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021-04-02 12:08王玮
现代情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影响因素

收稿日期:2021-01-25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高校智库信息联盟构建与服务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90489SK);2018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图书情报机构服务智库功能与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018BS35)。

作者简介:王玮(1968-) ,女,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信息服务管理。

摘要:[目的/意义]旨在探讨突发事件中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以期完善应急信息服务,提升突发事件中公众应急信息使用效率。[方法/过程]通过深度访谈收集40名受访者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相关数据,基于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结果/讨论]分析得到90个初始概念、20个范畴、6个主范畴并聚焦为3个核心范畴,在此基础上构建突发事件中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突发事件中公众应急信息的需求和搜寻趋势。

关键词:公众应急信息管理;突发事件;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1.04.009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21)04-0079-1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blic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 Emergencies

Wang Wei

(Library,Jilin Jianzhu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is paper aimed to explor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blic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 emergencies,with the expectation of improving emergency information services,and raising use efficiency of public emergency information in emergencies.[Method/Process]Based on the ground theory,the related data of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 emergencies from 40 users by the method of depth interview,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through open coding,axial coding and selective coding process.[Result/Conclusion]In this study,the paper identified 90 initial concepts,20 categories,6 main categories and focus on 3 core categories.On this basis,to construct the conceptual frame model of public emergency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 emergencies,which can reveal the demand and search trend of public emergency information in emergencies to a certain extent.

Key words:public emergency information management;emergencies;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impacting factors

当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社会、自然矛盾的日益突出,全球化突發事件频发,特别是COVID-19的蔓延,突发事件呈现出危害深、范围广等趋势。新时期,公众的应急管理意识及应急信息需求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公众应急信息使用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对突发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将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引发衍生事件,给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COVID-19等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已经成为2020年的热点,公众的应急信息搜寻行为规范逐渐成为应急管理的重要因素。应急信息搜寻作为公众应急信息利用、舆论发声及应急决策的基础,对应急管理和应急信息服务至关重要。如何规划应急信息传输渠道,健全公众应急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已成为学者研究热点。关于应急信息概念的阐述,学者尚无统一概念。国外学者多从主体行为、偏好及影响因素对应急信息进行界定[1-3],国内学者则从主体、技术、环境等角度进行论述[4-6]。多数学者认为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是公众在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过程中,在时间、环境等因素制约下,搜寻主体的应急信息获取、交流与利用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总和[7-8]。在突发事件中,公众如何进行应急信息搜寻?其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具体特征与表现是什么?基于此,本文拟开展基于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全过程的调查,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40名受访者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相关数据,通过扎根理论归纳出影响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范畴,以此构建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探讨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表现特征及如何利用这些特征提升应急信息服务水平。

1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1不同主体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

应急信息搜寻行为依据搜寻主体差异而呈现出一定区别,依据搜寻主体规模,应急信息搜寻可分为个体应急信息搜寻和群体应急信息搜寻[9]。Shah C[10]认为个体主动分享信息的意识可有效降低协调成本,实现有效的群体信息搜寻。Mishra J等[11]提出个体知识结构差异和活动背景会对信息搜寻行为有较大影响,知识经验丰富个体往往采用先决策后搜寻方式。知识结构和历史经验决定个体应急信息搜寻效果,但受限于个体间的信息分享与协同等。Luciano等[12]以COVID-19为例,应急信息管理应避免最需要援助的群体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王双燕[13]认为突发事件下,场内群体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可以用来进行灾害预警。肖花[14]阐述了图书馆在发展应急信息服务过程中具有满足信息弱势群体的应急信息需求的优势。群体应急信息搜寻是以个体应急信息搜寻行为为基础,搜寻效果要高于个体应急信息搜寻,但搜寻实现成本也要多于个体应急信息搜寻。

