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茹
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 郑州 450053
武汉青山长江公路大桥是武汉市四环线跨越长江的控制性工程,大桥主桥为(350+938+350)m钢箱及钢箱结合梁斜拉桥,桥塔为A型钢筋混凝土主塔。其19#南主塔墩承台为哑铃型结构,总平面尺寸为98.9×39.5m,厚9m,两端为Φ39.5m的圆形结构,中间采用系梁连接。为了减小混凝土收缩影响,系梁中间设置4.7m长后浇段,后浇段滞后主体至少3个月施工,承台混凝土设计总方量2.2万m³。
19#墩承台高9m(包含塔座3m),分“三大层七小次”浇筑成型,每层分为上下游圆端两次浇筑完成。第一层浇筑高度为3.0m,上下游圆端每次浇筑方量为3999.8m³;第二层浇筑高度同为3m,每次浇筑方量为3969.8m³;第三层浇筑为塔座(高度3m)及下塔柱底节2m实心段,每次浇筑塔座方量为2884.6m³、2m下塔柱方量为271m³,系梁后浇段一次浇筑成型,方量为419m³。
围堰抽水完毕后,采用破碎机破除桩头,同时在封底顶面找平后,转入承台主体施工。承台钢筋绑扎前,在基底垫层上准确测放出承台十字轴线及标高线,并做醒目标记,依据承台十字轴线用墨线弹出承台的轮廓尺寸线和立模边线,对架立骨架位置在垫层上标识[1]。
(1)钢筋安装。根据图纸依次安装钢筋,规范设置钢筋接头,所有带肋不锈钢钢筋均采用不锈钢套筒进行机械连接。不锈钢钢筋运输和吊装过程中,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刮擦,其绑扎钢丝采用直径 1.2mm柔软的不锈钢丝,牌号同不锈钢钢筋。承台系梁后浇段不锈钢主筋采用机械连接,考虑到混凝土收缩的影响,套筒两端各加长不小于 5mm(增加螺纹丝数)。
(2)架立骨架及冷却水管布置。承台冷却管采用直径50mm、壁厚3.5mm钢管,管与管之间采用橡胶管连接。冷却水管层距1.0m、平面间距1.5m,每层成“S”形排列。当架立骨架与钻孔桩、承台及塔座钢筋或冷却水管相冲突时,适当移动架立骨架位置。
(3)测温元件布设。19#墩承台为大体积混凝土,为确保承台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专门进行大体积承台温控监控,其相应监控测点按方案布设。
(4)承台及塔座表面增设防裂网。在承台侧面及塔座顶面增设防裂钢筋网(φ7mm、网格间距100mm),以提高结构表面混凝土抗裂性能。
承台、塔座模板采用木模板,后场加工,检查验收合格后运至现场安装。由于塔座外侧为锥形坡面,常规工艺浇筑混凝土时,气泡不易排出。为保证塔座表面混凝土密实性,木模内表面增设了模板布。模板分块吊装,按照由圆端中间向两侧拼装的顺序依次进行,其顶面振捣孔在模板加工时先行开设。系梁内部空腔搭设钢管支架进行侧模及顶模固定。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9#墩承台采用C45混凝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使用42.5中热硅酸盐水泥。为了验证42.5中热硅酸盐水泥的使用效果,项目委托科研单位做了多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热硅酸盐水泥3d水化热为206kJ/kg,7d水化热为247kJ/kg,较普通硅酸盐水泥明显降低。实际生产过程中,同时使用了性能稳定、减水率高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有效降低每方混凝土水泥用量,进一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升。
(2)承台混凝土浇筑[2]。①混凝土浇筑前,组织联合检查,并进行人员分工,划片包保。②在每次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顶面喷洒高效缓凝剂,之后采用0.4~0.6MPa的压力水冲洗凿毛,使粗集料部分裸露1/3~1/2粒径。③当前层混凝土强度达到30%后,开始带水绑扎上一层承台钢筋,并预埋塔座、下塔柱预埋筋,安装塔吊、墩旁托架、冷却水管、测温元件、测量控制点等预埋件。④由于承台面积大,为保证承台顶面浇筑标高满足要求,在浇筑最后一层混凝土时采取以下措施控制浇筑标高:在模板内侧上由测量人员统一放出标高,并标记;在承台预埋钢筋上做标记,拉线控制承台标高与承台预埋钢筋标记平齐;在混凝土初凝前,对承台顶面混凝土收浆抹平。
(3)承台混凝土养护。提前备足混凝土养护用塑料薄膜、麻袋及土工布和农用喷雾器等材料和设备,混凝土初凝前在表面喷水雾保湿以防止收缩裂缝的产生,初凝后混凝土上表面采用缓凝水冲法进行凿毛处理,清理干净后蓄水>30cm养护,养护用水直接使用长江水,分层面养护至下一层浇筑(7d)为止,永久暴露面养护时间不少于14d。承台四周带模围水养护;内部循环水流量根据监控数据实时调整,通水养护时间依据温控要求而定,原则上不得少于14天。上一层混凝土浇筑时,保证下一层表面与当前层浇筑混凝土的温差不大于15℃,避免在层间出现裂纹。
(4)冷却水管处理。承台混凝土停止通水养护后,将冷却水管伸出承台顶面的部分割除内部注浆封堵,浆体强度不低于承台混凝土的设计强度。施工时,在冷却水管伸出承台顶面处预留凹槽,钢管割除后用混凝土封闭,确保保护层厚度。
在19#墩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使用了防裂钢筋网、中热水泥、模板布、无线温控监测系统等一系列新材料、新工艺,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易开裂的难题,取得了预期效果,为后续同类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供了宝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