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勤
陕西尚华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65
装配式建筑属于一种全新的建造方式,在整个建设中,通常是以提前制作好的材料为主,在施工现场,对施工技术手段进行合理利用,使制作好的材料可以实现有效连接。装配式建筑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特点,能够缩短整个工程的建设周期,在整个建筑领域中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
装配式建筑工程在欧美国际领域中,已经极为成熟和发达,我国建筑领域中,虽然装配式建筑工程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无论是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还是整体的设备产业链,已经符合国际主流的应用水平。需要警示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少工程的管理策略相对匮乏,已经成为掣肘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当前我国建筑部门对装配式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视和关注,未来装配式建筑工程必然成为我国建筑市场的主流应用形式,尤其是装配式建筑的市场价值、经济效益、应急需求等多方面领域,均有极为突出的优秀表现,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1]。
装配式建筑工程,需要在不同施工阶段,开展不同的施工准备预案,特别是在施工准备阶段,需要针对装配式部件的设计、组装、运输、存放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设计,另外针对不同工种的施工作业人员,需要开展装配式建筑工程技能培训,让施工人员详细了解相应的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方式,确保装配式建筑工程可以按照既定的施工作业预案开展相关施工内容,保障施工效率的同时,提升安装作业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另外,在装配式构件到达施工现场后,相应的存放需求以及存放管理事项,也要按照不同的施工材料进行有效存放,不少施工企业对于装配式构件,认识程度不足,进而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差异化的施工问题,特别是施工材料存放不当,导致施工作业时忙中出错,引发施工质量事故,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增加施工成本的同时,还可能会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惩罚和警告。
当前国内装配式建筑的造价较高,这主要是预制构件的成本偏高。因此要选取规模化生产的厂家,推动标准化的生产。通过BIM和IPD系统建立市场价格分析系统,通过成本差异的对比分析,选择最优的成本方案。通过最优方案的选择,可以将成本降低到800元/m3左右,降价幅度较大。在施工中,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等价格波动都会对构件价格造成影响,因此必须要结合BIM模型全面整合市场信息,对价格波动进行预测和计算,从而得到更精确的价格。同时要对税务、采购、运输和安装等多方面进行优化,结合提前预售、税收筹划等策略,整体上降低成本。根据具体施工情况解决市场失真的问题,比如现场模板、脚手架安装和拆卸工作量减少,因此在计算中要改变全部按照计算面积的方法。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对预制装配技术考虑减少的问题,要建立各方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模式,将工人生产生活临时房屋、结构支撑、承台基础、预制装配式结构等纳入计价系统当中。对于目前现有的定额计价依据进行调整,在施工中不断提升装配率(PC)的指标,以降低总造价成本,提高工业化程度。明确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组织措施费、管理费、规费、利润、税金等方面的内容和依据,人工成本根据实际施工要求制定依据,材料的消耗量要明确构件中材料和非预制构件中的材料。具体项目还要根据PC率不同来制定依据,比如PC率60%以上的装配式混凝土小高层住宅和PC率40%的高层住宅各项费用计价都有所不同,因此编制消耗量定额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时涉及的人员数量比较多,由于施工环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也较高。但是由于人员数量多,所以在专业能力方面很容易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基于此,要对施工人员的日常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约束和监督管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不能单纯将重点放在约束管理方面,而是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各种措施有效提升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提出相关的奖惩机制,帮助施工人员对自己的岗位职责和义务进行确定,同时实现对施工人员自身日常行为的有效约束,避免由于施工人员自身行为不当等问题而引发各类事故。奖惩机制在编制和应用时,要将施工人员现有的工资以及工作表现情况进行结合,这样施工人员在施工中通常就会以比较积极和主动的状态投入到施工中。施工人员相互之间还可以实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上报,以实现对施工人员个人行为的有效约束[2]。
综上所述,作为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不仅要积极关注装配式建筑工程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制定行之有效地管理策略。另一方面,提出一系列可以改善工程施工成效的实践策略,借助多样化的施工技术、管理方案、管理细则,对工程施工作业内容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保障工程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