1.2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特征的研究

突发事件中的应急信息通常表现为信息垄断、泛滥及异化等现象,进而促使公众搜寻过程中呈现信息饥渴、过剩和失真等情境,影响行为动机、需求、意愿和搜寻效果。具有相关经验的应急信息搜寻者会对搜寻到的信息产生更多的判断和想法,且受到时间约束压力也越小[15]。在风险和时间约束的情况下,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可加快应急信息搜寻效率,提高搜寻意愿会影响群体中个体的信息搜寻行为[16]。刘静等[17]构建了社交媒体用户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画像,发现潜水关注型用户受灾风险低、风险感知程度低,搜寻困难型用户受灾风险高、风险感知程度高且对应急信息搜寻障碍感知明显,积极无障碍型用户受灾风险较低、风险感知程度较高且对搜寻障碍感知弱。安璐等[18]认为普通群众的情绪更强烈且易受意见领袖影响。个体突发事件中正性(积极)情绪下有利于被试者对应急信息加工,而负性(消极)情绪不利于应试者对信息加工,且个体情绪状态与材料情绪模式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19]。研究表明[20-22],公众应急信息搜寻伴随着行为预期、情感投入和个人情绪等个性化的心理活动,个人技能可对公众信息搜寻行为感知产生影响并造成行为差异,同时还与搜寻行为的反馈和目标达成程度关联。

1.3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应急信息搜寻环境是影响搜寻行为的主要因素,决定搜寻主体的搜寻逻辑及搜寻语境,进而降低应急事件中的损失。搜寻环境中组织文化对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先进行情境评估,再支持群体协作[23]。身体及情感危机也会影响公众在线应急信息搜寻和行为分享[24]。申博[25]研究表明搜寻环境中意见领袖的观点或看法将极大影响其关注者的应急信息搜寻结果。刘春年等[26]认为应急搜寻环境中信息过载多不利于用户提升应急信息使用效率。李月琳等[27]以中美两国为例,搜寻环境中的文化差异将导致两国用户在信息搜寻内容、类型及需求逻辑表达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应急信息搜寻环境中技术因素[28]、文化因素[29]、地域因素[30]、社会因素[31]都会对不同类群用户应急信息搜寻行为产生影响。突发事件中获取应急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渠道可分为人际网络、传统媒介以及互联网媒介[32]。当前研究关注公众网络应急信息搜寻的习惯和偏好,Sutton J等[33]以Twitter文本为语料,研究发现应急信息的转发会受到内容、风格和发送者特征的共同影响。Ehnis C等[34]认为灾难类型及社交信息传播渠道会影响应急服务机构社交信息搜寻行为。政务社交媒体传播的缺位极大影响了公众信息搜寻的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应急信息在发布策略上应注重网络技术的应用、推进“多媒介”融合以及体现人文关怀[35-36]。此外,研究者还关注突发事件中信息本身因素对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包括个体信息敏感性[37],特定信息源的信任程度[38],信息搜寻的可行性、成本和效益[39],信息源内容与结构的显著性、可信性以及可替代性[40]等方面。

综上研究发现:①研究内容主要为探讨国内外特定情境下单一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搜寻或基于固定渠道的应急信息源选择行为,侧重单一维度因素阐述,缺少多维度和整体层面间影响因素的关系和影响效果;②研究方法多为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常常局限被调查者的思维和意义建构,新的理论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很难发现,得出的结论存在偏差。基于此,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性研究,对突发事件中公众应急信息搜寻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研究,并对所揭示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剖析。

2研究设计与信效度分析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扎根理论[41]是质性研究方法之一,宗旨是在经验资料收集分析基础上最终形成解释性的理论体系。深度访谈是指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长时间谈话,采集被调查者對某事物的看法或做出某项决定的原因等,具有自由性和开放性特征。由于本研究剖析突发事件中影响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多种因素,而这类因素往往具有难以量化分析的复杂性特征。基于此,本研究利用深度访谈方法获取大量的文本资料,然后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编码、归纳范畴,挖掘、探讨突发事件中公众的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并构建理论模型。

