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光
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 保定 071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于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产品品质要求日益提高。随着产品的多元化,城市中的垃圾产生速度越来越快,直接导致了城市污染的加剧,对城市的宜居性打了折扣。通过海绵城市中的相应概念进行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改善环境,解决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等问题[1]。
海绵城市理论中关于路桥设计的主要思路是解决城市的排水问题。要在城市路桥的设计施工中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作用,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防止城市内涝的出现。同时对现有的或者新增的排水蓄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降低城市蓄水的压力,提升水资源的二次利用,这样既能防止内涝,也能通过海绵城市的概念解决水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综合提升城市水资源的调节能力。
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水资源的利用问题,并适应当前国家提出的节能环保相关政策精神。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前期实地调研和当地情况进行优化,合理统筹利用城市环境和资源,更加科学合理地做好市政路桥建设。
由于车行道需要长期受到行车荷载,必须选用透水性强且孔隙率比较高的透水沥青混凝土作为路桥建设结构层,待水通过结构层再继续向下渗透的时候,可以有效过滤水中的杂质以及污染物质,完成水体的净化处理。同时在路面铺设时可以选择性设置横坡,有利于雨水引流至车行道旁的绿化带中,快速排出雨水。
在针对市政路桥人行道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其荷载较低的情况,优先选择渗水性较强的人行道板铺砌。同时,市政路桥在规划的时候,可将透水混凝土作为基层,并增加碎石垫层,减少外界因素对路基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在靠近道路一层做好隔离层,增加碎石沟的铺设,并根据实际的道路情况决定好碎石沟的深度。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将雨水和渗水层加以连接,提高雨水处理的效率。此外,设计透水性良好的人行道,要选择渗水性强的土基,以此来保证道路的正常使用[2]。
所谓的生物滞留带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在市政路桥设计过程中对各种植被进行充分应用,通过植被对雨水进行滞留和储存,在这个过程中对各种生物原理进行充分应用,这样能够达到净化雨水的目的。城市环境在通常情况下比较温和,对于雨水较为充沛的地区而言,设计人员可以将生物滞留带的设计价值和优势充分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将路面污染源进行有效减少,还可以降低对水资源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城市当中也是雨水蓄调的重要途径之一,雨水渗透面积得到进一步增加,对城市的热岛效应也可以进行有效避免。除此之外,生物滞留带还可以在城市内部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对道路绿化带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其在市政路桥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该理念的应用优势,对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一般情况下,边坡防护工程多运用于公路项目中,市政路桥因两侧地块开发,边坡防护工程往往运用较少。但随着当前城市化的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政路桥超前于两侧地块开发建设,在两侧地块建成前,需要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统筹考虑市政路桥的边坡防护设计。在对边坡防护形式进行选择时,一般多采取植草护坡、生态网格护坡、挡土墙护坡等三种类型。针对市政路桥与两侧地块高差较低的位置,应优先考虑植草护坡;生态网格护坡多运用于市政路桥与两侧地块高差大于2m的位置。上述两种护坡形式对原有水生态环境影响较低,且利于以后地块与道路进行衔接。当市政路桥与两侧已建成地块存在较大高差的地方,在不具备放坡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挡土墙护坡形式。挡土墙防护相较于植草护坡、生态网格护坡来说,其控水能力较差,不过却对边坡防护具有显著的稳定性。总体来说,市政路桥设计人员应当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边坡防护形式,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下,也应切实防止坍塌影响到道路路面的安全。
市政路桥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基础上,要加强对道路雨水口的调整与优化。在保证雨水口本身的引流和排水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对雨水口的设计,减少污染物的堆积,缓解雨水收集对整个排水系统的压力。首先,需要对原有的道路雨水口进行调整,在适当的位置放置过滤网、出水支管等设施,并在下水道中使用混凝土加固,保证在雨水收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初步沉淀,将其顺利排到排水管道中。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雨水口的堵塞,且过滤网能够很好地拦截体积较大的污染物[3]。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应用于市政路桥设计有效提高了城市的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能力,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要将市政路桥建设成一个吸水的海绵体,在市政路桥设计任务开始筹划时就需要因地制宜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只有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市政路桥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才可确保取得的设计成果更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