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建筑物施工需进行先筑堰围水的前期工作,通常就地取土填入选择的堰址上,逐步堆积形成拦河围堰。由于筑堰土料的性质不同,堰基堆积的淤土厚度不同,再加之水情与工况的不同,随着填土高度的增高,一旦上下游形成一定的水头差,且堰址淤泥土又不能承受上部堰体的重量,就会在交界面形成较大的滑动面,导致沉陷和坡面滑动的产生。
一般河床中积淤厚度可达到2m 左右,由于土料直接倒入淤泥中,淤泥的含水量达到40%以上,其可塑性和流动性较大,土料入淤后,会形成“淤抱土”。随着堰体的增高,此时淤抱土受到了重压力的作用,形成了液化,就会导致淤泥土量的增加。随着堰体断面的加大,滑动面上移,从而形成较大的沉陷和滑动,就会将原来堰基的部分淤泥挤出,同时拉动部分液化的填筑土料,一起滑向堰外。根据对填筑堰滑动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堰基内的滑动挤淤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一般会历经数次滑动,当堰基承载力达到或大于堰身载荷后,才会逐步使堰体趋向稳定,其稳定过程必然诱发一系列工程安全方面的问题。
如何解决筑堤土料和堰基淤泥的隔绝,使填筑土料形成有机的整体,减小滑动面的上移,是必须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在堰基未填筑前,利用土工布作为隔绝铺垫材料,使筑堰土料与基面淤土隔离,随着高度增加,堰体通过自身的重力,可将堰基淤泥挤出。采用沉排的施工工艺,不仅能保证堰体的整体安全,也可确保前期工程进度,有效控制工程投资,也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避免因筑堰损失造成的土地无故开挖而荒废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对保护工程所在地的生态环境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土堰填筑常用于大中型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以山东省境内两个老闸加固工程为例(A、B二闸),这两个闸均属于大型水利一类工程。工程位于湖区蓄水高水位与下游输水河道低水位交界处,其河底的宽度在70m 左右,水面宽度在100m左右,围堰填筑深度为6.0m(38~44m),堰前水位5m,堰址淤泥厚度达到2m 左右。填筑过程中采用了征地取土筑堰的施工方法,就地取土并直接倒入堰址上,当堰体形成后受到堰体重量和堰前水压力的作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堰体滑动。根据施工记录,A 河节制闸施工堰填筑期间,发生了4 次较大的变形,堰内外水位差在1.5~2.0m,堰基向背水面位移了5m,垂直位移达到了2.5m 左右,依据施工前闸身引水段测量图,清淤量为1.5 万m3。而当堰体填筑验收后,由于坡面的滑动,淤积量增加到6.5万m3。围堰未筑之前河床淤积高度为20cm 左右,且闸门启闭基本自如。由于在填筑过程中出现挤淤滑动,造成河床淤积量增加,闸门处淤泥淤至胸墙,导致闸门无法启动。B 河节制闸由于原有的堰址淤泥厚度为1~1.5m,当基本达到堰体填筑要求后,堰体初步形成后进行区内抽水,内外水位差为1.8m,前后发生了3 次较大的变形,原有堰体设计的土方为6.0 万m3,由于堰身发生滑动,向背水面产生的水平位移达到2.0m,垂直位移为1.8m,最后整个堰体形成后的土方量为9 万m3左右,堰体实际变形土方3.0 万m3。通过以上两个拦河围堰施工发生的状况进行分析,均是由于堰基与堰体交界面产生了滑动面,而形成较大的堰体失稳,淤基在产生第一次滑动后不久,堰体内裂缝深度的展开,堰基原有淤泥层面连带动着筑堰土料,受浸蚀后产生扰动影响,填料土被液化为类似淤泥土,滑动面上移,形成滑动向外挤压。根据以上两个实例,可见利用土堰自身重力挤淤(堰基),这种方法损失太大,一般会使堰体的三分之一土料变为淤泥被挤出堰体外,尤其在堰体施工期间,经常会造成堰体失稳。在工程初期不仅影响工程的顺利开工,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对拦河堰围堰填筑进行安全性专家认证,以及围堰竣工后进行验收十分必要。
淤泥层超过3m,可采用复合体沉排。对排体进行局部段加筋,并布设一定的拉扣套置在岸边的桩位上。由于围堰填筑发生在冬天,且河床水深达到5m 以上,为便于施工,将装好的织袋土放置在堰体的囊中,囊口深度为1.5~2m,当堰体形成一定的重量后,逐步放置两侧的拉绳沉入水中。囊口一方面起到使堰体均匀下沉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随着堰体重量的增加,使囊口内填充物逐步插入淤泥中,在软体沉排与淤泥交界面形成滑动时,囊口内填充物可以起到一定的阻滑作用,从而使滑动面在垂直向下的作用力与侧向力作用下,提高软排与淤层交界面摩阻系数,有效地减小较大滑动面的产生,使土料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
一般淤泥层在2m 左右,沉排相对简单。某翻水站拦河堰堰前水深为4.84m,堰基宽度为61.68m;下游堰前水深6.5m,堰基宽度为73.68m。堰基填筑前,采用土工格栅作为堰基铺垫材料,在堰左右岸的格栅上倒土,两道土堰共6 万m3,从施工到堰的成形,均未发生较大的沉降变形,尤其在进行站塘区间内排水到位后,发现二道堰挤淤较为理想。堰体在自重作用下,被挤出的淤泥在左右岸两边较深,一般在1.5~2.0m 左右。施工运行期70 天内,对7个沉降观测点(上下游布置同数量测点)的监测成果汇总后发现,拦河堰体上游垂直与水平位移分别为7mm 和6mm,下游垂直与水平位移分别为6mm和4mm。沉排后,拦河堰处于安全状态,也有效地节约了工程成本。
采用土工布复合材料作为软体沉排排体,并根据施工的实际需求,对堰体进行设计改造,节省了筑堰土料的使用,对节约土地资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更好地解决了堰体填筑后无规则的变形,形成了有序可控的变形;更好地解决了筑堤土料受淤土的包裹,造成堰体重量的增加,形成滑动面上移情况的发生,有力保障了堰体施工过程和运行后的安全稳定。
以A、B 二闸实际发生的成本为例,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B 河节制闸:从工程成本分析,采用排体的增加费用:D1=面积×单价费用=60m×50m×15 元/m2=45000 元;土堰施工由于堰体的滑动形成的土方增加费用:D2=土方量×单价。打拆堰费用30 元/m³(中标价),土地征用费用每亩为30000 元,则30000m³/2m=15000m2=22.50 亩,土地征用费为30000×22.50=675000 元,土方费用D2=30×30000+675000=1575000 元>D1,D2∶D1=35∶1。
A 河节制闸:从工程成本分析,采用排体的增加费用:D1=面积×单价费用=70m×55m×15 元/m2=57750 元;土堰施工由于堰体的滑动形成的土方增加费用:D2=土方量×单价。打拆堰费用30元/m³(中标价),土地征用的费用每亩为30000元,则50000m³/2m=25000m2=37.5 亩,筑堤土方土地征用费用为30000×37.5=1125000 元,故整个土方费用D2=30×50000+1125000=2625000 元>D1,D2∶D1=45.5∶1。
从施工整体安全效果以及结合实际的经济效果来看,拦河堰采用软体沉排的形式,不仅能较好地提高堰体安全性,而且能节约投资和推进工程进度,综合效益十分显著。如何选择合适的软排设置,应在加强工艺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布置,使之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