2.2模型变量设计

参考相关研究[9,32],在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将受到搜寻者特征和行为能力、信息源、搜寻时间及搜寻环境等因素影响,所以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可从3个维度进行界定:第一,个体维度,用户个体特征是应急信息搜寻的基础,用户个人需求的外化表现推动搜寻行为的开展,同时,用户个人内在驱动因素限定着搜寻行为能力。第二,资源维度,应急信息资源质量直接决定了用户搜寻行为的最终决策,信息资源在搜寻过程中的使用频率或倾向将体现用户的信任度和获得程度。第三,环境维度,是指公众搜寻应急信息的特定情境,可以根据不同的历史体验,选择不同类型的搜寻渠道,结合外部情境(政策、社会、教育及技术等)解决不同阶段应急信息需求。

2.3数据收集

本研究在2020年11月—2021年1月对40个符合条件的样本进行访谈。本研究为保证样本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对我国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居民进行数据跟踪收集。以“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搜寻经历”为主题进行深度访谈调查,并开展小组讨论。在访谈过程中融入关键事件访谈法,从而使得获取的资料更为全面、真实。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原因,本研究部分采用线上视频访谈的形式,所有受访者均有应急信息搜寻经历,年龄在18~70岁之间,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受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应急经历表达自己的应急信息搜寻过程。在初步构建理论模型阶段,共有35人接受了访谈,共924分钟录音;开展了7次小组讨论(每小组3人次,用时约1小时),14次个人深度访谈(时间约为0.5小时);剔除3份不符合要求的问题材料后,将32份访谈资料使用字母RC加数字01~32作为唯一受访者标识。在模型理论饱和度检验阶段,共有5人参与了访谈,其中开展了1组小组讨论(每组3人,用时约1.5小时),2人进行了个人深度访谈(时间约为1小时)。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本文拟从个体、资源和环境3个维度来界定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旨在研究影响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访谈提纲如表2所示。

2.4数据编码

受访者在访谈或小组讨论过程中自由发言,结束后将录音转为文本,最后获得约4万字谈话记录。对访谈记录的书面文本进行整理得到原始记录稿,另一稿剔除无效内容后整理原始语句。然后,对访谈收集到的文本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及选择性编码的三级编码,在过程中对概念进行不断提炼、归纳和修正,直至达到理论饱和。

2.5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在前期不同时间、地点收集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受访者协助核实数据,保证受访数据的多元性和真实性,加强记录数据和真实情况的吻合度。然后,邀请2名硕士研究生对受访记录分别进行分析编码,两者编码的一致性高达74%。最终,本研究编码一致率达到84%,说明信度较好。

在效度方面,本研究邀请2位同行专家进行外部审核,并通过结果对比进行内部审核,保持研究过程中各方面内容及环节之间的平衡性和一致性。

3研究过程

3.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数据编码的第一步,目的是形成若干概念类属和范畴。主要是在原始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对重要语句进行提取,逐字逐句进行编码、标签和录入,并通过内容的比较、辨析、提炼,将提取的概念重新组合,对概念要素进一步提取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语句和结论,最后形成概括性的范畴。

本研究对32份文本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共获得900余条原始语句及对应的标签概念。访谈文本节选与开放式編码案例如表3所示。

本文通过持续对比、分析提炼、合并、筛选,摒弃出现次数少于2个的无效概念,最终共识别90个初始概念,对初始概念整合后共得到20个范畴,如表4所示。

3.2主轴编码

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对已发现的18个范畴进行不断比较、分析、归纳和抽象,最终形成个体状态、个体动机、信息内容、信息源运行、内部情境、外部情境6个主范畴,具体如表5所示。

3.3选择性编码

本研究主轴编码阶段的结果表明,个体状态、个体动机、信息内容、信息源运行、内部情境、外部情境6个主范畴对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具有影响,通过对维度、属性等方面地进一步分析、归纳,最终提炼了影响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个体因素、资源因素、环境因素共3个核心范畴,个体因素、资源因素和环境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而环境因素调节个体和资源因素对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影响的强度;并且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可以对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反馈。核心范畴与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关系结构如表6所示。

