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上海节水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探析

2021-04-03 02:22伍彩球
中国水利 2021年3期
关键词:节约用水法治化社会化

桂 轶,伍彩球

(上海市供水管理处,200050,上海)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质型缺水已成为制约上海市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将节约用水作为上海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从源头上有效地推动城市节水减排,应全面准确理解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深刻内涵,激发全民参与热情,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绘就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增强城市治理“向心力”,营造“人人参与、全域节水”的工作氛围,不断提高节水工作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一、推进节水工作社会化

社会化是构建节水治理新格局的前提和基础。过去一个时期,上海市节水工作以水行政主管部门计划性、指令性管理为主导,广大用水单位积极性不够,社会力量缺乏主体性。主管部门与用水单位长期处于“管”与“被管”的关系,社会力量参与比重不大。新时代上海节水工作应创新节水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节水工作参与各方的主体性,汇聚管理部门、用水单位和社会各方的力量,引导更多主体共同参与节水治理,激发强大的社会参与和自主能动力量。

管理部门应强化节水法治建设、优化制度设计、完善节水监管体系。广大用水单位应加快节水技术改造、提升用水效率。社会力量应不断提升为政府和用水单位提供第三方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有机多元的方式,统筹社会各类资源共同参与节水工作,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挖掘节水效益。

“十三五”以来,上海市坚持节水优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行合同节水管理促进节水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促进节水服务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动节水工作社会化。在电子芯片、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高耗水行业加快推进社会化节水工作试点示范和推广。上海市通过在机关、高校、医院以及高耗水企业等100多家单位开展智慧节水+合同节水工作,有效促进了节水工作的社会化。

“十四五”期间,上海应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进一步鼓励用水单位加大节水设备及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投入;降低节水技术工艺与设备产品成本,提高节水设备与产品质量;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第三方节水服务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节水服务,培育节水服务产业;鼓励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广节水产品和技术,拓展节水科技成果及先进节水技术工艺推广渠道,逐步推动节水技术成果市场化。

二、完善节水管理法治化

法治化是构建节水治理新格局的基本保障。上海市节水治理新格局必须提升法治化水平。

一是要建设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节水管理法规体系。健全的节水法规体系需要根植于上海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吸收借鉴全国乃至全世界节水管理的有益成果,有效地约束节水工作参与各方的行动边界。节水工作法治化重在“约束”和“治理”,而不是“制裁”。对主管部门约束权力边界,实现依法管水;对用水单位约束用水行为,实现依法用水;对第三方市场机构约束收益正常化,实现依法服务。

二是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谋划和推进节水工作。以法治为前提,做好节水政策的设计与规划,充分用好节水监管体系,确保管的能力强、监的能力够,使节水治理新格局依法共建、依法共治、依法共享。摒弃法律框架之外的一些习惯和办法、个人意志和看法,依靠普遍、稳定、明确的规则和规范,认识和解决节水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把节水工作法治化的制度优势切切实实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三是节水法规体系需要坚持好、实施好,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法规体系前提下,坚持从市情和水情出发,继续加强节水工作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节水工作急需的制度、必备的制度。要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不断巩固、完善和发展节水法规体系。

为保障节约用水工作顺利开展,上海市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节水法规体系和规章制度,包括《上海市水资源管理若干规定》《上海市供水管理条例》和《上海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为进一步推进节约用水工作,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市制定了《建立健全上海市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的实施方案》和《上海市实施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实施细则》。

根据新时期、新形势对节水管理工作的要求,上海要进一步做好节水政策的顶层设计,适时修订和补充节约用水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编制出台上海市节约用水“十四五”规划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转变服务理念,推进政务服务从部门管理为中心向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服务窗口办事高效、便利。创新管理方式和监管机制,发挥好节水督查监管作用,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强化跨部门联合监管,实施信用、风险、动态监管,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三、推广节水工作智能化

智能化是构建节水治理新格局的主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节水工作的社会化离不开技术层面的智能化。节水工作不经过信息化、数字化的改造,就难以打破各个层面之间的管理壁垒和技术壁垒。只有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才能实现智能化,才能够为节水治理新体系的演化持续赋能,不断改善节水领域的管理关系、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

近些年,上海市借势“互联网+”大力推动智能化节水工作,在2018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开幕式上提出“智慧节水+合同节水”的创新方式。智慧节水实现“3A”(任何时间 Anytime、任何地点 Anywhere、用水单位的任何信息Anything)用水管理,使节水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有效,在整体层面上获得更加协调的节水管理效果。截至目前,上海市已有1 000多家用水单位完成智能化用水改造,实现单位总用水的在线监测及动态化管理;近200家用水单位进一步完成了单位内部用水的智能化改造,可快速、准确捕捉单位内部用水异常,实现单位用水的精细化管理。

结合建设全球新型智慧城市“一网通管”“一网通办”的发展思路,上海市持续推进信息化与节水业务的深度融合,不断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深入探索“智慧节水”“动态水平衡”“节水产业联盟”等新技术和新模式。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中推进节水管理智能化,推动跨区域跨行业信息共享,建立完善上海市节水相关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安全、高速、移动、互联的新一代节水通信网,形成全市感知、全面共享的智能节水管理体系和大数据中心。

四、提高节水工作专业化

专业化是构建节水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手段。节水工作专业化的本质是尊重社会治理的规律,遵循现代治理的原则,利用专业组织和专门人才,通过专业化的方式和技术,提升节水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一是治理理念要专业化。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设计科学的政策框架,制定规范的治理标准。

二是实现治理行为专业化。注重分类治理、多元治理和精准治理,根据不同行业的用水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理主体和治理方法。丰富并提高节水技术推广应用、用水风险预警防范、突发事件应对、节水收益分配等治理方式方法和专业化水平。

三是提高治理队伍的专业化。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节水治理人才队伍,为节水治理专业化和精准化提供人才保障。加强专业培训,引导产学研顺畅合作,加快技术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上海市节水工作从简单治理到专业治理的全面转型升级。

2020年 “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期间,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了 “节水研究中心”,为上海市节水工作搭建了一个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平台,加强专业人才培育,推进节水行业发展和科技发展。新时期上海应从治理理念、治理行为、治理队伍的专业化出发,研究制定节水相关技术标准,提供通用化、标准化、专业化的节水服务支撑,加强高水平管理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展重点领域科研攻关,实现区域节水管理的大协同,提高节水管理的科学决策和专业化水平。

五、结 语

新时代上海的节水工作要坚持共建是基础,共治是关键,共享是根本,夯实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社会化基础;加强有法可依、依法而行的法治化保障;依托智慧节水科技赋能的智能化路径;强化科学理念、方式和人才的专业化手段;有机协调融合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构建城市共建共治共享节水工作“良善之治”。 ■

猜你喜欢
节约用水法治化社会化
节约用水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节约用水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
反腐败工作法治化的重要里程碑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信访法治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