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利改
近日,我有幸拜读了王富友先生的诗集《心潮集》,几天如饥似渴地攻读下来,我眼前犹如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自己仿佛跟随着先生的思绪,走进了他苦难的童年记忆、拼搏的青春岁月、奋斗的职场足迹、多彩的退休时光。我深深敬佩于先生高超的艺术手法、平易通俗的语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栩栩如生的描写,深深感动于先生浓烈的家国情怀、充沛的真挚情感,特别是先生对故土的眷恋、对长辈的感恩、对子孙的呵护、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让我心灵震撼、心潮澎湃。
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一首诗词如果有境界,自然就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所谓境界,并非单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有境界,就会创作出精品力作。读诗如读人,王富友先生的作品与个人风范高度统一,作品中时时处处体现着一个“真”字,在“亲友情深”一章中则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先生的境界之高、格调之高,状物之真、情感之真,使人佩服,令人敬仰。
王富友先生从小遭受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家庭生活困苦的磨难,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目睹父母的辛劳,感恩之情充满了字里行间,读之令人无不动容。“镰刀锋利手匆匆,筐似小山腰似弓。汗水换来钱几角,好听儿子诵书声”,这首发表在中华诗词杂志的《忆父亲割草》,文笔细腻,比喻形象,把一个父亲为了生活,弯着如弓一样的腰身,背起如山一样的草筐,艰难前行的高大形象,逼真地刻画了出来,同时这如山一样巨大沉重的草筐,何尝不是生活压力的真实写照?“筐似小山腰似弓”可谓明喻、暗喻一语双关,紧接着,诗的意境再进一步,在这么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父亲用汗水换来可怜的几角钱,竟然不舍得用于吃穿,只为儿子能够好好上学,听到朗朗的诵书之声,“汗水换来钱几角,好听儿子诵书声”,这样的结尾,把一个开明、坚毅、普通而又光辉的父亲形象进一步强化,艺术手法高超。“兄妹童年睡梦中,倦身慈母手难停。从无酷暑寒冬日,总是西窗亮五更”,这首《忆母亲缝衣》,同样感情真挚,把一个母亲夜半缝衣到天明的可敬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在经过童年的发愤和青年的拼搏之后,王富友先生走上了领导岗位,生活条件越来越富足殷实,他首先想到的是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他在《忆回故里探父母》中写道,“情似高山千载重,爱如大海万年深。传书鸿雁难达意,多绕膝前见孝心”,呈现了先生孝敬父母的真实场景。先生铭记父母似海恩情,电话书信都不能达到先生的尽孝之意,必须多绕膝前才能见孝心,让父母享受晚年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尽将自己的寸草之心,及时报答三春之晖。即便这样的孝顺,在他的父母相继离世后,他仍然懊悔自己尽孝太少,诗句满是自责,在《怀念母亲》中他写道“思念娘亲与日深,慈音笑貌记犹新。十年梦里常欢语,夜半醒来多泪痕。庭院老屋面依旧,坟头苍柏影成荫。孝行每愧膝前少,空把诗文常悔吟”,睹物思人,这首诗表达了先生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情深深、意切切,感人至深,令人深思。
如果说对父母的孝敬和怀念,是人之常情的话,那么,对伯父伯母的感恩之情,则进一步凸显了先生的真挚情感和感恩之心,令人为之敬仰。1961年河北一带自然灾害严重,先生家庭的生活难以为继,他不得不跟随伯父伯母到蒙城逃荒,果腹谋生。“新春未到短炊烟,背井离乡风雪天。千里寒门尝母爱,常年舍暖梦犹甜”,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他和伯母伯父在艰难生活中建立的深厚感情,对伯母的感激之心溢于言表、感恩之情藏于内心,令人肃然起敬。
动人心者莫乎情,情到真处诗化工,期待王富友先生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继续抖擞精神、矍铄风姿,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不断创作出更多感情真挚、荡气回肠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