3.4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继续访谈5名受访者进行饱和度检验。同样按照扎根理论,将访谈内容进行随机抽取及编码,结果和第一阶段一致,并没有产生新的构成元素,也未形成新的范畴和关系。由此可以认为,本研究的范畴编码和建立的模型达到了理论饱和。

4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4.1模型构建

通过上述数据编码分析,本研究发现个体因素、资源因素和环境因素3个核心范畴对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影响明显,与前期文献调查研究结果一致。虽然同为核心范畴,但它们对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方式不同。个体因素、资源因素及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个体因素为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内驱动力和根本所在;资源因素则是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核心体现和主导条件;环境因素是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保障机制,同时调节个体因素和资源因素对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影响的强度;此外,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可以对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反馈。以此为基础,本研究得到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4.2机理阐述及讨论

4.2.1个体因素对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

个体因素是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内驱动力和根本所在,在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个体状态和个体动机。个体作为应急信息搜寻、信息资源选择和使用行为的主体,一方面,将会受到个体特征、个体应急经历等短时间内难以发生变化的自身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个体搜寻心理、动机及态度等不确定的动态因素影响。因此,个体状态和个体动机因素的交叉融合,驱动着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但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

在访谈和资料分析编码过程中可以发现,不同年龄、职业和性格的受访者,在搜寻方式的选择和相应的偏好也呈现出差异化。年龄小的受访者愿意通过互联网媒介搜寻应急信息,注重使用习惯:“我是一名数字青年,一直用网络查询各种信息,熟悉查询的各种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有一种天生依赖,但也在搜寻中遇到障碍,如信息源质量、搜寻成本等,常常感到信息搜寻的迷茫,应急信息当然也用网络查询,但是在时间和当时情境限制下搜寻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受访者RC01)”;而年龄大的更愿意通过传统媒介及人际关系网络获取应急信息,在意历史经验:“我小时候就经历鼠疫、霍乱这样的瘟疫,那时医疗条件根本没法和现在比较,信息也闭塞,不像现在年轻人天天拿着手机查询新冠肺炎信息,我还是相信中央新闻和老一辈传下来的中医疗法,现在网上的虚假信息太多了,误导年轻人(受访者RC03)”。有应急处置和管理背景的职业,更容易获取信息和甄别信息,如医生、公务员等:“我们单位对突发事件有一系列的处置流程,可以通过专业渠道在短时间内获取相应的应急信息,快速处置突发事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平时我也会在网上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分享应急信息,评价网络上的信息真实性,经常参与民间救援活动,传授应急信息搜寻技巧(受访者RC04)”;大学生、农民等职业对应急信息搜寻不是很在意:“我是一名研一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应急信息教育,也没有参与过相应的应急信息素养培训,对突发事件不是很感兴趣,只是偶尔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查询下事件经过,自己遇到突发事件时,出现信息搜寻障碍,不能辨别信息真假(受访者RC13)”。性格相对内向的公众习惯于已使用过的搜寻方法,而性格外向的公众更容易接受新的信息搜寻方式。个体应急经历、个体应急知识结构、个体思维方式及个体兴趣等在不同程度上对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产生影响,而性别、学历等因素影响效果不是十分明显。

个体动机是在外部情境和个体状态的影响下,个体搜寻需求认知及搜寻心理共同作用而引发的查询事实、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等行为或目的,对应急信息源的选择和搜寻方式影响颇深。个体动机对应急信息源选择的影响具体通过搜寻态度体现:“我在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就开始关注事件的进展,特别重视相关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并不盲目相信网络或同事的介绍,了解事件存在的风险后,主要还是愿意听从专家和主管部门的意见,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可以让人信服的观点,同时也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的意见(受访者RC14)”。应急信息搜寻频率的高低和搜寻方式的多样化,体现在个体对应急信息的认识和搜寻环境,特别是搜寻成本、障碍等因素的影响:“我觉得应急信息不仅仅是在事件发生时才关注,平时的日常积累也很重要,我经常收听电视和广播节目,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知识通常要记录一下(受访者RC20)。”“我不认同应急信息只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搜寻,平时也应该关注,特别是发生后的经验总结,当然,应急信息固然重要,但心态也很重要,所以,有关应急信息不仅从书本上获得,电视和广播的可信度更高更生动,微信和别人说的稍微听听就可以了(受访者RC34)”。

