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设备科 (广西 柳州 545007)
内容提要:急救与生命支持类的设备构成了医院系统不可缺少的医疗设备种类,医院对于各类医学装备在开展有效管理的实践领域内,对于急救与生命支持类的装备应当予以重点监管。由于上述医学装备能够用于紧急救治患者,因而体现了急救医学装备的重要价值。在此前提下,医院目前关于开展医学装备的日常管理举措应当做到重点管理医院内部的生命支持类与急救类设备,通过推行严格监管的举措来保证医学装备的良好运行状况,提升医院的应急救治医疗水准。
在医院现有的急救医学装备系统中,主要应当包含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设备、注射与输液泵、电动吸引设备、心电图机、简易呼吸机、插管设备以及麻醉机等。医院系统对于以上的各种类型医学装备必须做到全面予以管理,并且需要做到结合上述医学装备的基本性能来进行日常管理[1]。医院系统通过拟定应急性的医学装备管理预案,对于应急处置各类设备故障的操作流程予以全面的明确。作为医院的相关科室负责人员而言,应当注重定期完成对于急救医学装备的维护与检查,做好日常性的医学装备保养。
综合型医院如果要达到顺利开展医疗急救的目标,那么院内必须配备生命支持类以及患者急救类的重要设备。作为重要的医学装备来讲,具有生命支持功能以及急救功能的上述医学装备必须置于严格监管的范围内[2]。这是由于,上述医学装备随时可能处于应急救援的状态,因此必须达到较高的设备协调水平与较快的设备反应速度。唯有如此,医院对于危重患者才能达到及时予以救治的目标。
具体对于上述的重要医学装备而言,开展医学装备管理的基本思路在于制定设备应急调用的完整预案,确保体现完整的医学装备故障处理流程。同时,医院相关科室应当做到格外重视应急性的医学设备调配,通过开展全方位的医学装备应急处置演练来检测重要医学装备的性能。除此以外,医院相关科室应当重视该领域的技术指导,严格推行日常性的医学装备保养机制,确保医学装备能够维持良好的设备运行效能[3]。
具有生命支持功能与急救功能的重要医学装备包含心电监护类的医疗设备、呼吸支持类的医疗设备、应急麻醉设备、负压与供氧设备以及除颤仪等。作为综合性的大型医院来讲,医院系统对于各类急救医疗设备都要进行完整的配置,结合各类医学设备性能来进行必要的设备运维管理。为了保证良好的医学设备运行状态,那么作为医院内部的相关科室应当关注如下的医学装备管理改进要点:
在遇到某些特殊情形时,医院科室需要同时救治多名处于危急状态的患者,因而必须动用院内现有的全部急救设备。因此为了达到顺利进行患者救治的目的,那么医院相关科室就要做到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启动紧急的院内设备调配机制,确保调配中心能够迅速联系医院相关科室,紧急调配来自于其他医院或者其他科室部门的急救医学设备。
例如在面临公共卫生领域的突发重大性事件时,负责开展应急救援的医学装备小组应当发出紧急调配医学装备的请求,确保获得充足的急救医学装备。在医院设备中心负责进行统一调配的基础上,相关科室可以结合目前的自身状况来接受院外调配的急救设备,或者通过联系设备供应商的方式进行紧急的医学设备采购[4]。
作为急救医学装备的具体操作人员如果遇到突然产生的医学装备故障现象,则必须借助于紧急处理措施予以相应的设备处理,对于故障装备需要关闭特定的设备运行程序,确保不会损坏急救医学装备。在紧急抢救患者时如果遇到了以上的设备突发状况,那么必须立即启用除颤监护仪以及简易呼吸设备,运用此种方式来替代已经发生故障的设备。经过以上的应急设备处理,确保患者不会受到急救设备故障造成的抢救时机延误,维持正常的急救处理进程。
此外,应急处置院内的生命支持类与急救类设备还涉及紧急调配与紧急保修措施。医院科室在遇到突然发生的生命支持类设备故障时,首先应当启用紧急性的院内设备调配机制。医院科室如果无法做到紧急抢修医学设备,则应当将暂停设备运行的故障标识粘贴于相应的设备部位,或者将出现故障的医学设备移动至其他区域,避免干扰患者的抢救进程。
2.2.1 关于A类的医学装备
A类的生命支持设备与医院急救设备都属于关键性的临床医疗设备,具体在管理上述的A类医学设备时,基本的设备管理要点在于严格制定设备管理流程以及应急预案,对于常规性的A类设备保养与维护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作为负责操控医学设备的医护人员而言,上述人员必须明确操作A类设备的正确步骤与流程,定期记录目前的设备运行状态。在突然出现A类设备故障的状态下,医院科室应当组织必要的应急设备抢修[5]。
具体在设置针对A类医学装备的应急预案时,对于院内各个科室使用A类医学装备的范围应当予以严格的划定,避免医院科室超越自身的设备使用权限,进而表现为随意使用A类急救装备的现象。医院在遇到公共卫生领域的突发事件时,应当调用现有的应急设备预案,保证充足的A类急救设施供应。医院科室具体在开展应急处置以及应急保障的实践过程中,关键在于组建应急性的医学装备支持小组,在此基础上做到紧急开展A类设备外借、设备调配、设备协调维护以及设备供应采购等各个环节。
