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祎 张卫斌 王康挺 刘 敏
(浙江省气象安全技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8)
气象灾害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它是指因天气气候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1]。其类别主要包括[1]:干旱灾害、暴雨洪涝灾害、台风灾害、龙卷灾害、沙尘暴灾害、寒潮灾害、大风灾害、冰雹灾害、雷电灾害、雪灾、低温灾害、冰冻灾害、高温热浪灾害、大雾灾害、连阴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及其他灾害(如热干风、凌汛、风暴潮、大气污染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气候的不断恶化,气象灾害往往呈现种类多、强度大、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等特点。科学、规范、及时地开展气象灾害调查,不仅能有效收集相关灾害数据,而且对于进一步准确认识气象灾害及今后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对我国气象灾害调查现状的研究总结较少,仅田慧等[2]从气象灾害调查的分类、特点、指导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介绍了气象灾害调查的概况与政策研究。
本文从我国气象灾害调查的需求、研究情况和存在的不足3个方面,总结分析我国气象灾害调查的现状,以期为我国气象灾害调查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气象灾害对各行各业、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都构成严重威胁。各领域对气象灾害调查的需求具有多样性。
气象灾害调查工作首先应满足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气象灾害调查过程中对于气象灾害数据的准确收集,是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中致灾临界条件、承灾体的脆弱性研究以及构建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之一,将为政府提高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以及开展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3]。通过台风灾情调查分析,建立灾情信息化数据,可以构建城市台风暴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4]。
气象灾害调查工作是科学研究的需求。气象灾害的调查过程是研究问题、发现和探索自然现象、寻找灾害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例如,通过调查分析大风灾害,可以确定灾害性大风天气的精细分布,满足民众和科研人员了解风灾强度的需求,获得风速与相关设施结构性能的关系,并可评估龙卷和下击暴流等导致的小尺度风灾带来的风险[5]。
气象灾害调查工作是安全生产及防护的需求。通过气象灾害调查,可以分析查找引起灾害的原因,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及防护提供决策参考。例如,通过对冰雹灾害的调查分析,可以准确提出各种农作物的灾后补救措施[6];通过对雷电灾害的调查分析,在确定该灾害由雷击引起之后,可以找出防雷设施的薄弱环节,为今后完善雷电防护措施提出建议和方案。
气象灾害调查工作在保险理赔、法律责任、新闻传媒[7]等方面也有诸多需求。气象灾害调查的过程包含了确定灾害是否由气象灾害引起,以及对灾害成因的分析。气象灾害调查工作对于气象保险理赔、法律责任认定有重要作用。此外,当气象灾害特别是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灾害发生的天气背景及灾情损失情况等均是新闻传媒的重要素材。
气象灾害调查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能有效保障气象灾害调查工作的科学开展。我国目前已开展了相关的气象灾害调查规范编制工作,根据标准是否已经制定完成分为以下两类。
(1)已发布的相关标准
我国已发布的气象灾害调查相关标准统计如表1,其中国家标准为《龙卷灾害调查技术规范》GB/T 34301—2017[8];行业标准有《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气象灾情信息收集》QX/T 531—2019[1]和《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QX/T 103—2017[9]。就地方标准而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分别发布了气象灾害调查的相关地方标准[10-12];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分别发布了针对农业气象灾害、设施农业气象灾害、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害调查规范[13-15];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了针对甘蔗的霜冻灾害调查规范[16]。除此之外,民政部发布了《自然灾害损失现场调查规范》MZ/T042—2013[17]。
(2)在制定中的相关标准
目前,我国有一些灾害调查标准尚在制定中。在制定中的国家标准包括《龙卷灾害调查与强度等级》《冰雹特征及灾害调查规范》;行业标准包括《气象灾害调查、分析及评估业务技术规范》《重大气象灾害现场调查》《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通则》。
以上已发布的相关标准规范为我国气象灾害调查的规范开展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在制定中的规范也进一步显示了我国气象灾害调查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
表1 我国已发布的气象灾害调查相关标准统计
气象灾害调查技术主要涉及了天气背景分析、现场调查、后期数据处理。
当前,气象灾害调查的天气背景分析主要是依靠我国的新一代气象业务观测网。目前我国已经布设完成了覆盖全国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发射了多颗风云2号业务和风云4号试验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布设了较为完备的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网等,对93部SA和10部CA新一代天气雷达进行双偏振技术升级,并建设形成了由282部雷达组成的全国风廓线雷达业务网[18]。已经建成的气象业务观测体系为该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基础。
气象灾害现场调查的主要装备除了专业的测量、测试设备外,还包含了相机、GPS定位仪等。此外,近年无人机低空遥感逐步应用于气象灾害调查工作[19-20]。
在气象灾害调查数据的后期处理分析中,除了传统的数据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外,三维仿真、数学建模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19,21-24]。例如,吴健君等[19]利用航拍资料对灾害现场进行了三维重建。
在实际业务及研究工作中,对各灾种气象灾害的调查均有开展,但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各有不同。
一方面,就气象灾害调查实际开展现状而言,我国气象部门雷电灾害调查已形成完善的调查组织体系,相关业务人员开展了大量的雷灾调查工作,并收集了较为完整的雷电灾害数据;其余灾种(如大风、高温干旱、低温冰冻大雪、沙尘暴、冰雹等)气象灾害调查,多集中在个例的灾害调查中[5-6,25-33]。一些特别重大的气象灾害调查,已由政府部门成立调查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如2011年温州动车雷击事故,由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开展相关调查;2018年桐庐廊桥桥顶坍塌事故,由杭州市政府牵头成立调查组进行相关调查。
另一方面,在研究工作中,除龙卷大风和雷电灾害调查研究在国内较为成熟外[5,8-9],一些学者已逐步开展其他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的研究工作,如王军[34]、贾宁等[35]开展了与台风风暴潮气象灾害调查相关的灾害现场调查工作机制和规范研究;葛杭建等[36]开展了暴雨洪涝灾害调查的研究。
通过梳理气象灾害调查相关标准发现,我国气象灾害调查相关标准较少,不少气象灾害调查标准处于正在编制中。《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征集2020—2021年度气象行业标准项目及承担单位的通知》(气法函[2020]11号)指出:“十三五”重点气象标准项目计划中尚未立项的行业标准包括了《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
在气象灾害调查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标准,往往造成调查工作开展不及时、调查内容不统一、收集数据不完整、调查流程不规范等。我国气象灾害调查亟须进一步推动标准化进程。
我国气象灾害管理系统虽已建成,实现了全国气象灾情数据的统一管理,但气象灾害调查涉及数据较多,主要包含气象观测资料、有关部门和民众报送的灾情资料、媒体发布资料、现场勘查获得的资料。这些数据往往较为分散,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程度较低,可能导致气象灾害调查工作开展效率低、调查内容不全面。我国气象灾害调查亟须进一步推动数据共享机制的建立。
我国气象灾害调查还存在组织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当前,我国气象灾害调查虽已逐步开展,但没有详细的法律规定及相关的政策支持[2],对于启动气象灾害调查的条件并无明确规定;加之缺乏统一的组织及相应的考核机制,可能导致部分气象灾害调查应开展而未开展的情况出现。
气象灾害调查是构建科学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一环。我国气象灾害调查工作虽已逐步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更加注重气象灾害调查标准化和科学化研究,使该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