4.2.2资源因素对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

信息资源的内容和信息源的运行模式直接决定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最终决策,是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核心体现和主导条件。信息内容是公众应急信息搜寻的最终结果,在搜寻过程中公众的搜寻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可用性、易用性、可靠性、效用性等信息感知因素将首先影响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并且影响用户是否继续使用本信息源:“我觉得突发事件来得太突然,有时发生的时间特别短,环境不能人为控制,时间和环境不允许长时间的查询和验证应急信息,所以我会选择易获得、可用的信息內容,并且具有较高评价的信息(受访者RC15)”。信息质量是个体感知到的应急信息源所承载信息内容的属性或性能,是搜寻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用户会根据质量决定终止或继续应急信息搜寻行为:“我是一名刑警,经常出现场,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没有多余时间让你考虑先查查信息,看看别人都怎么做的,不过我们通常会提前演习,演习前就会查询处理突发事件的相关应急信息,信息都是统一获取的,可以保障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并且及时更新内容(受访者RC23)”。

信息源特征、信息源构建、信息源管控等因素体现着信息源运行的效果,信息源运行的好坏也决定着公众应急信息搜寻障碍的多少。信息源特征是应急信息源所具备的客观功能发展模式,对于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是一名资深网络爱好者,对网络信息有着极高的关注度,网络加快了突发事件的传播,提升了影响力,身边的、国际的突发事件你都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转载相关的应急信息,我本人特别看重网络应急信息的可参与性和易于保存、传播(受访者RC09)”。信息源构建是指应急信息源所呈现的空间环境或信息组织结构,从而降低或提升信息源运行对公众应急信息搜寻效率的影响:“我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大四学生,毕业论文就是关于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用,通过亲身经历COVID-19事件,我从一个需求者更加了解公众对应急信息资源的关注点,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想将应急信息源构建布局更合理,具有可视化和导航功能,便于管理和查询(受访者RC25)”。信息源管控是应急信息源质量管理措施或保障模式,具有政府行为,是应急信息搜寻的重要考虑因素:“作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我们对应急信息源管控具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按流程发布,责任到部门到人,审核、监督必须到位,应急信息关系到老百姓的人身安全,我们对虚假信息绝不姑息,信息源的来源和访问机制一定要政府管控,管理部门有权删去错误信息和鼓动性的评价信息(RC30)”。

4.2.3环境因素对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

环境因素是影响公众应急信息行为的直接因素,影响方式为分别调节个体因素和资源因素对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强度,具体包括内部情境和外部情境两个维度。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具有社会化属性,起源于对特定情境的专业信息需求,并通过社会交互实现搜寻行为与环境的平衡。同时,公众在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发生和结束的过程中,会根据搜寻过程体验和结果,产生新的需求、经验或行为,反馈、调整环境,达到更为合理的环境体验。

搜寻成本、搜寻态度、搜寻渠道、搜寻障碍、事件进展、历史体验等组成了内部情境因素,标志着个体与信息源的关系结构,是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基本因素。以搜寻成本为主的客观距离和以搜寻态度为主的主观距离,构建了个体与信息源的关系距离,调节个体因素和资源因素对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影响的强度。本研究发现,关系距离越近,关系构建越容易,用户选择该信息源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亦然:“我是一名中医高校的教师,随着新冠肺炎的发展,我越来越感觉到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性,中医药应急知识成为我研究的重点,开始用博客、微信、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宣传,大家十分认可,点击率特别高,但收取费用、播放广告后,大家的支持率明显下降(受访人RC26)”。搜寻渠道、搜寻障碍、事件进展、历史体验等因素体现了个体与信息源的关系及发生关系的方式,关系维度越少越容易产生搜寻行为,反之关系结构越复杂,个体越不容易获得搜寻结果或直接放弃搜寻行为:“我认为各种渠道搜寻应急信息都会遇到搜寻障碍,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极容易产生烦躁心理,乃至放弃搜寻,由于我年龄偏大,更喜欢传统媒体渠道或在关系好的亲朋好友中获得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处理应急信息更相信自己的经验,这样的方式障碍少,外界影响小(受访人RC17)”。

