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个人”“社区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支部各科室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各自主管工作中开拓创新、团结奋斗,为医院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基层党组织”“第十五届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先后获评。疫情发生以来,支部全员轮流排班、终日值守在门诊预检分诊处,守好医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党员还主动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疫情防控、“桶前值守”等,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满意度测评中,支部全体党员群体从教育党员有力、管理党员有力、监督党员有力、组织师生有力、宣传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服务师生有力等7个方面对支部工作进行了满意度评价。在实现“七个有力”方面,党员群众的满意率均为100%,总体“非常满意”率为96.5%,无“一般”和“不满意”。
支部充分运用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推广报道样板党支部创建经验,讲好基层党建故事,《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建设为载体推动公立医院基层党建的实践研究》《抓重点、树亮点、攻难点,以党建带动业务发展》《“1+1”让党员教育“活起来”》等13篇文章被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新浪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组工网、《中国医院》杂志等主流媒体、期刊推广报道。与此同时,积极向医院官方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宣传平台报送稿件,展示创建成果。医院官网、官微刊发40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刊发42篇。
医院党支部是党在医院最基层组织,是医院党委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3]。支部从解决基层党建最突出的问题入手,通过不断探索,使基层党组织建设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动力。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教育、管理党员是为了激发他们参与党的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实工作中,很多支部开展工作时面临着思路不清、办法不多等问题,使党建工作的感召力没有充分显现出来。支部在创建工作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从工作方向确定、目标制定,到年度计划的制定,再到工作的具体开展,都充分依靠党员群众,汇集民智,使他们广泛参与进来,贡献力量,不仅为支部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极大开拓了支部工作的视野。
面对基层党建抓手不足、实效不够、服务群众能力弱化等实际问题,支部坚持“问题导向”的工作思路和“发挥优势、弥补弱势”的工作理念,做强长板、补齐短板。从党员的能力建设、自身发展出发,从工作的短板弱项、经验盲区出发,聚焦薄弱环节,明确突破方向,强化工作措施,精准施策发力,努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迫切需求,是确保基层党建取得实效的关键。
公立医院党组织在推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4]。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党建与业务“两张皮”“对业务的支持、保障和带动作用不够”[5]的实际问题,支部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把推进医院事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跟党委战略部署、紧盯医院中心任务,找准定位,做好融合,凝聚思想共识、汇集强大合力,将党建工作落实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实事项目中,引领党员在立足岗位实践中发挥模范作用。
面对支部工作活力不足、吸引力不强,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等实际问题,支部一方面内容上搞“实”,把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结合起来。改变“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身边人讲身边事等方式,集培训、体验、活动、实践、感悟于一体,增强党员对教育目标的自我感知。另一方面,形式上搞“活”,把“灌输教育”变为“启发式教育”。改变“你讲我听”的被动形式,运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方法和活动载体去开展,同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唱主角”,使上级决策部署真正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