为了保证院内的医护人员能够做到正确操作A类的急救医疗设备,那么医院目前需要强化培训院内医务人员的力度,医务人员针对操作A类设备的基本流程应当予以透彻了解。并且,医院的相关科室应当严格保证在特定部位放置A类装备,经常检测A类设备的功能与状态,确保将目前的设备状态予以精确的记录。作为专门负责检修A类医学装备的工程师人员而言,必须做到经常检测此类设备是否具有良好的蓄电池运行状态,运用充放电试验的方式来测查设备的电池性能,避免由于设备电池故障进而造成A类医学装备突然出现停机等事故。
2.2.2 关于B类的医学装备
作为院内的相关职责部门来讲,应当确保充分关注B类的医院应急医学装备,确保运用实时性的医学装备监管措施来进行日常性的医学装备维护与处理,经常检测B类装备是否处于良好的设备状况。相关医院科室对于此类设备在开展二级保养与维护的前提下,必须做到密切关注现有的医学设备运行状况,确保开展定期性的医学设备管理记录。作为分管工程师以及专门负责维护B类医疗设备的负责人员来讲,上述人员应当通过开展安全检测以及定期巡检的方式来保证医学设备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避免由于不当进行人为的设备操作从而造成B类医学装备出现性能减损或者内部构件损坏的情况。
此外,负责临床进行B类设备日常使用的医院科室应当准备完整的设备性能记录表,确保将目前的设备运行真实状况记录于相应的位置,便于开展综合性的急救医学设备日常管理。在每日的时间段内,作为科室内部的相关负责人员都要做到严格进行交接班,并且对于B类装备予以定期检测,密切联系院内的医疗设备科室。医护人员对于B类设备在操作完毕的基础上,应当立即查看设备的整体结构,同时需要做到经常清理设备表面,清除设备表层覆盖的杂物与灰尘。
2.2.3 关于C类的医学装备
C类的生命支持与急救医学装备应当被置于常规的医疗设备监管范围内,确保达到百分之百的设备完好状态,以便随时进行设备的调用。一旦出现了C类设备的运行故障,那么科室技术人员需要保证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完成设备修复的操作,并且进行必要的设备报修处理[6]。技术人员在彻底修复C类医学装备以前,可以借助备用机来维持正常的医疗抢救工作,并且将目前的设备故障状况报告给设备调配部门。
医学装备管理能否体现良好的设备管理效果,决定于医院对此选择的设备管理模式。因此近些年来,很多综合性的大型医疗机构正在逐步尝试改进管理院内医学装备的思路与模式,通过引进医学装备管理的新模式来创造良好的医疗装备管理效益。
例如对于循环式的PDCA管理模式而言,此类管理模式着眼于设备故障概率的明显减小,同时可以达到设备运行年限延长以及设备完整程度提高的效果。具体在进行设备计量的过程中,应当确保运用精准程度较高的计量器具。医疗机构通过构建程序化以及体系化的医学装备管理模式,确保给出针对性较强的医学装备管理方案,顺利完成抢救患者的医疗救治过程。
具体在引进PDCA模式的实践领域内,基本宗旨在于创建标准化、程序化与体系化的医学装备质量监管体系,确保设备监管体系包含设备管理实施、设备管理计划、故障检修以及故障整改的完整运行流程。医院针对治疗类、诊断类与监护类的各种应急医疗设备都应当纳入PDCA的管理模式下,结合各类不同的医疗设备性能来推行针对性的医疗设备日常管理,从而创造最大化的医疗设备使用效益。
从医疗系统的运行现状来看,生命支持类与急救类的医学装备在综合性的大型医院系统中占有关键地位。在日常的医疗行为开展过程中,上述的医学装备经常处于设备闲置的状态,因此具有较低的设备使用概率。然而一旦需要应急抢救患者,那么医院系统必须动用上述的应急医疗设备,如此才能达到成功抢救患者的目标。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判断出生命支持类的医疗设备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设备协调程度以及较快的救援反应速度,避免耽误抢救危重患者的时机。
近些年以来,各地的大型医院都已认识到强化管理急救医学装备的必要性,并且医院对于目前推行的医学装备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尝试加以改进。与其他的医学设备日常管理相比,生命支持类与急救类的院内设备更加需要对此予以经常性的维护。同时,医院相关部门对于急救类的重要医学装备应当给出完整与详尽的设备故障处置方式,运用应急调配的措施来保证患者急救过程的顺利进行。
每隔一定的时间段,医院内部的相关科室对于上述的应急医疗设备应当予以故障处置的演习,邀请该领域的专家人员提供专门性的设备运行与保养指导。通过运用强化设备保养以及全面开展医学装备监管的举措,应当能够体现最大化的医学装备管理效能,在此前提下服务于医院医疗急救系统的有序运行。