社会支持、技术手段、政策制度、教育方式等属于外部情境因素,是影响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关键因素,对个体与信息源产生正向或负向作用,直接影响公众的搜寻策略和搜寻效率。良好的社会支持、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效的政策制度及专业的教育培训都可以推动个体对信息源的识别和使用,反之会阻碍个体识别和使用应急信息:“现在老百姓越来越重视突发事件的报道,利用手机等设备,随时可以查询相关信息,网站也会推送一些相关的应急知识,但缺乏有关部门的监管,我不太相信一部分信息,需要咨询不同文化或地域背景的人士;现在处理突发事件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可以参与,救援人员的应急知识越来越专业,但普通民众的应急信息素养不高,急需主管部门加大教育投入(受访人RC27)”。本研究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公众在社会大环境下,对应急信息的搜寻越来越普遍,特别是新冠肺炎的发展,也越来越愿意用技术成熟的产品搜寻应急信息;特别是应急管理部门的单独成立,公众开始认识到政府在应急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也表示主管部门应加大力度监管虚假信息,避免公众的信息盲从,简化个体与信息源的关系结构;公众缺乏应急信息素养,急需通过不同方式加强应急信息素养教育,从而缩短个体与信息源的关系距离。

5结语

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40名受访者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相关数据,运用扎根理论来探寻相关因素对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突发事件中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个体因素、资源因素及环境因素3个方面,具体包括6个子因素。个体因素、资源因素和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个体因素为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内驱动力和根本所在,资源因素则是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核心体现和主导条件;环境因素是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的保障机制,调节个体因素和资源因素对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影响的强度。

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厘清了范畴间的概念关系和内在规律,构建了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梳理了各因素的作用原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突发事件中公众应急信息的需求和搜寻趋势。根据研究结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公众应急信息服务:第一,提高政府在应急信息服务中的作用,建立应急信息发布和监督机制,加强专业教育和信息素养培训,推进应急信息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社会力量在应急信息服务方面的参与力度;第二,建立应急信息网络发布准入机制,加强应急信息质量评价和监管,从信息源控制质量和内容,拓宽应急信息发布和搜寻渠道,提升公众对应急信息资源的信任度;第三,充分发挥图书情报机构在应急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方面的优势,构建应急信息服务联盟,参与应急信息质量评价和信息素养教育。

本研究由于访谈人数有限,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公众应急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属于探索性的定性分析,影响维度方面应该再进行深入挖掘和丰富化。后续研究中笔者拟扩大样本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探索和分析。

参考文献

[1]Wilson T D.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J].Information Science,2000,32(2):49-55.

[2]Savolainen.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Approaching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he Context of Way of Life[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5,27(3):259-294.

[3]Jooho K,Makarand H.Social Network Analysis: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s After a Disast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8,(38):86-96.

[4]郭路生,劉春年,胡佳琪.基于ZACHMAN架构思想的应急信息需求多维度多视角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34(11):73-79.

[5]雷志梅,王延章,裘江南,等.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的多维度需求分析[J].情报科学,2014,32(12):133-137.

[6]孙东梅,李永先.面向突发事件的微博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电子商务,2018,(12):52-53,55.

[7]张靖.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灾害应急信息服务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7):72-77.

[8]张岩,魏玖长,戚巍.突发事件状态下公众信息获取的渠道偏好研究[J].情报科学,2012,30(4):574-578.

[9]叶光辉,曾杰妍,胡婧岚.用户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评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9,(4):71-81.

[10]Shah C.Effects of Awareness on Coordination in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Seeking[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3,64(6):1122-1143.

[11]Mishra J,Allen D,Pearman A.Information Seeking,Use,and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5,66(4):662-673.

[12]Luciano,Edimara M.Information Management Hits and Misses in the COVID-19 Emergency in Brazi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20,55(12):17.

[13]王双燕.突发事件下群体应急信息传播策略推演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20.

[14]肖花.基于图书馆服务功能视角的信息弱势群体应急信息服务途径探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6):78-81,86.

[15]Khosrowjerdi M,Iranshahi M.Prior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of PhD and MA Student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1,3(4):331-335.

[16]Gu Q,Mendonca D,Wu D.An Exploration of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in Emergency Management[C]//IEEE.Proceedings of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Piscataway:IEEE,2003:1798-1803.

[17]刘静,安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画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11):8-15.

[18]安璐,欧孟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网络情感图谱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0):120-130.

[19]宋之杰,王娜,李爱影,等.情绪对突发事件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基于眼動追踪技术[J].情报杂志,2017,36(8):76-80,149.

[20]朱红灿,胡新,廖小巧.基于心流理论的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持续使用意愿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8,(2):56-62.

[21]Maxwell T A.The Public Need to Know:Emergencies,Government Organizations,and Public Information Polici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3,(20):233-258.

[22]Van D,Danille E M,Zebel S,et al.Integrating Social Media Features Into a Cell Phone Alert System for Emergency Situations[J].Co/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2018:1-10.

[23]Ley B,Ludwig T,Pipek V,et al.Information and Expertise Sharing in Inter Organizational Crisis Management[J].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2014,23(4-6):347-387.

[24]Huang Y L,Starbird K,Orand M,et al.Connected Through Crisis:Emotional Proximity and the Spread of Misinformation Online[C]//ACM.Proceedings of 2015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 Social Computing.New York:ACM,2015:969-980.

[25]申博.社交媒体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以美国波士顿爆炸案为例[J].华中人文论丛,2013,4(1):263-265.

[26]刘春年,刘宇庆,刘孚清.应急产品消费者信息搜索行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9):63-73.

[27]李月琳,刘冰凌.中美网络用户信息搜寻行为比较研究:基于跨文化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3):116-121.

[28]叶光辉,李纲,夏立新.面向应急决策的虚拟参考咨询要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0):5-12.

[29]黄亭亭.文化差异对中俄大学生网购信息搜寻行为影响比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30]宋晶,陈菊红,孙永磊.不同地域文化下网络搜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4,27(3):39-49.

[31]王明.论公共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对称性与政府公信力[J].情报杂志,2015,34(12):116-120.

[32]柴会明,陈兰杰.国内外突发事件中公众应急信息行为研究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2020,(1):7-15.

[33]Sutton J,Gibson C B,Spiro E S,et al.What it Takes to Get Passed On:Message Content,Style,and Structure as Predictors of Retransmission in 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 Response[J].Plos One,2015,10(8):e0134452.

[34]Ehnis C,Bunker D.The Impact of Disaster Typology on Social Media Use by Emergency Services Agencies:The Case of 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C]//Deng H,Standing C.Proceedings of the 24th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Melbourne:ACIS,2013:1-12.

[35]袁靖华,郝文琦.中美政府社交媒体的公共危机传播比较研究——以天津爆炸、波士顿爆炸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23(4):22-32.

[36]陈艳红,钟佳清.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的应急信息发布渠道研究[J].电子政务,2017,(9):101-109.

[37]West D M,Orr M.Race,Gender,and Communications in Natural Disasters[J].The Policy Studies Journal,2007,35(4):569-585.

[38]Koc B,Ceylan M.Consumer Awareness and Information Sources on Food Safety:A Case Study of Eastern Turkey[J].Nutrition & Food Science,2009,39(6):643-654.

[39]陈艳红,刘娟娟.手机在政府应急信息发布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5,34(5):118-122,34.

[40]田依林,辛立艳,张宏伟.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网络信源地位关系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7):59-65.

[41]侯琬娇,杨子刚.我国城市居民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情报,2019,39(7):77-85.

(责任编辑:郭沫含)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影响因素
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